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在突发核与辐射事件面前, 公众个体很可能会产生紧张感、不安反应和各种形式的异常应激反应, 当这种情况在公众群体中蔓延开来像流行病一样传播时, 群体心理应激的负面效果就会发展起来[1]。公众群体心理的应激较之个体心理的反应可能是更为严重的, 如同多米诺骨牌,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 控制极为困难, 其危害可能比辐射本身导致的后果更严重。因此, 在核与辐射事件中除了采取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外, 必须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负面应激反应高度警惕, 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1 核与辐射事件中导致公众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核与辐射事件具有一般灾害的共性, 又有自身特点, 核事故与电离辐射相联系, 促成人们对核辐射事故疑虑、担心, 甚至恐惧。这种潜在的恐核辐射思想, 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成为公众心理群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
1.1 涉核话题的敏感性核科学技术困难、复杂、专业性强, 与武器发展紧密联系, 长期以来保密严格, 一般公众对放射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公众对核及辐射的知识大部分是从传播媒介报道以往发生与核及辐射有关的意外中所获得的, 受了有关核爆、核试验的历史以及于核事故影响, 公众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 因而过分害怕射线的影响甚至将核事故与原子弹爆炸的效应等同起来, 认识上存在很大偏差。
1.2 电离辐射效应的特殊性核辐射事故可能污染大气、水源、土壤、植物和食品等, 特别是在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情况下, 由于烟羽漂移, 辐射影响的范围往往较广泛, 一些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的作用时间长。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照射人体, 呼吸了被放射性污染的空气, 食入了被放射性污染的食物, 放射性就会在体内照射人体组织和器官。这种电离辐射看不见, 触不着, 感觉不到。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特殊, 不仅可引起受照者的近期损伤, 还可诱发远期效应。
1.3 信息披露的不明确性核与辐射事件发生后, 往往会受到新闻媒介很大关注, 而相关信息发布不统一, 政府部门, 业务单位, 媒体或个人提供的信息(如放射危害、影响程度、正确的防护措施、后果估计等)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对核事故应急准备不足, 不能及时、正确地掌握放射水平, 影响范围及人员受照剂量等。有时对射线可能造成的危害估计过高, 采取的干预措施不当, 从而加剧了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
2 核与辐射事件中公众心理应激反应与后果核与辐射事件中公众具有如下心理特征:因为公众是个“无名氏”, 所以易造就免责鼓励下的“集体无意识”, 拒绝逻辑推理, 倾向形象思维, 在外界刺激、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 更容易触发公众的心理应激反应。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充分证明, 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 不仅影响公众个体的心身健康, 引发社会恐慌后, 可严重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2.1 由于紧张、忧虑, 引发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时, 预期公众在事故后70年期间的内外照射累积剂量为80 mSv~160 mSv,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研究, 未见辐射直接引起的健康问题。但由于社会心理影响, 大部分人员有应激焦虑、精神紊乱、抑郁、神经衰弱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2]。由此可见即使辐射事故并没有构成可能带来实际危害的确定性效应, 但由于污染区放射性物质难以清除和辐射作用的效应特久, 加之公众对辐射及其危害了解甚少, 加剧了事故后疑虑和恐惧心理, 甚至出现类似放射反应症状。
2.2 造成公众心理恐慌, 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中, 所出现的抢盐风潮, 正是由于谣言的误传, 导致公众的盲目跟风。核与辐射事故发生后, 个体在感到恐惧之后往往会将这种恐惧无意识地向周边的人或通过媒体向非周边的人身上转移, 形成相互感染, 引起连锁反应, 个体的恐惧也就发展成为群体的恐惧, 群体恐惧心理反过来又加重个体恐惧心理。恐惧效应的这种强烈的“社会传染性”和“大众模仿性”, 使得个体的心理恐惧很快就会演变成公众群体心理恐惧, 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3 核与辐射事件中公众心理防护策略 3.1 加强核辐射的公众普及性教育[3]要把人们对辐射危害的错误观感纠正过来, 就要好好地掌握大众对辐射关注程度, 广泛宣传普及辐射科学技术知识, 消除人们的误会和恐惧心理。
