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髋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发病原因多与服用大量激素、长期酗酒或外伤有关。治疗上,病情越轻,治疗越早,其治疗效果越好。因此,早期的诊断与治疗能有效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发展,从而减少股骨头发生塌陷的机率。检查方法,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方法有X射线摄片、CT扫描和SPECT检查。X射线因成像不足,不能准确识别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从而很易延误病情。CT和SPECT检查是目前临床上广泛采取的检查方法,尤其在股骨头早期病变检查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临床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有完整CT和SPECT影像学资料的4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析,来探寻可靠、准确的诊断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4例中,男38例,女6例,年龄24 ~ 60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3 ~ 46个月,平均15.6个月。临床表现为:下肢活动受限,髋部感觉不适或髋部疼痛,一般疼痛症状夜间比较明显,并有逐渐加重趋势,走路有不同程度的跛行[1 - 3]。
1.2 检查方法骨显像采用美国单探头MPR型SPECT仪,配置低能通用准直器。采集条件:能峰140 keV,窗宽20%,矩阵128 × 128,30s /帧,采集64帧,360°采集,放大倍数1.5。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 740 MBq,2.5 h后行髋部断层显像。CT检查采用西门子16层CT全身螺旋扫描机。扫描范围自髋臼上缘至股骨头下缘连续扫描,层厚5 mm,螺距等于1。
1.3 影像分析分别由2位核医学及CT医师独立地对图像作出判断。根据Ficat分期法: Ⅰ期:缺血坏死期; Ⅱ期:分解及修复早期; Ⅲ期:修复期; Ⅳ期:股骨头塌陷、关节变形期[4]。影像学以临床为基础,将Ⅰ、Ⅱ期作为影像早期。SPECT阳性表现:股骨头区放射性缺损或缺损周围有环形或新月形浓聚带。CT阳性表现:股骨头骨小梁不同程度的增粗,即“星芒征”变形,局部可见斑片状骨质硬化区及囊状透亮区。
2 结果CT确诊36例50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Ⅱ期23个,Ⅲ期27个,可疑4个,正常4个; SPECT全部确诊,其中,Ⅰ期8个,Ⅱ期23个,Ⅲ期27个。对两种方法的确诊率进行卡方检验(表 1),χ2值为9.72,P值<0.05。本组病例显示SPE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确诊率明显优于CT,特别是对Ⅰ期病变的发现明显优于CT,本组8例SPECT期患者,SPECT全部确诊,而CT可疑4例,正常4例,无1例确诊。对于Ⅱ期和Ⅲ期病变的检出,二者无明显区别。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5]。主要诱因为大量使用激素、外伤、酗酒等,本组有服用激素史21例,占47.7%;有明确外伤史者8例,占18.2%;有酗酒史者5例占11.4%,其余原因不明。与有关文献相符[6]。使用激素后可造成脂质代谢紊乱和脂肪细胞的超常增生,骨细胞死亡。当供血动脉在外伤时被损伤而突然阻断而造成缺血时,可导致骨坏死。长期饮酒骨内脂肪含量增加,骨髓腔内压力与脂肪细胞数量增高,导致造血组织和血管床因脂肪栓而减少,使血流不畅致血供障碍。但无论任何原因所致的骨缺血坏死,其病理过程都相似,而且已经比较清楚。大多数病理改变都经过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再骨化和死骨吸收等过程。每个阶段和病理过程的时间长短不一,而且可以相互重叠发生。在细胞性坏死阶段骨密度和骨结构没有异常改变,CT检查无明显异常,大约在缺血后1周左右,在血管再生阶段,在坏死区和活骨之间形成反应带,SPECT骨显像不仅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而且能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由于血流、代谢和功能改变是疾病的早期表现,出现在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之前,因而SPECT对探测骨骼病理改变的灵敏度非常高[7],本组8例8个股骨头表现股骨头区放射性缺损或缺损周围有环形或新月形浓聚带,可以明确诊断为早期坏死。而CT有4例仅表现骨小梁稀疏,结合临床不除外早期坏死,但不能确诊; 4例表现为正常。当反应带发生死骨吸收和再骨化后,CT才能发现病变,一般需要6 ~8周时间。
早期的股骨头坏死往往会出现关节积液,由于血管阻塞和水肿从而引起患者有疼痛感。SPECT检查股骨头坏死,早期表现为股骨头部位放射性放射性摄取低,股骨头放射性缺损区周边出现放射性浓聚影,形成所谓“炸面圈”征象[8]。CT检查股骨头坏死,早期表现为股骨头内高密度硬化以及局部皮质增厚、囊变等征象。之后硬化缘周围可出现条带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区及新月征等改变,最后出现股骨头塌陷、关节炎等晚期改变[9, 10]。CT检查可显示股骨头局部坏死的骨组织、及皮质下骨因缺血坏死造成的微骨折,在此方面优于SPECT检查。
学者们普遍认为成人股骨头坏死是严重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的一种常见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最大限度保护关节功能至关重要。SPECT检查是目前被大多数作者认可的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最敏感的方法之一。
[1] |
Huang GS, Chan WP, Chang YC, et al. MR imaging of bone marrow edema and joint effusion in patients with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relationship to pain[J]. ARJ Am J Roent-genol, 2008, 181: 545-549. |
[2] |
李跃飞.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J]. 中医正骨, 2009, 16: 55-56. |
[3] |
Iida S, Harada Y, Shimizu K,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bone marrow edema and collapse of the femoral head in steroid induced osteonecrosis[J]. ARJ, 2008, 174: 735-743. |
[4] |
Ficat RP. Idiopathic bone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J]. BoneJoint Surg, 1985, 67B: 3-9. |
[5] |
严学君, 刘兆玉, 吴振华.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5, 29: 327. DOI:10.3760/j.issn:1005-1201.1995.05.008 |
[6] |
陈炽贤. 实用放射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895-896.
|
[7] |
孙成良, 朱继芳, 刘秀美.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0, 6(3): 119-120. DOI:10.3760/cma.j.issn.2095-2848.2000.03.025 |
[8] |
张永学. 核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41.
|
[9] |
王永亮, 赵永生, 吕卓, 等.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研究[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7, 8: 13-15. |
[10] |
李剑锋, 闫金玉. 股骨头骨髓水肿综合征的诊治及其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鉴别诊断[J]. 中国骨伤, 2009, 15: 697-699. DOI:10.3969/j.issn.1003-0034.2009.09.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