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1): 53-55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1.030

引用本文 

路伟, 王兴功, 陈基明, 任世旺, 李冬雨, 刘雪林. 新型医用移动式CT的质量保证和放射防护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1): 53-55.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1.030.

通讯作者

王兴功(1964~), 男,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放射卫生监督监测与防护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06-29
新型医用移动式CT的质量保证和放射防护研究
路伟 1, 王兴功 1, 陈基明 2, 任世旺 3, 李冬雨 4, 刘雪林 1     
1. 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 北京 100071;
2. 空军总医院, 北京 100142;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北京 100853;
4. 辽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目的 研究新型医用移动式CT的质控和放射卫生防护的标准和技术要求。方法 通过资料调查、现场测量, 分析新型移动式CT的质控、放射卫生防护和设计的应用现状,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要求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新型移动式CT运行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善, 质量保证指标、放射防护水平等检测值超过国家标准, 可能对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造成健康危害。结论 加强对移动式CT的验收、状态和稳定性监测, 并根据相关剂量限值的要求进行防护设计。
关键词移动式CT    质量保证    放射防护    空气比释动能率    

1969年, Housfield发明CT; 1973年, CT首次在美国和英国的医院应用[1]。简单的说, CT可以看成是三维X射线技术在医学诊断方面的应用。

移动式CT(Mobile CT), 也叫术中CT或床旁CT, 和固定式CT的主要区别是扫描电流的大小, 在影像的质量方面几乎区别不大, 主要原因是移动式CT在探测器的效率和X射线管球-探测器紧凑几何结构, 但总体上清晰度要稍弱[2]。移动式CT的普及, 国外应用时间较早、数量较多, 例如截止1987年美国拥有固定式CT约6 000台左右, 移动式CT数量在300 ~ 400台之间, 此后数量逐渐递减[3]。相比之下, 国内报道的有某总医院、某军区总医院、98医院等[4], 总体数量较少。移动式CT具有灵活、实用等特点, 在神经外科、骨科、整形科、耳鼻喉科、ICU室及急诊科等获得广泛应用[1], 特别是那些需要生命维持系统等的重症病人、传染病爆发期间需严格隔离感染者[5]。此外, 部队根据战场救伤的需要, 设计完成了方舱式移动式CT检查车, 投入部队卫生医疗系统中, 成为战场医疗救治的工具。

国内移动式CT数量少、防护研究少, 放射卫生防护存在薄弱环节, 甚至未纳入到医院放射卫生管理体系中[4]。然而, 采用经过国家计量检定的451B测量仪, 在120 kV、6 mA控制条件下, 某移动式CT的漏射线强度超过32 mSv/h, 超过普通X射线机机房控制的泄漏。因此, 有必要对移动式CT的使用进行质量控制和防护设计进行研究, 更好的服务于病人和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1 质控和防护 1.1 适应标准

移动式CT作为放射性装置其使用参考《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6]; 作为CT装置类, 其质量控制标准适用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 (GB 17589-2011) [7]; 作为现场紧急医学救护装备, 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参考《便携式X射线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 177-2006) [8]; 对临时性防护屏蔽设计要求, 参考《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GBZ/T 180-2006) [9]

1.2 应用界定

基于移动式放射检查装置现场放射防护的特点, 极易使放射从业人员和公众受到放射线的照射, 因此必须严格界定移动式CT等装置的使用范围。

GB 18871-2002中对可携式、移动式放射学检查设备使用的要求是:只有在把受检者转移到固定放射学检查设备是不现实的或医学上不可接受的情况下, 并采取了严格的辐射防护措施后, 才可使用可携式、移动式放射学检查设备[6]

1.3 质量控制

移动式CT作为固定式CT的应用延伸, 其质量控制检测参考固定式CT的检测规范GB 17589-2011。

1.4 防护限值

目前, 移动式CT防护适用标准主要依据国标GBZ 177-2006、GB 18871-2002、GBZ/T 180-2006, 此外, NCRP 147号报告对移动式CT的剂量限值和防护设计也进行了建议[10]。①对于医用检查系统, 国标GBZ 177-2006对X射线管组装体的泄漏、操作位置的散射和移动检查现场外的辐射水平进行了要求, 即:距X射线管组装体焦点1 m处的泄漏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不超过250 μGy/h; X射线主线束所造成的操作位置的散射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应超过100 μGy/h; 假定护栏边界外任何位置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2.5 μGy/h。检查系统产品应给出辐射源与护栏边界四个周边的最小距离要求。②保证机房外的人员可能受到的照射符合GB 18871 - 2002第4.3条的要求。③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NCRP)第147号报告对人员在控制区、非控制区周空气比释动能防护设计要求限值分别为0.1 mGy、0.02 mGy。

