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00多年前发现X射线及放射性以来, 人们已经找到了人工产生辐射及安全使用的方法[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核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更把核技术利用作为高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我国核技术利用现状我国核技术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主要集中于伽玛射线无损探伤和疾病的放射诊断和治疗等。2003年, 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引导、推动我国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促使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在5年左右达到1 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并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2]; 核技术利用得到迅速发展, 现在已广泛应用于辐照灭菌、材料改性、石油测井、辐射计量、工业探伤、食品保鲜和杀虫、育种、放射诊断和治疗、教学科研、同位素示踪等各个领域。
截止2011年12月31日, 全国共有5.55万余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等核技术利用单位, 在用放射源9.71万余枚, X射线机、加速器等射线装置10.35万余台。核技术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 利用辐照育种技术可以培育产量高、抗病虫害的农作物; 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基因技术相结合, 培育出肉、奶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牛、羊等家畜。
2 国内外核技术利用发展情况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报告, 国际上核技术(包括稳定同位素的应用)正在工业、农业、医疗、环境和水资源管理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得到利用[3]。在农业方面, 用来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和健康水平, 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育种、食品保鲜和灭菌等, 以及用于节水灌溉研究、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捕捉研究等。在人类健康方面, 用于对抗营养不良、CT、SPECT/CT和PET/CT等放射成像、肿瘤诊断和治疗等。2000年美国约有1/3的病人参与共1.12亿次核医学或放射成像等放射诊断和治疗活动, 2000年到2008年, 全世界X光检查的人次增长近1倍左右。高活度的放射源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过还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根据美国核管会(NRC)的报告, 美国2007年共有5.37万枚Ⅰ、Ⅱ类放射源, 按照全国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 截止2011年12月31日, 我国共有Ⅰ、Ⅱ类放射源约1.99万枚。据了解, 美国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辐照加工产值已超过2 000亿美元, 而我国在2010年还不到1 000亿元。无论是在应用领域还是在应用规模上, 我国核技术应用发展水平与国际上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3 我国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为了促进放射源的安全应用, 保护个人、社会和环境免遭放射源辐射事故或人为恶意破坏造成的影响,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制定发布了一系列的安全标准和导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为准则》[4](以下简称《准则》)。我国政府已承诺执行该《准则》, 在辐射安全监管方面积极与国际接轨, 在立法、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取得出色成绩, 受到IAEA好评。2005年, 国务院发布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5](国务院令第449号)。该条例充分考虑了《准则》的各项要求, 建立了许可证制度, 放射源从生到死的"跟踪管理等制度, 明确了业主安全责任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 授权环保部门统一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进行监管。从法律的层面保证监管机构具有合适的授权和足够的权威, 且独立于发展部门。6年来, 环保部门建立了"两级审批、四级监管"的辐射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了辐射安全监管能力, 监管工作逐步规范和完善; 收贮了废旧放射源, 消除了安全隐患, 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确保了环境安全和人员健康, 核技术利用得到又好又快又安全发展。
4 我国核技术利用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监管力量相对薄弱截止2011年底, 我国核技术利用单位5.55万余家, 而专职监测、监管人员只有3 200多人, 兼职人员约4 700人。监管人员严重缺乏且监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对国家法规标准掌握不到位, 监测手段和实验室分析能力不足,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监管工作需进一步规范, 监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4.2 废旧放射源处理处置难度大目前我国共有放射源近20万枚, 其中在用放射源9.7万余枚, 国家及各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收贮有废旧放射源10万余枚, 废旧放射源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一方面, 由于缺乏成熟的废旧放射源处置技术, 已收贮的放射源只能长期存放在放射性废物库内。放射源存放在企业的风险虽然减少了, 但长期存放在废物库仍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废旧放射源的处理资金, 导致这些源未能及时送贮, 加上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 潜在风险非常大。
4.3 对无主源的搜索和恢复控制工作亟待加强由于放射性无色、无味, 人的感觉器官无法感知, 只能通过仪器来识别。被非法遗弃的放射源往往混入废旧金属中而难以发现, 导致被熔入钢材或被民众误捡拾, 危害非常大, 国际原子能机构高度重视无主源的恢复控制工作。我国最近每年都发生被污染的钢材或其制品被国外海关检测出放射性从而被退回的事情, 也发现过国外进口的金属材料或制品中放射性超标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废旧金属熔炼企业以及海关的放射性检测。
5 建议 5.1 加强核技术研发核技术利用以其独特作用造福于整个社会, 在很多领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我国核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关工业、农业、医疗、科研等部门应加大研发投入, 结合"十二五"规划, 在环境保护、放射医学、农业育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等领域重点突破, 开拓应用领域, 开发新技术, 建成新能力,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5.2 继续加强核技术利用安全监管工作继续按照《准则》指导思想和要求,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和各项法规制度, 依法行政, 严格监管。加大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文化水平, 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
5.3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对各级监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安全文化素养。加强监测人员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能力的培训, 未达到标准化建站要求的省辐射站尽快达标, 并形成能力, 促进各市现场监测能力的提升。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监督检查辐射监测和防护仪器。
5.4 加强废旧放射源处理处置参考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鼓励废旧金属回收和再利用的财税政策以及废旧放射源处置基金或保险制度, 加快研究废旧放射源处置技术。
5.5 加强海关、废旧金属冶炼企业的辐射监测建立严密的辐射监测网络, 防止放射性物质非法流入我国, 或放射性物品熔入钢铁, 明确发现问题后的处理处置方法和程序, 并从法律层面上予以明确, 使该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1] |
IAEA.Radiatio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R].2004.
|
[2] |
关于实施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公告[R].2004年1月30日.
|
[3] | |
[4] |
IAEA.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为准则[S].2003.
|
[5] |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200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RZ20053100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