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3): 279-280, 28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12

引用本文 

张晓儿, 蔡振练, 黄松斌. 2011年参加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279-280, 28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1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01-30
2011年参加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结果分析
张晓儿 , 蔡振练 , 黄松斌     
广东省汕头市职业病防治所, 广东 汕头 505041
摘要目的 通过2011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活动, 检验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方法 按照《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方案》的要求, 将多组常规监测用的个人剂量计交组织者, 经标准照射源照射后, 由实验室测量并统计各组测量值, 再对其进行不确定度统计和报告。结果 2011年盲样比对各组Hp(10)均值的剂量范围为0.30 mSv~4.16 mSv, 各组Hp(10)变异系数为2.16%~5.00%, 约定真值的剂量范围为0.30 mSv~4.20 mSv, 单组性能Pi为-0.95%~12.50%, 综合性能|B|+S为10.4%, 均远小于0.4的判定水平, 比对结果优秀。结论 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个人剂量    盲样比对    质量控制    

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准确地提供职业人员实际接受的射线剂量, 为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效果评价和发生放射事故情况下个人受照剂量估算提供可靠依据[1]。为了保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本实验室于2011年参加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活动, 现将比对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读出器为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 退火为FJ-411型热释光退火炉, 剂量计为LiF (Mg, Cu, P)圆片, 剂量盒为TLD-96。

1.2 技术条件 1.2.1 退火条件

将探测元件在退火炉中经240 ℃、10 min恒温退火处理, 取出后迅速冷却。

1.2.2 测量条件

采用二阶段程序升温, 升温速率为15 ℃/s, 第一恒温点温度135 ℃, 恒温时间8 s, 第二恒温点温度240 ℃, 恒温时间12 s。

1.3 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下发的比对方案参加比对工作。选取7组常规监测用的个人剂量计作为参加比对的剂量计, 每组设15个平行样, 其中第7组作为备用剂量计, 第6组为跟随本底, 其余五组均为盲样照射。本实验室按要求贴上标识, 然后邮寄给组织者。经标准照射源照射后, 组织者将剂量计寄回实验室。实验室在与刻度及检定相同的测量条件下测量跟随本底和各组盲样剂量计, 计算各组盲样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盲样结果由下式计算:

式中: Hp(10)为深部个人剂量当量, 单位为mSv; Xi为盲样剂量计平行读数均值, 单位为计数; X0为跟随本底平行读数均值, 单位为计数; Cf为与盲样剂量计相同照射条件下的刻度因子, 单位为mSv/计数。

1.4 质量控制

本实验室质量控制科负责比对全过程质量控制, 由质量监督员实施质量跟踪监督, 确保测量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测量人员持证上岗, 严格按照本实验室《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操作和维护规程》的要求进行检测, 检测环境条件能够满足仪器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测量数据及其记录要真实、清晰、完整和有效。每年定期参加中国国家计量院热释光测量系统检定, 2011年检定结果实测剂量与辐照剂量相对偏差均小于-1.02%, 其结果符合GB 10264-88《个人和环境监测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 [2]的要求。

2 比对结果 2.1 检测依据

GB 10264-88《个人和环境监测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 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3]

2.2 判定依据和判定方法 2.2.1

判定依据为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 [4]

2.2.2 判定方法

单组性能评定中, 当| Pi | ≤0.4时, 则判定该类型的第i照射组的单组性能为合格; 如同一类型单组性能检验不合格的组数≥2时, 则判定个人剂量系统对该类型的单组性能检验不合格。综合性能评定中, 若| B | + S≤0.4, 则判定个人剂量系统对该类型的综合性能检验为合格。单组性能或综合性能判定中, 只要有一种不合格的则该个人剂量系统性能不合格。在合格中, 若单组性能全为合格且综合性能不大于0.1, 则评为优秀。

其中单组性能

综合判定指标B

综合标准偏差S

2.3 结果 2.3.1 比对测量数据处理结果

表 1可见, 各组Hp (10)均值的剂量范围为0.30 mSv~4.16 mSv, 各组 Hp (10)变异系数为2.16%~5.00%, 均不大于5.00%的筛选水平, 各组间Hp (10)的离散程度较小, 可见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测量结果稳定。

表 1 监测系统比对测量数据处理结果
2.3.2 比对结果

表 2可见, 2011年盲样约定真值的剂量范围为0.30 mSv~4.20 mSv, H p (10)的剂量范围为0.30 mSv ~4.16 mSv, 单组性能Pi为-0.95%~12.50%, 远小于0.4的判定水平, 可见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测量结果准确; 综合性能| B | + S为10.4%, 远小于0.4的判定水平, 符合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的要求, 比对结果优秀。

表 2 2011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结果
3 讨论 3.1 监测能力检验合格

2011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活动中, 各比对剂量组的相对偏差均在10%以内, 比对成绩优秀, 说明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检验合格, 能为放射工作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3.2 辐照剂量的校正

测量哪种射线, 计算结果就应采用哪种射线的刻度因子(特别对X射线而言, 在低能量部分能量响应变化较大)。针对组织者不提供照射能量值的问题, 由于X射线(窄束) N-80、N-100是国内比对的常用考核点[5], 因此本次比对X射线辐照剂量的校正采用X射线N-80和N-100刻度因子的均值进行校正。

3.3 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

参加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是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 通过比对可以使监测方法标准化, 数据处理规范化, 量值统一化, 也可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技术水平, 确保监测质量。同时, 也从比对中发现了个人剂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这次比对结果能取得优秀, 是和我们日常做好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分不开的, 其中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3.3.1 热释光剂量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

在热释光剂量测量时, 应保证测量系统的测读仪器稳定可靠, 对仪器内置参考光源、高压电源、光学系统、光电倍增管、加热盘等性能要求, 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并对仪器参数进行记录, 平时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

3.3.2 剂量计的质量控制

剂量计应选择具有能覆盖监测范围的宽量程, 应具有足够高的灵敏度或足够低的探测下限, 能量响应和角响应的误差应不大于30%。刻度和监测用的剂量计, 应是同批同型号同规格的。不管是新买的, 还是反复使用过的剂量计, 每次刻度和监测之前都应按5%的分散度进行筛选。

3.3.3 热释光测量的质量控制措施

专人负责个人剂量计元件的退火处理, 严格控制退火条件, 退火结束后要立即将元件从退火炉中取出并快速冷却, 不能随炉冷却或自然冷却。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必须每年至少一次经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合格, 在平时测量过程中要随时用仪器内置标准光源校准仪器, 并用刻度元件间隔测量做期间核查。

3.3.4

加强操作人员培训, 提高素质, 确保监测质量操作人员要通过技术培训后方可上岗, 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强化。同时, 实验室里应编制完善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规程,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1]
张晓儿, 黄松斌. 2008~2010年汕头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4): 414-415.
[2]
GB10264-88, 个人和环境监测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S].
[3]
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4]
GBZ207-2008, 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
[5]
胡爱英, 徐辉, 袁龙. 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计比对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4): 387-38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4.023
表 1 监测系统比对测量数据处理结果
表 2 2011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结果
2011年参加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结果分析
张晓儿 , 蔡振练 , 黄松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