1.5 检测周期

GB177-2006附录A表A.1中移动式CT放射防护检测1-3项目的检测周期为1 a[8]。此外为了更好地保证移动式CT质量, 进行验收检测和每年一次的状态检测, 并按照GB 17589-2011附录A中的周期进行稳定性检测[7]

2 防护设计

考虑工作载荷、居留时间和邻近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移动式CT设计防护设计需满足以下要求: ①临时护栏屏蔽要求满足GBZ/T 180-2006第5.2.1.2中一般工作量下2 mm铅当量屏蔽厚度[9]; ②铅屏蔽的高度为地面向上约2.1 m, 注意防护屏蔽墙角等防护重叠[10]

3 个案分析 3.1 某军区总医院移动式CT运行概况[4]

某区医院新近购置了一台小型移动式CT, 归神经内科管理, 放射工作场所的边界由木框玻璃隔断构成, 本身不具有辐射防护作用; 无电离辐射标志和工作指示灯, 无其他警示说明; 3名放射工作人员未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未进行职业健康上岗检查, 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在120 kV和7 mA成人头部扫描条件下, 测得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为85.80 mGy, 高于国家对螺旋CT设备60 mGy的CT剂量指数限值; CT装置影响质量性能指标中, CT值(水) HU偏移为15.0%, 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 4%的要求。

因此, 现有运行的移动式CT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①对移动式CT放射防护的认识不足, 缺乏对放射工作人员足够的防护; ②移动式CT的诊断结果受装置本身性能、工作环境(机械震动、外力碰撞和扭矩力)等因素的影响, 需经常进行质控检验[3]

3.2 某总医院防护设计方案和实际测量结果

近期, 某总医院神经外科为解决病人进行头部CT的需求, 购置了一台Neurological公司移动床旁CT (型号NL3000TM), 并设计了6面铅屏风, 使用移动式CT时围绕在装置和病床周围, 形成临时性的防护栏, 如图 1所示。铅屏风的观察窗、屏蔽体的铅当量厚度分别为2 mm、1.5 mm, 铅屏风高度为1.9 m。表 1为移动式CT装置防护检测状态各测量点分布图, 测量本底值为0.1 μSv/h。

图 1 某移动式CT防护栏和测量位置示意图

表 1 某移动式CT防护测量点测量值(单位: μSv /h)

表 1所示, 测量点5、6三个点泄漏空气释动能比超过GB 177-2006中防护限值的要求。5、6两点离移动式CT较近, 透射和散射线都较强, 铅屏风的屏蔽效果有限, 主要原因是铅屏风防护栏的铅当量厚度不满足GBZ/T 180-2006、NCRP 147号报告的屏蔽要求; 6点测量值高于5点, 原因是5点平行位置处移动式CT有侧位铅帘的屏蔽; 9点较高, 主要原因是铅屏风的高度不够, 只有1.9 m。因此铅屏风的设计需满足GBZ/T 180-2006、NCRP 147号报告的要求。

此外, 其余测量各点均满足国标的要求。在临时性防护空间外围, 对比2~8各点测量值, 可以看出4点空气释动能率最小, 在使用移动式CT对病人进行脑扫描时, 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位置在移动式CT背部铅屏风外2 m处, 7、8位置点测量值高的原因是处于移动式CT出射线的正前方, 虽然距离足够远, 但由于散射线、铅屏风高度不够的因素, 测量值较高。

4 讨论

移动式CT作为新型医疗装置, 在ICU、神经内科、应急救治等应用中带来方便的同时, 装置本身的性能参数对患者诊断结果的影响、诊断过程中发出的放射线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带来的辐射问题同样突出, 需要进一步研究, 合理设计工作场所屏蔽防护, 加强CT的验收检测, 定期对移动式CT的状态和稳定性进行检测, 提高医疗诊断技术水平, 保护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彦文. 移动式CT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世界医疗器械, 2002, 10.
[2]
William W. Mayo-Smith, Lawrence M. Davis, Nancy C. Clements, et al. CT of the Brain: a comparison of transportable and fixed-platform scanners[A].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roentgen ray society[C]. New Orleans, AJR: 173, 1999, 12: 1 481-1 484.
[3]
Janis Reeve. A comparison of fixed and mobile CT and MRI scanners, canadian coordinating office for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Z]. 1995: 11.
[4]
杨新芳, 赵进沛, 刘士敏, 等. 一台新型移动式CT的放射防护监督监测[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3): 317.
[5]
Hemant A. Parmar, Tchoyoson CC. Lim, Jeffrey Seow-Kuang Goh, et al. Providing optimal radiology service in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utbreak: Use of Mobile CT[A].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Roentgen Ray Society[C]. New Orleans, AJR: 182, 2004. 1: 57-60.
[6]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
GB 17589-2011,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S].
[8]
GBZ 177-2006, 便携式X射线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9]
GBZ /T 180-2006, 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S].
[10]
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 Ncrp Report 147: Structural Shielding Design for Medical X-Ray Imaging Facilities[R]. 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