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1): 45-46, 4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1.027

引用本文 

林芝源, 王强, 吴圻荣. 茂名市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1): 45-46, 4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1.02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05-15
茂名市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分析
林芝源 , 王强 , 吴圻荣     
茂名市职业病防治院, 广东 茂名 525011
摘要目的 了解茂名地区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指标健康状态, 为职业健康评价及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茂名地区从事放射作业人员591人, 进行全面健康体检, 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查的血液各项指标结果, 并与126名非放射作业健康人员作对照。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总数低于对照组(P < 0.05), 淋巴细胞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 < 0.01), 微核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介入治疗工种的白细胞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小剂量辐射对放射作业人员造血系统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低和淋巴细胞微核率升高。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尤为必要。
关键词放射作业    放射工作人员    血液指标    

随着放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也对放射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 特别是人体的造血系统, 是受辐射的敏感靶系统之一, 外周血液各项指标的改变是受辐射损伤的早期表现。为了解本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态, 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全市放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统计分析血液检查的各项指标结果,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组为本市医疗单位(包括市级、县区级、镇级和民营)及厂矿的放射作业人员(下称放射组)共591人, 其平均年龄36.5(22~60)岁, 平均工龄16.1(1~36)a。按不同工种分为3组:放射诊断组415人, 男338人、女77人; 介入治疗组92人, 男78人、女14人; 工业探伤组84人, 男70人、女14人。对照组为身体健康及无接触射线和毒物的医务人员及某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126人, 其性别、工龄和年龄结构与调查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设备

海科华KHB-400生化仪及其配套试剂, 朗道质控血清; 迈瑞BC-5500血球计数仪及其配套试剂, 迈瑞全血质控物。

1.3 方法

放射组和对照组均按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进行各科全面体检, 早上空腹抽血, 按仪器操作规程及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微核检查采用普通培养法, 在37℃条件下1640培养72h后制片染色, 每人份分析1000个淋巴细胞。异常判断标准为Hb < 120 g/L(女 < 110g/L), WBC < 4.0×109/L, RBC < 4.4× 1012/L(女 < 4.0×1012/L), PLT < 100×109/L, ALT> 40U/L, TBi>20.8μmol/L, BUN>8.2mmol/L, Cr> 132.6μmol/L, β2-MG>3.0mg/L, 微核率>6‰, 转化率为 < 50%。

1.4 统计学处理

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液各项指标检查结果

表 1可见, 放射组白细胞总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2, p < 0.05);微核率结果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 p < 0.01), 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放射工种之间比较, 介入治疗组和工业探伤组的微核率高于放射诊断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和2.14), 其他指标不同工种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 1 血液各项指标检查结果
2.2 血液各项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表 2可知, 介入治疗组的WBC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 p < 0.05), 其余各项指标的异常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各项指标不同工种之间的异常检出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血液各项指标异常检出率结果
2.3 不同放射工龄段的白细胞和微核率检查结果

表 3显示, 随着工龄的增加, 白细胞总数呈下降趋势, 且 < 10a工龄段与>20a工龄段的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 p < 0.05)。白细胞异常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a工龄段的结果是 < 10a工龄段的2.1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p>0.05)。微核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10~20a工龄段高于 < 10a工龄段, >20a工龄段高于10~20a工龄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35、2.14, p < 0.05)。

表 3 放射组不同放射工龄段的白细胞、微核率结果
3 讨论

机体受电离辐射后, 最早出现变化的是造血系统。相关资料报道, 长期受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 可出现WBC总数减低和PLT计数减少, 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的现象, 也有报道BUN、Cr升高的倾向。本次调查显示, 除了WBC和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其它指标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1]报道不完全一致。微核率结果也低于本省近期的报道[2]。这可能与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属低剂量水平状态有关[3]。也表明了本市有关部门对放射作业的防护措施较完善, 放射工作人员对防护意识的认识较强, 防护工作落实到位。

电离辐射所致的微核主要来源于染色体畸变中的无着丝粒断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受到辐射后, 可引起染色体断裂, 此断片不能纳入子细胞核中, 形成游离于胞质中的小核(即微核)[4]。因此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检查是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受照效应的一种简单而敏感的指标。本次调查显示, 微核率结果虽然都在正常范围, 但各类工种(放射诊断, 介入治疗和工业探伤)放射人员的微核率均值都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4、5.50、5.07, p < 0.01), 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放射工种之间微核率结果比较, 介入治疗组和工业探伤组高于放射诊断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床边、野外防护困难, 长时间暴露有关。提示暴露工龄和受照剂量的大小是影响淋巴细胞微核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即受辐射的累积剂量与微核率呈正相关系。

本次调查中, 放射组的白细胞总数随着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异常检出率随着工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20a工龄段组的WBC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 < 0.5)。介入治疗组的WBC总数WBC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了暴露工龄和受照剂量的大小是影响WBC计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结果分析表明, 即使我们在努力做好各种辐射防护措施的同时, 放射工作人员在作业时仍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 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后关注。

参考文献
[1]
庞新侠, 霍卫东, 刘庆. 医用放射工作工作人员血液检查结果分析初探[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3): 309-31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3.029
[2]
胡世杰, 黄伟旭, 杨浩贤, 等. 广东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1): 65-66.
[3]
王强. 茂名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7(2): 198-199.
[4]
王喜爱, 韩林, 王平, 等. 2005 ~ 2007年河南省省管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9(3): 311.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