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与辐射事故实行三级医学救治体系。某军用核设施运行伊始,军地即建立了较完善的三级医学救治体系,其中,解放军某后方医院即是承担二级医学救治的核防护专科医院[1]。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军队对核设施安全的高度重视,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得到加强。在后方医院二级医学救治能力逐步提高和维持过程中,组织与管理至关重要,这里介绍一些做法和思考供参考。
1 后方医院二级救治的任务和特点 1.1 二级救治的基本任务收治中度放射伤和放射复合伤,救治非放射伤和一般疾病,及时将重度放射伤和放射复合伤伤员,以及难以确诊处理的伤员后送,必要时支援一级医学救治[2]。
1.2 二级救治体系平常任务一是涉核人员核辐射及综合因素影响的健康监督(个人剂量监测、生理指标的追踪观察、疾病监控、健康体检等); 二是卫勤支援保障; 三是防护医学、核事故应急医学的研究、技术指导及继续医学教育。
1.3 医学救治是核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一级救治是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治; 三级救治为专科救治; 而二级救治为地区救治,相当于分级救治体系的早期治疗,前伸支援一级救治,也可以单独承担一级救治任务,后送伤员三级救治,将要留治80%以上的放射伤、放射复合伤伤员,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医学救治的重要平台。
2 二级救治体系的基本组织结构 2.1 组织结构的基本依据是某军用核设施核事故时的减员预计减员预计15 ~ 180人。其中复合伤5% ~ 10%;救援人员约300 ~ 400人,减员预计15 ~ 20人(5%),不包含放射性烟羽影响地域的人员减员。因此,核事故可产生30 ~ 200名核辐射伤伤员。其中,重度以上约5% ~ 10%,中度10% ~ 30%,轻度40% ~ 60%。
2.2 支援一级救援队伍组织结构立足完成支援一级救治或单独承担现场急救任务。一支精干有效的核事故医学救援队最少应有15人组成(不包含司机及其他保障人员)。见表 1
![]() |
表 1 一级救援队伍组织结构 |
伤员由现场后送到二级救治医院,必须组成紧急接受伤员的专业队伍,以完成大批伤员的急救,二次检测、分类、洗消,检查住院等任务。约39人组成。见表 2。
![]() |
表 2 二级救治接诊处置队伍组织结构 |
二级救治接诊处置队伍大部分是兼职人员,紧急接诊救治伤员以后,人员立即回到各自岗位,开展剂量检测和临床治疗阶段。见表 3。
![]() |
表 3 检测实验室组织结构 |
根据伤员数量,约30 ~ 50名伤员设一个护理单元,可在现有的科室护理单元展开; 根据伤员伤情,以血液肿瘤科为主,收治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特别是重度以上伤员,一定抓紧恰当处置准备后送; 放射复合伤伤员以外科为主收治; 轻伤员一般只需要康复观察,康复科或内科收治。
2.6 支援队伍组织结构某军用核设施核事故一定是国家军队的大事件,专家咨询指导队伍必不可少。如果产生大批伤员,一家后方医院难以快速完成救治,而放射伤员又无法转诊其他普通医院治疗,必须要有常规医疗支援队伍。见表 4。
![]() |
表 4 支援队伍组织结构 |
绝大多数人没有参加过放射损伤救治的实践,临床医护技人员大多数缺乏放射损伤与防护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所有参加救治的人员必须进行系统、充分的核防护基础知识培训,即使是支援队伍参与,也必须临时进行防护培训。
3.1.1 基础知识培训主要包括6项内容:电离辐射基础及生物效应、核与辐射事故效应、辐射防护基础、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医学处理、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核辐射损伤心理效应与处理[3]。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此后每年不少于10学时。
3.1.2 技能培训从事放射医学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应当在各自专业领域至少进行三次培训:初职阶段要系统培训1年以上; 中职阶段进修学习1次; 高职阶段研修1次。
3.1.3 其他培训包括核与辐射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典型放射事故处理经验教训、心理素质、放射防护进展等每年至少1次; 组织协调管理、语言、国际性培训等视情参与。
3.1.4 考核培训应认真考核并记录,考核成绩应纳入绩效考评内容。最好与个人晋升晋级和立功授奖挂钩。
3.2 训练与演习在整个二级救治的组织与管理中,因为几乎不太可能有实践机会,因此,训练和演习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医院领导层。
3.2.1 训练① 训练必须纳入党委议事议程、纳入年度训练计划; 主管必须高度重视,舍得投入,分管领导主抓; 机关的方案、预案、计划、脚本等要下功夫; 专家全程参与,要实地指导。②实行模块化训练和一人多能训练。某军用核设施的布防范围很大,航渡船只有可能限定救援人数,模块化小组便于抽组。另外,一级救治也可根据需求请求模块化小组支援。一人多能在核事故医学救援中尤为重要,特别是放射性污染检测、除污、防护、通讯等技能几乎人人都应当掌握。
3.2.3 演习① 在二级救治组织与管理中,应当把演习看作检验培训、训练结果的重要手段,而最终的检验是核事故。因此,演练的重点:一是行动计划是否严密可行; 二是集体和个人的响应能力、专业技能; 三是整个参演人员的协调配合; 四是物资装备是否齐全管用。②演习应当多样化,建议以海上核事故医学救援演练为总刚,至少每两年1次; 模拟各种核与辐射事故情况多样化演习,至少每年1次。其中,二级救治体系切忌只演练二级救治,必须进行单独承担一级救治的演习。③演习容易忽视的几个环节:一是通讯畅通; 二是与剂量部门的沟通; 三是演练结束后救援物品、器械、人员的检测洗消,污染物的处理。
4 二级救治体系的维持管理 4.1 医疗救治与专科救治必须相互支撑辐射伤的救治有其专科特点和规律,但必须建立在综合医疗救治的基础之上。因此核防护专科医院应采用“大专科小综合”模式、其他医院采用“小专科大综合”模式。
4.2 核防护专科必须兼容才能维持和发展一支备而不用、单纯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医学应急组织很难维持和提高,而一支核防护队伍长期分散在各个医疗科室,必将偏离专业。国内外经验证明,最佳的兼容模式是血液肿瘤专业。
4.3 核防护专科建设必须高端重视军地现行针对医院发展建设的卫生政策均不太适合核防护专科建设。如绩效考评标准、维持性经费投入、设备药品的更新、核防护专科人才引进与扶持、人员培训、组织联合演习、以及训练大纲等都需要上层领导机关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标准。
4.4 人才队伍建设立足于自身培养核防护专科人才集中在上层研究机构,基层必须自身培养,切忌消极等靠,万一发生核事故干系重大。
4.5 保持工作责任感和高度危机感是维系核防护事业的思想支柱核事故与核防护作为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核防护工作是为了避免和消除核事故的危害,同时核事故的发生却又是客观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从而突显了核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持久性,但几十年做到“常备不懈”谈何容易!靠的是核防护人对国家军队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使命意识、对事业的不懈坚持和执着追求,以及知悟核事故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宣传、普及和向上级汇报核防护工作时,一定要把打消各级领导和官兵的侥幸心理放在重要位置!
[1] |
GJB4838-2003, 核潜艇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S].
|
[2] |
GJB4838-2003, 军事核设施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S].
|
[3] |
毛秉智. 核辐射事故医学救援技术手册[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 176.
|
[4] |
刘长安, 刘英, 苏旭.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小分队行动导则[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