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3): 372-3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51

引用本文 

吕扬状, 张文忠, 余剑峰, 傅耀辉. 探讨低场MRI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372-3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5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01-06
探讨低场MRI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吕扬状 , 张文忠 , 余剑峰 , 傅耀辉     
温岭第四人民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
摘要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东软公司0.35T磁共振扫描仪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的55例肩袖急性损伤和35例肩袖慢性损伤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女人数比例为3:1。结果 ① 55例急性肩袖损伤中, 冈上肌肌腱断裂23例; 肱骨大结节隐匿性骨折伴冈上肌腱部分撕裂17例; 肩袖复合损伤15例, 三组病例均伴有肩关节积液。②35例肩袖慢性损伤中, 单纯肩部滑囊炎9例, 肩部撞击综合征伴肩部滑囊炎16例, 肩袖粘连性损伤7例, 另外3例中肩关节滑囊增厚2例, 冈上肌腱钙化1例, MRI结果显示阴性。结论 MRI具有多平面成像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 能够清晰显示肩袖解剖结构及异常改变, 对肩袖损伤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为其治疗提供可靠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肩关节    肩袖    MRI    临床意义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而做为其最主要辅助结构的肩袖往往最易遭受损伤,根据其受伤机制及方式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1, 2]。①肩袖急性损伤是骨关节创伤科常见病,是指肩关节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下,引起的急性损伤,往往伴有关节骨折、脱位,甚至臂丛神经损伤,以往影像学诊断主要以X射线平片和CT为主,但平片和CT不易发现软组织方面的损伤,往往只能诊断骨折和脱位而忽略了肩袖受损程度,从而耽误肩关节的功能恢复,MRI不但可以弥补X射线检查软组织方面的缺陷,还可以观察骨质的生理病理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影像。②肩袖慢性损伤是中医筋伤科的常见病,是指肩袖在长期的慢性劳损中引起的一系列肩部功能障碍综合征[2, 3],其诊断目前仍以临床表现作为主要依据,缺乏必要的、客观的诊断学依据。同样X射线平片和CT只能检出关节边缘骨质增生、钙化和关节间隙狭窄等退行性改变。本文利用MRI在显示软组织方面的优势,对肩袖损伤影像学表现作初步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搜集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最终经临床诊断为肩袖急性损伤(55例)及临床诊断为肩关节慢性损伤(35例)的患者,共90例,同时DR和CT的影像学均表现为阴性,其中男67例,女23例,年龄23岁~65岁,平均41.6岁。

1.2 临床表现

① 急性患者近期均有外伤史,肩部临床症状明显,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或完全受限,但X射线及CT检查表现为阴性。②慢性患者无明显外伤史,但均有肩部的慢性疼痛,病程3个月至20个月,部分病例夜间疼痛加重,可因气候变化或劳累等原因诱发或加重。随患者病程的长短不同,肩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其周围可有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

1.3 检查方法

采用东软公司0.35T磁共振成像系统,肩部专用线圈,行斜冠状位(扫描平面垂直于关节盂平面)及轴位进行扫描,扫描参数T1WI:TR/TE= (400~440)ms/20ms,采集均数为2次。T2WI:TR/ TE=(4000~4200)ms/108ms; 采集均数为2。T2WI -IR:TR/TE=(5700~6000)ms/120ms; 采集均数为2.扫描序列采用层厚2.5mm~3.5mm,矩阵220× 240,视野(fieldofview,FOV)20cm×20cm。

2 结果 2.1 肩袖急性损伤

将其阳性征象分三组做了统计分析:①冈上肌及肌腱部分撕裂伤伴肱骨大结节隐匿性骨折17例(如图 1)。②冈上肌撕裂伤伴肌腱完全断裂23例(如图 2)。③复合性肩袖撕裂伤15例。

图 1 STIR像显示右肩关节冈上肌肌腱及小圆肌撕裂伤,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 注:虚箭头为腱鞘,实箭头为滑脱的肱二头肌长头腱

图 2 T2及压脂像显示右肩关节冈上肌肌腱撕裂 注:此病人,DR片及螺旋CT扫描均为阴性,临床症状非常明显,MRI图像能见到冈上肌肌腱撕裂,前两图为此病人术前,后两图为术后4月复查图
2.2 肩袖慢性损伤

以肩周炎为例,将其阳性征象分三组做了统计分析:①仅表现为肩部滑囊炎的9例,包括肩峰下滑囊炎、肩胛下肌滑囊炎、喙突下滑囊炎、盂肱关节腔积液。②撞击综合征16例(如图 3),其中冈上肌腱慢性损伤13例,肱二头肌肌腱慢性损伤伴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积液3例。③肩袖组成结构的粘连性损伤7例,三组病例均伴有肩部滑囊炎。35例肩关节慢性病MRI中共检出阳性征象32例,阳性率为91.4%。

图 3 STIR像显示右肩关节撞击综合症伴冈上肌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移位损伤 注:此图为一老年患者,从事体力劳动多年,最近一月肩部症状明显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大幅受限,虚箭头为滑移的长头腱
3 讨论

肩袖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在普通影像图像上的准确识别有一定困难。由于X射线和CT在软组织方面的缺陷,以往人们只能依靠临床查体,来判断肩袖损伤,而不准确定位是那部分肩袖结构受损及损伤程度。X射线和CT检查对骨性结构以外的肌肉、肌腱和韧带显示欠佳,评价肩袖损伤程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肩关节MRI诊断在国外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4, 5],到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对肩关节MRI表现进行研究。鉴于MRI检查的众多优势,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随着机器的不断完善,已逐步取代了肩关节传统检查方法。