3.1.1 让公众理解“电离辐射与生活密切相关”事实上自磐古初开, 人类时刻都在受着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和来自地层的放射性物质的照射。我们周围的一切土壤、砖石、大气和水都含有放射性物质, 而人体内也累积有放射性物质, 可见放射性对我们早有影响。人体不仅不可避免地受到天然辐射源的照射, 还受到人工辐射源的照射, 如食物、X光透视等,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或知不知道, 它都时时刻刻使人受到照射。天然辐射更是人体总受照中最主要的成分。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就能更理性化地看待辐射安全问题, 减少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3.1.2 让公众知道“什么是核辐射和辐射源在哪里”几次重大核事故的经验均已证明, 核事故后公众的“射线恐怖”, 都与对辐射危害的错误认识和判断密切相关。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公众能够认识到辐射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及安全使用辐射的好处。让公众充分认识和了解核与辐射事件, 要让公众懂得, 正确合理地评价核事故对环境和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避免由于核恐惧带来的不应有的不良后果。
3.1.3 让公众学会“怎样应对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对于公众而言, 一方面要学会自我救助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要让广大群众了解辐射对健康带来的危害, 在万一发生事故的情况下, 如何使自己避免或减小所受到的剂量, 这样可避免核无知带来的不应有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要学会如何配合政府做好对核与辐射事故的有效处置, 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应对的局面。
3.2 重视大众媒介对公众心理应激的疏导 3.2.1 信息发布及时权威明确核与辐射事件往往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并不是说, 封闭有关辐射事故的信息就可以使民众放心, 因此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避免虚假错误信息的传播, 应该让公众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核与辐射事件发生后, 政府部门应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 正确引导新闻舆论, 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 切断心理恐惧效应在人群中的蔓延的媒介渠道, 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 最大限度地稳定公众情绪。
3.2.2 重视舆论引导导向作用[4]面对核与辐射事件公众出现的不安、恐惧、惊慌等应激心理反应, 作为公众生活中重要的“解调器”, 大众传媒应针对公众的新闻心理需要, 以及时的信息传递满足公众的新闻认知需求、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的模式调整受众心态、以有效的预警功能培养受众的紧急自我防护能力, 担负起疏导公众心理问题的社会责任, 从而积极促进危机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3.3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由于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救援的技术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如果采取的干预措施不当, 会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心理应激。
3.3.1 建立有效的辐射监测信息发布机制目前, 我国现在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核事故应急方案, 辐射监测机制也在逐渐成熟化。但由于各种原因, 这些方面取得的进步并未使公众得知。就监测机制而言, 即使是具备独立监测能力的辐射监测机构, 其监测结果也往往都是国家保密级的文件。占据主体地位的公民的“不知情”也会加剧一种社会性的“不支持”。因此, 需要建立专门的网站, 向公众宣传什么是正常的环境辐射水平, 通过网络等向公众发放辐射监测网络所测量到的辐射数值, 方便公众得到全面及详尽的资料[5]。
3.3.2 坚持应急干预行动最优化原则核与辐射事件中为减少人员受照射剂量, 需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避免引起思想混乱, 减轻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引起的公众社会心理效应。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时对公众采取防护措施, 特别是实施像撤离、搬迁这样的严格措施时, 必须全面考虑、权衡利弊。采取合理有效化的应急防护措施以保证公众的安全, 防护措施的决策应建立在干预的正当化与最优化的原则的基础上, 同时应避免一切的确定性健康效应的发生。要认真总结在事故响应和应急演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和应急响应的有用知识, 用于改善和提高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水平。
[1] |
陈晓华.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人群体心理应激及心理防护策略[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 24(2): 136. |
[2] |
郭力生. 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4, 14(1): 67. |
[3] |
薛一江, 朱万红, 汪剑辉. 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下的公众应急疏散[J]. 辐射防护通讯, 2008, 28(5): 1.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08.05.001 |
[4] |
姚俊岩. 恐怖活动中公众心理恐惧效应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8, 4: 6. |
[5] |
唐波. 辐射安全文化素养探析[J]. 辐射防护通讯, 2008, 28(3): 26.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08.03.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