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石家庄市中心医院
介入放射学是基于放射学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新学科, 由于其诊疗的直视性, 效果的明显性, 得到迅猛发展。而且随着个体设备及技术的发展, 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相对复杂的介入技术在增加, 这必然会导致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增加, 但相应的医疗照射防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 我们对不同疾病患者不同身体部位所受照剂量进行调查, 希望得到更多相关数据, 使患者的辐射防护受到重视。探讨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有效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4家省级三甲医院的110例患者, 年龄范围为12~79岁, 平均年龄(52.09 ± 13.35)岁,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36例, 冠状动脉支架放置7例, 股骨头坏死治疗24例, 肝癌栓塞19例, 肿瘤栓塞24例。
1.2 方法 1.2.1 材料剂量元件采用优化处理后的密封于聚乙烯塑料管中的LiF (Mg, Cu, P)剂量计, 塑料管直径3mm, 壁厚0.4mm, 长15mm。每个元件包含2个平行样品。测读装置为FJ-377型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核仪器厂)。退火装置为FJ-411热释光退火炉。所有仪器均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
1.2.2 方法将热释光剂量计于术前分别置于患者的眼(眉间)、甲状腺(喉结下1cm)、胸骨柄中心、后背正中(5、6胸椎间)、腹正中(脐上1cm)、性腺(男:睾丸上; 女:髂前上嵴内侧2 ~3cm)、手背、脚(足踝外下), 共8个部位, 每个部位并列放置2个装好的元件, 相当于4个平行样, 另外放置两个元件测量当时的环境本底, 计算时扣除本底影响。
2 结果 2.1 不同病种各部位的体表剂量值不同病种各部位的体表剂量平均值、不同病种不同部位最大体表剂量及最小体表剂量、分别见表 1、表 2。
由表 1可见, 不同病种各部位的平均体表剂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同部位不同病种之间最大相差2 288倍, 最小的也达10倍; 从病种角度分析, 肝癌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最高; 就受照部位而言, 受照剂量最高的除股骨头坏死患者为性腺外, 其余病种均为腹正中或后背正中。可见, 照射野中心为患者受照剂量最高的部位, 与张斌等的报道[1]相一致, 这显然是设备本身的防护装置所起作用。可见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患者受照剂量。
由表 2可见, 个体患者所受体表剂量较大的部位为腹正中和后背正中, 这与平均受照剂量表达相符。表中最大剂量为1 097.00mGy, 已超过我国所规定的应急人员在一次应急事故中不得超过的剂量限值[2], 该部位为骶尾部脊索瘤患者的腹正中剂量, 该病种手术相对复杂, 操作难度较大。在此表中, 个体受照剂量最低位-0.06 mGy, 低于本底, 在所有部位中有25%低于本底, 这些数值基本都位于患者身体的两头, 而位于照射野中心的后背正中部位最小依然能达到10.84mGy, 这也与表 1体表平均剂量表达相符。另外, 体表最高剂量> 1Gy的仅有1例, 占总病例数的0.7%, 远低于文献[3]报道。
表 3显示, 除后背正中外, 床上球管所致患者平均体表受照剂量均较床下球管高, 这可能与诊断床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有关, 而床上球管则让患者完全暴露于射线辐射之下。
总体而言, 各种疾病介入放射学诊治时患者所受剂量差别很大, 与以往数据相似[4]。就病种而言因操作难易和复杂程度不同, 患者所受剂量明显不同。肝癌栓塞、肿瘤栓塞操作较复杂, 患者所受剂量较高; 就部位而言, 处于照射野中心的部位受照剂量较高, 而远离照射野中心的部位受照剂量则小得多。因此, 在介入诊疗中要对患者照射野部位及附近剂量控制引起足够重视。例如, 改进设备性能; 提高术者技术水平; 在可能的条件下, 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 遮光器尽量调小, 减少散射; 应用患者防护设施等。另外,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各医院虽配备患者防护设施, 但有些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防护意识淡漠, 认为患者仅偶尔受照, 防护与否无所谓, 这与我国相关法规[5]不符。因此, 我们不仅要加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更应提高他们对患者防护的重视, 使患者所受辐射伤害尽可能合理降低。
[1] |
张斌, 柳春雨, 安志奇. 介入放射治疗重患者不同部位受照剂量的监测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1, 26(4): 424-425. |
[2] |
GBZ 113-2006, 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S].
|
[3] |
李长虹, 刘明德, 何玲, 等. 腹部介入治疗患者受照剂量调查[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1, 26(3): 152-155. DOI:10.3969/j.issn.1006-172X.2011.03.007 |
[4] |
刘伟, 李海亮, 宋刚, 等. 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现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1): 120.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46号令.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