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是在放射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插管、穿刺等手段进行的一系列诊断和治疗新技术, 是许多疾病适应症的首要诊疗方法。在开展介入诊疗时,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常常因X射线曝光量大、历时长、防护难度大等原因而遭受额外的照射, 对其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1]。通过开展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可以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这对评价介入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水平, 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 推进介入诊疗技术的深入应用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组于2012年对广东省惠州市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了相关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广东省惠州市内所有能够开展介入诊疗的A、B、C、D等四家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 包括介入临床医生、介入护理人员及放射技师和普通放射技师, 共193人。
1.2 研究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开展3个月为1个周期、连续4个周期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采用LiF (Mg, Cu, P)热释光剂量计测量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剂量计读数Hp(10)扣除本底对照。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估算采用Niklason方法[2-4], 其他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估算方法参照GBZ 128-2002执行[5], 上述过程均经过严格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所有调查资料采用Excel 2007数据库录入,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 采用构成比、均数描述不同类型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特点, 各组剂量的差别采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 Test)。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共调查193名放射工作人员, 男性139人(72.0%), 女性54人(28.0%); 其中A、B、C、D四家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分别为73人、41人、43人、36人; 介入临床医师、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普通放射技师分别为51人(26.4%)、30人(15.5%)和112人(58.0%)。
2.2 外照射个人年有效剂量分布情况从不同剂量分布来看, " < 1 mSv"剂量组的人数为149人, 占总人数的77.2%, 在介入临床医生、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普通放射技师三个组别中比例分别为35.3%、66.7%和99.1%, 其中普通放射技师有111人, 占该剂量类别总人数的74.5%; " > 3 mSv"剂量组的人数为13人, 占总人数的6.7%, 在三个组别中比例分别为23.5%、3.3%和0%, 其中介入临床医生有12人, 占该剂量类别总人数的92.3%, 详见表 1。
![]() |
表 1 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年有效剂量分布情况一览表 |
本次剂量调查中, 介入临床医生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为4.43 mSv, 最小值为0.08 mSv, 均值为(1.89 ± 1.26) mSv; 普通放射技师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为1.42 mSv, 最小值为0.07 mSv, 均值为(0.21 ± 0.017) mSv; 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为3.31 mSv, 最小值为0.12 mSv, 均值为(1.04 ± 0.14) mSv。因资料不满足成组设计资料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检验条件, 故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比较各组间年有效剂量的分布, 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H = 104.951, P < 0.001), 介入临床医生组的受照剂量最高, 详见表 2。
![]() |
表 2 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 - Wallis Test)结果 |
在受照剂量最高的51名介入临床医生中, 男性为47人、女性为4人; 主任医(技、护)师、副主任医(技、护)师、主治医(技、护)师、医(技、护)师的技术职称分别占17.6%、31.4%、29.4%和21.6%; 4家医院的介入临床专业岗位有心血管、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外周介入、骨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内镜、呼吸内科, 其中从事心血管专业岗位的最多, 共19人, 占总数的37.3%;岗位工龄最长25 a, 最短0.5 a, 工龄2 a的人数最多, 共12人, 工龄5 a以下(含5 a)共33人, 占人数的64.7%;介入临床医生的操作曝光时间差别较大, 最长为200 h, 最短仅1 h, 其中曝光时间为50 h和100 h的人数最多, 分别为13人、12人。
2.5 DSA设备及防护基本情况四家医院使用的DSA设备均为国外产品, 型号均不相同, 但均为床下球管, 额定管电压125~150 kV、额定管电流800~1 000 mA、透视条件下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39.70~96.06 mGy/min, 实际操作中使用的照射野大小20 cm × 20 cm~45 cm × 45 cm、SID 50~120 cm、诊视床高度60~ 120 cm。为了做好个人防护, 四家医院均配置了一定数量的铅屏风、铅帘、铅衣、铅内裤、铅围脖、铅帽、铅眼镜等防护用品,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铅帽、铅眼镜、铅内裤等均未使用。
3 讨论 3.1 各组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的比较上述结果显示, 2012年惠州地区介入临床医生、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普通放射技师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均值均符合国家剂量限值20 mSv/a的要求。其中, 介入临床医生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均值最高(P < 0.001), 其次是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 以上两个组别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均值高于2003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98 mSv/a水平[6]。因此,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该地区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工作的重点。
3.2 介入临床医生年有效剂量的分析如不考虑估算方法的影响, 本次调查的介入临床医生年有效剂量均值低于2007年广东省某一省级综合医院介入临床医生的年有效剂量均值(2.33~9.79 mSv/a), 即惠州地区介入临床医生的年有效剂量均值较低。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所涉及的4家医院开展介入诊疗项目的复杂程度不大, 手术数量较少, 人员技术职称较高, DSA设备及防护较为理想有关。本次调查发现年曝光量超过100 h的介入临床医生人数有18人, 其年有效剂量(2人除外)均超过了2 mSv/a的广东省调查水平[7]。这可能与部分介入诊疗项目(如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有关, 这也提示尽可能缩短曝光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时长对控制剂量水平尤为重要。因惠州地区从事介入诊疗的人员较少, 而接受介入诊疗的需求较大, 除逐渐壮大相关的技术队伍外, 介入临床医生还应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熟练掌握介入诊疗技术, 从而降低X射线暴露机会、有效地控制受照剂量。
3.3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管理目前部分医院仍未为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佩戴2枚剂量计, 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也未能按有关要求正确佩戴, 而技术服务机构在进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评价时也无所适从, 这些因素导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停滞不前。笔者认为ICRP所提倡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佩戴2枚剂量计这一建议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国家应在相关标准上对此作出统一要求, 以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间的数据比较。同时, 可进一步通过在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多个部位布置剂量计, 以确切掌握完成单次介入诊疗活动所遭受的剂量, 这样可结合剂量控制目标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年度介入诊疗工作事先作出较为合理的安排, 从而更加充分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1] |
于夕荣, 柳怡, 张巍, 等. 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 5(10): 23-25. DOI:10.3969/j.issn.1672-8270.2008.10.006 |
[2] |
Niklason L. T, Marx M. V, Chan H. P. The Estimation of Occupational Effective Dose in Diagnostic Radiology with Two Dosimeters[J]. Health Phys, 1994, 67(6): 611-615. DOI:10.1097/00004032-199412000-00003 |
[3] |
Padovani R, Foti C, Malisan M. R. Staff dosimetry protocol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Radiation Dosimetry, 2005, 94(1-2): 193-196. |
[4] |
陈宝维, 张全, 董正鹏, 等. 介入放射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监测与评价常用方法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3): 378-380. |
[5] |
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
[6] |
胡爱英, 徐辉, 孙全富. 我国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与健康监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212-21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2.040 |
[7] |
贾育新, 刘小莲, 麦维基, 等. 2007年度广东省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9(3): 183、184、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