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2年,云南省气象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共设置了7部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该雷达系统由雷达数据采集(RDA)、雷达产品生成(RPG)和主用户工作站(PUP)3个子系统组成,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高精度的大范围面降雨量、降水过程和有关风场信息,大大增强对暴雨、雷暴、干旱、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全省7部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的基本情况为:1996年,在昆明太华山新建了云南省(也是全国)第一部,后2000年搬迁至昆明市棋盘山。随后,在2003~2007年间又先在德宏一碗水山、昭通市昭阳区、文山长坡头、普洱毡帽山、丽江香炉山5个地州建设并投运了5部。到2011年,在大理文笔山新建1部。该7部雷达建成时间前后相差好几年,时间最长的经过了十多年的业务运行。
为了调查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正常运行状态下周边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情况,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对省内正常运行的6部雷达(除了试运行当中的大理)进行了实地监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技术参数表 1列出了本次调查的6部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正常运行状态下所采用的技术参数。
![]() |
表 1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运行技术参数 |
综合场强仪,配备探头频率范围为27MHz~60GHz,仪器在校准有效期内。测量期间气温及湿度符合规范要求。
1.2.2 测量位置工作位置处测点分别在0.5m、1 m、1.7m处测量,其余点位在离地1.7m处测量。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读取6min内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
1.2.3 布点① 雷达站内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维护操作“机房”进行布点,以了解运行中的雷达天线对雷达站内职业人员的照射情况; ②雷达站周边1km范围内居民居住、活动场所作为关心点进行监测,以了解雷达天线正常运行状况下关心点的电磁辐射水平情况。
1.3 评价标准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 -88)及《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取14μW/cm2为公众照射标准限值,72μW/cm2为职业照射标准限值。
2 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见表 2。
![]() |
表 2 云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结果 |
雷达站内机房及人员经常活动区域监测数据来看,各点测值均低于职业照射标准限值,机房馈线接口严密、未发现辐射泄漏,且雷达站内人员经常活动区域实测值远低于职业照射标准限值,表明雷达运行时,对职业人员而言,只要机房不存在辐射泄漏的情况,雷达的正常运行几乎不对操作室造成辐射影响。工作人员可以定期的对机房进行检查,确认是否存在辐射泄漏,以便及时维修,避免造成影响。而雷达站内工作人员经常活动的区域,比如会议室、值班室、院子中央等位置,都是位于雷达天线的下方区域,不在雷达扫描时的波束方向上,因此基本上不会造成明显的辐射影响,测值都很低。
周边1km范围内的关心点测值来看,各点均满足公众照射标准限值,该结果验证了虽然雷达的运行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电磁辐射影响,但是由于地势、高差等因素,天气雷达架设高度都比地面及周边建筑物要高的多,几乎不会对周围这些关心点造成额外的辐射影响。因此结合实地监测数据来看,在新建天气雷达的环评项目当中,除了对主射方向上安全距离的预测外也要注意对周围建筑物高度的计算,使周围已有的建筑物都不在雷达扫描的波束范围内,同时也要对周边的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
[1] |
HJ/T10.2-199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S].
|
[2] |
GB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S].
|
[3] |
HJ/T10.3-199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