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是目前开展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项全新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根据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体积用放射性剂量学原理制定三维立体治疗计划, 在CT或B超引导下将放射性同位素粒子均匀植入肿瘤组织中, 利用其释放低能量光子产生X及γ射线, 使细胞变性、坏死, 从而达到近距离治疗肿瘤的目的。为了解操作人员、患者及公众在粒子植入治疗过程中所接受的剂量,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受医院委托, 我们对该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场所进行了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价。
1 仪器和方法 1.1 监测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1]、《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3]、《低能γ光子粒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4]、《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5]、《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6]。
1.2 监测方法正常工作状态下依据《低能γ光子粒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对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过程辐射水平设置监测点见表 1。
使用FD-3013B型智能化伽玛辐射仪(检定证书编号:DYjl2011-3070), 美国INOVISION451P型X、γ射线巡测仪(检定证书编号:DYjl2011-3049)进行监测。
2 监测结果 2.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过程各监测点辐射水平监测结果(表 1~表 3)放射性125I粒子分装室位于住院楼三层外科办公区, 四周墙体均为240mm厚的粘土实心砖墙。该医院不贮存放射源, 预约手术, 术前1h由放射性粒子生产厂家工作人员将放射源送到院粒子分装室, 在粒子分装室用放射性活度计对放射性粒子进行活度测量, 在分源防护屏下将放射性125I粒子装入植入枪弹夹内。操作过程中厂方工作人员戴0.35 mm铅当量的防护手套。
3.1.2 引导用螺旋CT机房引导用螺旋CT机房(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手术室)面积约38m2, 符合国家标准《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65-2005)要求。四周墙体均为370mm厚的粘土实心砖墙, 墙内加抹一层10mm厚的硫酸钡与水泥混合的防护材料, 受检者出入门采用3mm铅当量屏蔽厚度的双开门; 观察窗为3mm铅当量的铅玻璃。患者躺在CT诊视床上, 在CT引导下用植入枪进行粒子植入, 每个弹夹装10粒125I放射性粒子, 植入过程包括定位、局部消毒、局部表浅麻醉、通过定位模板将植入针插入肿瘤组织、CT扫描观察、用植入枪将粒子源植入肿瘤靶区部位、植入结束后CT扫描观察粒子源的定位和分布、确认植入粒子数目, 用γ辐射剂量仪检查现场有无放射性粒子的遗留、送患者回专用病房。整个过程操作人员穿戴0.35mm铅当量的防护用品(铅衣、铅帽、铅围脖等)。
3.1.3 粒子植入病人专用病房粒子植入病人专用病房位于住院楼三层外科病区的西端, 病房门贴有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患者病床与陪侍床之间设有移动式铅屏风。病房墙体均为240mm厚的粘土实心砖墙。陪侍人配有0.35mm铅当量的铅防护衣。
综上所述: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操作流程及防护设施符合《低能γ光子粒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GBZ178-2006)的要求。
3.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过程监测结果的评价 3.2.1 分装室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评价经监测, 粒子分装室中工作人员操作位, 分装室门均为本底水平, 操作人员手部辐射剂量水平为31.12μSv/h, 由于放射性粒子125I铅半值层厚度为0.025mm, 操作人员操作时戴0.35 mm铅当量的防护手套, 通过计算, 经铅防护手套屏蔽后剂量为本底水平, 该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是安全的。
3.2.2 植入手术室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评价经监测, 引导用螺旋CT机房(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手术室)各监测点辐射剂量水平为0.27~15.30μSv/h, 该医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系统规划活度为5.92 × 1010 Bq, 预计全年手术不超过35例, 每例手术用时约0.5h, 通过计算, 手术室操作人员所受的年辐射剂量为0.25mSv/h, 未超过国标《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剂量限值。
3.2.3 专用病房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评价专用病房医务人员查房位辐射剂量水平为1.19~1.69μSv/h, 医务人员查体位(距患者肿瘤表面50cm处)辐射剂量水平为13.46μSv/h, 由于放射性粒子125I铅半值层厚度为0.025mm, 操作人员查体时穿戴0.35 mm铅当量的防护用品(铅衣、铅脖套、铅帽及铅眼镜), 经计算, 经铅防护用品屏蔽后辐射剂量为本底水平。
3.2.4 患者家属辐射剂量水平评价手术后患者共植入60粒125I放射性粒子, 总活度为1.78 × 109 Bq, 监测结果为:在距患者肿瘤表面5cm~4m处辐射剂量水平分别为338μSv/h、13.46μSv/h、2.51μSv/h、0.97μSv/h、0.55μSv/h、0.21μSv/h; 患者健侧, 距患者1m处辐射剂量水平为1.19~1.69μSv/h, 可以看出随着距离的增大, 辐射剂量迅速减少, 距患者相同距离, 健侧与患侧相比辐射剂量水平低很多。因此, 患者家属只要穿戴防护用品, 与患者粒子植入侧保持一定距离就能够达到防护标准要求。
4 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为密封源, 半衰期为59.6d, 主要发射能量为27.4keV和31.4keV的X射线、能量为35.5keV的γ射线和能量为27.5keV的β射线, 属低能辐射。125I放射性粒子活度为2.96 × 107 Bq/粒, 本次手术操作医师共植入60粒125I放射性粒子, 总活度为1.78 × 109 Bq。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2号《关于发布放射源分类办法的公告》, 属于Ⅴ类极低危险放射源。经监测, 该院CT引导125I粒子植入场所放射防护效果基本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及《低能γ光子粒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178-2006)要求。
[1] |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
|
[2] |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
|
[3]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
[4] |
GBZ178-2006, 低能γ光子粒子植入治疗的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
|
[5] |
GBZ165-2005,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
[6] |
GBZ/T180-2006, 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S]. http://www.doc88.com/p-91466045505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