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免疫(radioimmunoassay, RIA)是检验科定量分析技术的一项重要进步, 它将微量生物样品检测化学分析法的最小检出值由mg、μg级提高到ng、pg级的水平, 从而为生物医学基础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1]。但由于其使用的是放射性核素, 如125I等同位素, 应用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辐射危害[1, 2]。本文就放射免疫检验中的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浅要探讨如下。
1 辐射的途径125I同位素可以通过无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 污染物质在空间的沉降或被各种表面吸附而形成表面污染, 这种污染范围较大, 可使工作人员受到外辐射, 同时空气污染也可导致外辐射; 如果放射性物质通过人员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体内又造成内辐射。其中表面污染转变成空气污染, 放射性物质变成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 是导致人体摄入放射性物质的重要途径[1-3]。
2 辐射的危害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主要是各种射线对人体照射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 它可直接破坏机体内大分子结构及对物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2, 4]。对人体的损害包括血液、神经、消化、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等。长期低剂量的辐射可导致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等; 辐射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可致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高, 如白血病、皮肤癌、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对生殖细胞的损伤则会影响到后代, 产生遗传效应, 孕妇接触射线易造成流产、死胎、致畸等[1, 2, 4]。
3 防护措施 3.1 完善放射免疫实验室的设施条件放射免疫实验室的通风换气应良好, 避免空气中有粉尘, 配备通风橱及各种防护装置和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眼镜、围脖等; 将实验操作间和测量间分开; 设置存放射免疫试剂的专用冰箱:有专门存放射性废弃物的容器和房间[3-5]。
3.2 强化管理制度 3.2.1 加强人员管理所有仪器操作人员必须接受操作培训, 明确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及技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认识可能发生的辐射危害及防范措施, 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操作; 此外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饮水、吸烟; 也不得进行无关的工作, 存放无关物品。
3.2.2 加强辐射源的管理放免试剂必须专人负责管理, 定期检查有无破损溢漏; 每天记录125I的消耗量, 每月记录125I的用量和剩余量, 并对剩余的125I进行严格统一的处理[3, 4]。
3.2.3 做好废弃物的管理废气主要通过换气扇等排气口排出, 确保通风换气良好, 实验室空气新鲜。废水包括125I废液、剩余125I溶液、沉淀后的上清液和洗涤液等, 排入单位储藏的衰变池统一处理。125I的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在标有放射性垃圾的特殊标记的医用红色塑料袋内, 存放在特制的铅柜中, 经10个半衰期后通过放射性检测达豁免要求后再按一般医用废物深埋处理。
3.3 加强业务学习, 严格操作规程通过业务学习, 提高操作技巧, 采用湿式操作, 将污染尽量降低; 在手有伤口的情况下, 不要进行直接接触手的操作; 打开标记物瓶盖时要防止标记溶液溢漏, 如果手指接触到标记物应立即洗手, 如果洒到桌面、地面上应立即处理。打开标记物的冻干品时需要避免放射性物质的飞溅和溢出[3-5]。操作完毕应将桌面擦干净, 及时检查设备、工具表面、工作人员的衣物和手确定是否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相应的水平应及时采取去污染措施。操作完毕离开实验室必须用洗涤液或肥皂认真洗手3~5次。
总之, RIA技术在提高检验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 给检验人员带来潜在的辐射危害。但是只要提高对辐射危害性的认识及防护意识, 正确使用各种防护配套设施, 严格操作规程, 必然能将辐射危害降到最低,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 |
Hansen KA. The radioimmunoassay: an assay that revolutionized medicine[J]. S D Med, 2012, 65(4): 134. |
[2] |
翁建庆, 赵顺平, 何俊主编.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教程[M].北京: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2007.
|
[3] |
张瑞, 延红. 放射免疫实验室的放射性防护[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4): 477.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4.078 |
[4] |
Zárate A, Manuel L. Development of radioimmunoassay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the medical research. A tribute to Rosalyn Yallow[J]. Rev Med Inst Mex Seguro Soc, 2011, 49(5): 465-468. |
[5] |
孟博文. 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与应急处理[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22): 2947-2948. DOI:10.3969/j.issn.1671-5098.2008.22.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