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1): 108-10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1.049

引用本文 

李光民, 储金秀, 张颖. 钼靶X射线摄影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1): 108-10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1.049.

通讯作者

李光民(1973~), 男, 副主任医师,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07-15
钼靶X射线摄影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李光民 1, 储金秀 2, 张颖 1     
1. 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2. 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目的 探讨钼靶X射线摄影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射线图像的特点。结果 钼靶摄影显示①结节或肿块, 28例, ②局限致密浸润、结构不良4例, ③钙化6例, ④毛刺8例, 术前诊断准确率87.5%。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射线表现具有特征性, 是首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钼靶X射线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为低,但近年来发病率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女性首位或第二位的常见恶性肿瘤[1],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ttrating ductal cancer,IDC)约占45%[2]。笔者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DC钼靶X射线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3月~ 2011年9月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IDC病人,全部为女性,年龄29 ~ 63岁,平均48.9岁。临床表现可触及肿物的27例,局部皮肤改变6例,乳头内陷2例,腋窝触及肿大淋巴结5例,其中1例合并乳头血性溢液。

1.2 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PHILIPS Mammmo Diagnost钼靶X射线摄影机进行透照,常规摄双侧乳腺头尾位(craniocaudal,CC)及外侧斜位(mediolateral obligue,MLO),必要时局部加压摄影,有乳头溢液的患者投照平片的同时进行乳导管造影。

1.3 影像分析

由两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参照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t imag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 [3]分型标准,将IDC的X射线征象(包括肿块大小、边缘、钙化、毛刺及结构变化等)进行描述分析。

2 结果

32例乳腺分型多腺体型15例,少腺体型12例,脂肪型5例。

2.1 IDC的分布

左右侧乳腺各16例,其中外上象限18例,内上象限5例,内下象限4例,外下象限2例,乳晕后3例。

2.2 IDC的钼靶X射线表现

① 结节或肿块,28例,其中5例可见分叶及切迹,最小结节直径0.8cm,最大肿块直径5.0cm,边界清楚15例,边界不清的13例,其中多发结节1例,伴周围脂肪层模糊9例(图 1),血运丰富的6例(图 2),有透明环的1例,皮肤增厚6例(图 1),乳头内陷2例。②局限致密浸润、结构不良4例。③钙化6例(图 23)。④毛刺8例(图 1)。具体表现见表 1

图 1 女51岁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见一高密度结节,可见毛刺,前方脂肪层模糊,皮肤增厚。

图 2 女53岁左侧乳腺可见区域性钙化,血运丰富

图 3 女57岁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见一高密度结节及泥沙样钙化,并见毛刺,脂肪层模糊

表 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射线表现
2.3 IDC的钼靶X射线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

术前32例X射线诊断结果BI-RADSⅤ型20例Ⅳc型4例,Ⅳb型5例,Ⅲ型3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87.5%。

3 讨论

IDC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是癌细胞穿破乳腺导管或腺泡的基底膜向周围乳腺间质浸润,好发部位为外上象限,本组共18例。文献报道钼靶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0%[4],因为能够清楚地显示肿块的密度、大小、形态及边缘。

3.1 IDC的X射线主要征象 3.1.1 肿块

是最常见、最基本的X射线征象。在钼靶摄影中的显示率因乳腺本身类型而不同,在脂肪型乳腺显示率高,而在致密型及多腺体型乳腺显示率则低。肿块的形状多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块的边缘多数可见轻微或明显的毛刺或浸润,或两者兼有。肿块的密度多较高,要高于同等大小的良性肿块。

3.1.2 局限性致密浸润

表现为乳腺某一区域的密度异常增高或两侧乳腺比较出现不对称致密。此征象可为良性病变,如增生、慢性炎症等,但约三分之一系癌瘤所致,特别是当局部血供增加时应首先考虑恶性病变。

3.1.3 钙化

多表现为细小沙粒状,常密集成簇,粗细不均,浓淡不一,钙化可位于肿块内外,也可看不到肿块。钙化多数由于乳腺导管内的癌细胞变性、坏死所致,是瘤灶内部营养不良、坏死,坏死区细胞溶解,核释放出大量硝酸银,同时局部钙离子增加、碱性磷酸酶增加导致了磷酸钙盐沉着,也可因癌细胞阻塞导管导致分泌物淤积形成钙化[6, 7]。国内学者提出[8],3 ~ 5枚/cm2钙化可诊断为可疑癌; Lafontan等指出,15 ~ 20枚/cm2可以诊断为恶性钙化。

3.1.4 毛刺

① 癌组织浸润毛刺:呈根粗尖细。②淋巴管型毛刺:呈放射状细线形致密影。③导管型毛刺:由肿块周围的导管受到癌细胞浸润。④血管型毛刺:由肿块供血血管、部分新生血管及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的以肿瘤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的血管群。⑤悬韧带型毛刺:指肿瘤与悬韧带连接浸润所致。

3.2 IDC的X线次要征象 3.2.1 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

皮肤增厚可由于肿瘤经浅筋膜浅层及皮下脂肪层直接侵及皮肤所致,或由于血运增加、静脉淤血及淋巴回流障碍等原因造成。皮肤增厚与局限凹陷常并存,系纤维收缩牵拉皮肤所致。

3.2.2 乳头回缩

受肿瘤牵拉所致,多见于中晚期乳腺癌。

3.2.3 血供增加

表现为乳腺内出现增多、增粗、迂曲的异常血管影。

3.2.4 导管征

乳头下一支或数支乳导管增粗、密度增高、边缘毛糙,并指向肿块方向。

3.2.5 彗星尾征

乳腺实质被肿瘤侵犯和(或)牵拽所造成。

3.3 其他检查方法 3.3.1 超声

在乳腺检查中简便,定位准确不受腺体多少的影响,但在肿物的检查中有局限性,操作依赖性强,显示砂粒样钙化欠佳。

3.3.2 CT

在乳腺小结节及微小钙化的显示上不及钼靶摄影。

3.3.3 MRI

乳腺MRI成像是发现乳腺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特异性低,良恶性病变易重叠,另外其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长,而且不能显示乳腺癌中的钙化。

综上所述,乳腺X射线摄影是乳腺肿瘤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它具有操作简便、费用较低、敏感度高和易于普及等优点。综上所述,乳腺X射线摄影是乳腺肿瘤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它具有操作简便、费用较低、敏感度高和易于普及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郭启勇主编. 实用放射学第三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99.
[2]
包娜, 王丽, 丁毅, 等. 乳腺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附178例报告)[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1, 17(5): 431. DOI:10.3321/j.issn:1003-3289.2001.05.017
[3]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Brea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3rd ed Reston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1998, 1.
[4]
徐开野. 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学[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 40-167.
[5]
Feig SA.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implication for screeningmammography[J]. RadiolClinNorthAm, 2000, 38: 653-668.
[6]
顾雅佳, 周康荣, 张廷. 常见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5): 439.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3.05.013
[7]
鲍润贤. 中华影像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72-84.
[8]
Lafontan BD, Daures JP, Salicru B, et al. isolated microcalcification:diagnostic value of mammography-series of 400 cases with surgical verification[J]. Radiology, 1994, 190(2): 47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