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3): 308-30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23

引用本文 

杜向阳, 李朋昆. 上海市某区2007~2011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308-30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2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12-29
上海市某区2007~2011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分析
杜向阳 , 李朋昆     
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0003
摘要目的 掌握上海市黄浦区医疗卫生机构2007~2011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剂量监测, 统计并转换为年有效剂量进行分析。结果 以年为周期5年共监测1 933人次, 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53 mSv, 从事X射线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858 mSv以及1.478 mSv; 三级医院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结论 本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水平在安全范围之内, 介入治疗放射工作人员是今后管理的重点。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放射医学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放射诊疗设备数量以及使用频次的增加使得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作。其中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个人剂量监测能客观地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实际受照剂量, 并及时地发现工作环境中个人防护的问题所在, 也能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病诊断、改进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对职业放射性危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中明确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将2007~2011年黄浦区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热释光剂量仪RGB-3B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TLD2000B型以及热释光片(TLD, 直径4.5 mm, 厚0.8 mm), 均来自北京康克洛公司。

1.2 监测方案

将热释光片置于塑料剂量盒中供放射工作人员佩戴, 每个监测单位的非放射性工作场所也同时放置一个剂量计测量环境辐射本底。佩戴周期为2个月, 每年进行六个周期不间断监测。每次到期后回收至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剂量测量。剂量计的筛选、退火、测读以及本底控制等严格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2]进行。

1.3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包括黄浦区内所有医院放射工作人员, 主要分为X射线诊断学以及介入放射学。

2 结果 2.1 2007~2011年个人剂量水平分布情况

表 1可知, 2007年至2011年每年监测医院39~45家不等, 监测人数逐年增加, 从2007年的366人增加至2011年的424人, 以年为周期共监测1 933人次。2007~2011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53 mSv·a-1, 其中2007年最低, 为0.657 mSv·a-1, 2011年最高, 为1.296 mSv·a-1, 呈现无序波动, 并无明显变化趋势。所有年份监测结果均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3]中规定的20 mSv的年限值, 其中96.7%的工作人员剂量都<2 mSv, 仅63人次剂量为2~20 mSv, 占总人次3.3%。5年检测中并未发现≥20 mSv的人员。说明本区放射工作人员得到了有效的防护。

表 1 2007~2011年黄浦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布
2.2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对比

2007~ 2011年共监测X射线诊断学工作人员1 640人次, 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858 mSv·a-1, 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293人次, 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478 mSv·a-1。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是X射线诊断学工作人员的1.7倍。见表 2

表 2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对比
2.3 不同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对比

本区共监测三级医院5家, 二级医院8家, 一级医院6家, 非公立医院中大部分为牙科诊所。由图 1可见, 医院等级越高, 剂量越大。三级医院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 为1.009 mSv· a-1, 非公立医院最低, 为0.698 mSv·a-1

图 1 不同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对比
3 讨论

监测数据表明, 2007~2011年中最高的一年即2011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仅为限值的1/16, 且排除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意外照射后, 没有出现超过限值的个案。绝大部分(96.7%)的工作人员剂量都<2 mSv。由此可以反应本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水平较低, 防护措施是有效的。对比发现,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是X射线诊断学工作人员的1.7倍, 这与介入医疗的工作方式和特点相关, 因此在以后的监测中, 应重点关注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情况, 对异常数据及时反馈和处理。本次调查发现, 三级医院个人剂量最高, 而私立医院最低, 排除防护措施好坏的影响以外, 这可能也与医院X射线设备不同有关, 三级医院中配备了介入、CT等剂量较大的仪器, 而非公立医院以牙科诊所为主, 设备的剂量以及操作使用频率都比较低, 因此个人剂量也相对较低。虽然我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远低于限制, 但是与国内其他地区同期比较, 仍然有一定差距。如李红艳等[4]研究表明, 南京市2008~2010年人均年剂量当量仅为0.45 mSv·a-1。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 进一步改善其防护条件, 完善操作规程, 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 有效预防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将是本中心今后的一个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
[2]
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http://www.csres.com/detail/60466.html
[3]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http://www.csres.com/detail/61776.html
[4]
李红艳, 李亘山, 杨声, 等. 2008~2010年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4): 423-424.
表 1 2007~2011年黄浦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布
表 2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对比
图 1 不同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对比
上海市某区2007~2011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分析
杜向阳 , 李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