3.1 正常肩袖的解剖及MRI影像特点

肩袖又叫旋转袖[2],是包绕在肱骨头周围的一组肌腱复合体,肱骨头的前方为肩胛下肌腱,上方为冈上肌腱,后方为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这些肌腱的运动导致肩关节旋内,旋外和上举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这些肌腱将肱骨头稳定于肩胛盂上,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肩关节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解剖颈的边缘,其内面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面为三角肌下滑囊。其环绕肱骨头的上端,可将肱骨头纳入关节盂内,使关节稳定,协助肩关节外展,且有旋转功能。正常情况下,肩袖在MR上T1WI及T2WI上表现为中等偏低信号,当肩袖出现损伤时,相应部分会发生信号改变。由于冈上肌及其肌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部,经常受肩峰喙肩韧带的磨损,从解剖结构和承受的机械应力来看,该部位为肩袖的薄弱点,当肩关节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往往最易遭受损伤,因肢体的重力和肩袖牵拉使裂口愈拉愈大,而且不易愈合,因此有必要行MRI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2 肩袖损伤病理生理变化及MRI表现

① 急性肩袖损伤多为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其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渗出导致急性炎症,从而刺激引起剧烈疼痛,MRI主要表现为创伤部位的信号改变,T1WI多为低信号,T2WI及STIR像呈不均匀高信号,有时可伴有隐匿性骨折。②肩袖慢性损伤的病理比较复杂,目前较为普遍的是慢性炎症学说,认为肩周炎是多种原因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发的疼痛、组织粘连及肩周积液。炎症累及的部位最初从关节囊的纤维层开始,继而累及滑膜、肌肉,肌腱及肌鞘等组织[6, 7]。无菌性炎症急性期表现为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伴组织液渗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界限清楚; 慢性期肩关节积液,T1WI低信号,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以上资料显示肩袖慢性损伤大都有肩部积液,表现为多个滑囊的积液,并以肩峰下滑囊多见,其次为喙突下滑囊、肩胛肌下滑囊。对MRI表现阴性的肩袖慢性拐伤患者,相关文献有几种解释:①MRI对滑膜囊积液敏感,但对滑膜囊壁炎性增厚等改变不敏感,因为增厚的滑膜囊T1WI、T2WI均为低信号,不利于观察; ②慢性劳损性没有引起急性炎症表现,MRI的T1WI和T2WI信号变化不显著; ③肩袖组成结构的钙化(比如岗上肌肌腱钙化)往往在MRI上显示低信号或无信号难以鉴别。

3.3 MRI对临床合理治疗的贡献

以上病人MRI表现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肩关节急性损伤表现为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受限,及广泛的压痛点和相关肌腱的撕裂或不全撕裂。肩关节慢性病表现如下: ①肩峰下滑膜囊积液时,引起冈上肌出口(袖口)狭窄,肱骨头外展幅度受限; ②喙突下滑膜囊积液时,喙突和肱骨小结节的间距缩短程度受到积液影响而明显降低,内旋受限; ③撞击综合征,岗上肌肌腱受损比较严重时,病人上抬受限; ④肱二头肌腱鞘炎主要引起肱二头肌长头腱活动障碍甚至不能活动,肱骨前屈运动障碍。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可根据MRI的表现,综合评定肩袖损伤的程度,制定合理诊疗方案,用最佳治疗方法,对于肩袖的部分或完全撕裂,要尽量制动,尽早手术,重建肩袖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MRI在肩袖损伤的诊断方面具有普通X射线及CT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为其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从而减少临床不必要的麻烦,目前MRI已成为肩关节损伤及软组织病变影像学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黄公怡, 王晓滨. 肩袖的生物学特性与肩袖损伤修复[J].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2, 23(4): 241-242.
[2]
陈宏颉, 高进喜.影像解剖图谱[Z].翻译3版.
[3]
郑艳, 章士正. MRI在肩关节疼痛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3, 7(9): 247.
[4]
Tirman Rm, Janecki CJ, Eubanks RG, et al. Shoulder arthrography[J]. Comtemp orthop, 1997, 1: 26.
[5]
Drankford MK, Quinn MJ, Sympson SL,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ltrosonography and Arthr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the rotator cuff[J]. Clin Orthop, 1990, 253: 118-122.
[6]
薛庆云, 张耀南, 等. 中老年创伤性肩关节[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9): 877. DOI:10.3760/cma.j.issn.1671-7600.2005.09.021
[7]
孙兮文, 沈海敏, 倪新瑜, 等. 肩关节周围炎的MRI表现[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3, 9: 283-285, 497-499. DOI:10.3969/j.issn.1006-5741.2003.04.011
图 1 STIR像显示右肩关节冈上肌肌腱及小圆肌撕裂伤,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 注:虚箭头为腱鞘,实箭头为滑脱的肱二头肌长头腱
图 2 T2及压脂像显示右肩关节冈上肌肌腱撕裂 注:此病人,DR片及螺旋CT扫描均为阴性,临床症状非常明显,MRI图像能见到冈上肌肌腱撕裂,前两图为此病人术前,后两图为术后4月复查图
图 3 STIR像显示右肩关节撞击综合症伴冈上肌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移位损伤 注:此图为一老年患者,从事体力劳动多年,最近一月肩部症状明显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大幅受限,虚箭头为滑移的长头腱
探讨低场MRI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吕扬状 , 张文忠 , 余剑峰 , 傅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