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辐射中X射线影像诊断机包括:X射线CT、CR、DR、牙科、乳腺与普通X射线影像诊断, 是医用辐射中应用最广泛, 工作人员最多的一类射线装置。按环保部规定属Ⅲ类射线装置[1], 按卫生部规定属于诊疗风险和技术难度最低的第四类, 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2]"。对其防护评价、无论环境保护部门与卫生部门都是按照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进行的。但在环保或卫生等职能部门或服务机构的现场监测评价中, 面对其机房的防护设计、施工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机房的防护监测结果也低于国家防护标准, 仍有些认识问题影响着客观科学地对机房的防护评价, 尽管对此已有不少著者论述, 笔者认为还应从"本底"、"监测点与位置"和"漏射线"几个方面、依据防护与安全最优化的要求谈谈看法:
1 "本底"值与"本底"值的扣除在对医用X射线影像诊断机房防护监测中, 测量者往往把机房外某一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定为所谓"本底"值。并用此本底"值作为对该机房防护评价的依据, 若对机房的防护测量结果高于此"本底"值, 便认为机房防护有射线泄漏超标, 必须整改至与"本底"一样为止。
其实测量者测量的"本底"值, 并非真正意义的"本底"值, 只是机房外某处的以建筑材料贡献为主的该环境的外照射辐射水平, 即使机房所用的建筑材料和测量"本底"处相同, 但测量点的几何位置是不同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3], 适用于医院?再者, 国家标准规定的是"医用X射线诊断各操作位置辐射防护水平(包括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能动率, 摄影操作区辐射水平检测等)可为评价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提供一部分依据, 但具体评价应结合每位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负荷进行[4]"; 对X-CT机房的辐射屏蔽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a)机房外的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小于0.25mSv (相应的周有效剂量小于5μSv); b)在距机房外表面0.3m处, 空气比释能动率小7.5μSv/h[5]", 并无所谓本底"值一项, 更无以扣"本底"作为判定机房防护评价效果的规定。
显然, 用"本底"值或扣除"本底"值作为机房防护评价不是国家标准规定的。
2 测量位置与测量点对机房防护水平测量, 测量者往往总把测量点定在机房防护门、观察窗的缝隙处和紧贴墙面处, 并用这些测点的结果作为机房防护评价的依据。
而按国家标准[5]已规定了距机房外表面30cm或"具体评价应结合每位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符合进行[4]"。也就是说应把工作人员在操作医用X射线诊断机时的哪一个工作位置作为测量评价点?而国家标准规定的机房外30cm更是把工作人员与机房间在工作时的距离保守地缩短为30cm, 但实际工作中几乎无人在距机房外30cm处工作, 几乎都是在大于距机房外30cm处操作, 更无可能有工作人员紧贴防护门、观察窗缝或机房墙工作, 可见机房外30cm的距离已是一种保守的设定, 有利于对工作人员的防护。且在实际测量中是把距机房外30cm的测量值中最大值一点作为剂量估算的依据, 并没有考虑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的时间、姿势、取向和距离的变化, 这种设定是符合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原则, 体现了把工作人员的受照射剂量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6]"要求。
3 射线"泄露"或"漏射线在对医用X射线诊断机房防护监测与评价时, 测量者往往把在测量的所谓超过"本底"的空气比释动能率称为X射线泄露"或"漏射线", 并用于屏蔽防护效果评价。但国家标准规定要监测的X射线泄露对象又是什么?在屏蔽防护测量时, 是用X-γ剂量仪对工作场所的X射线进行测量的, 是X射线的光子被剂量仪记录且转换为电离电流后, 在剂量仪的表头上呈现出剂量率的数字实现的, 在环境中, 无论哪种介质都会有一定浓度或活度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总会放射出γ射线, 所以X-γ剂量仪在任何环境的介质中的γ光子总会使剂量仪产生剂量率读数。据此, 按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要求, 国家标准中对X射线泄露仅使用于X射线组装管头的防护上, 如GBZ130 -2002医用诊断X射线机防护性能的技术要求中, 5.1.3条除了牙科X射线机外, 当X射线源组件在相当于规定的1h最大输入能量加载条件下以标称X射线管电压运行时, 其泄露辐射距焦点1m处, 在任一100cm2区域内的平均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不超过1.0mGy·h-1", 5.4条牙科X射线机防护性能的专用要求中, 5.4.2"X射线源组件在相当于规定的1h最大加载条件下以标称X射线管电压运行时, 其泄露辐射距焦点1m处, 在任一100cm2区域内的平均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不超过0.25 mGy·h-1"; 在GBZ138-2002医用诊断X射线机防护性能的检测方法中4.1条规定了X射线源组件泄露辐射检测, 4.1.3条"……测量24点泄露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每点取100cm2区域内的平均值"。4.1.5条"……对使用单位正常运行中的X射线机进行防护监测, 可在X射线管电压70kV、管电流3mA条件下进行泄露辐射检测其评价标准应取0.12 mGy·h-1", 且在7.4条中强调, "……其X射线源组件泄露辐射检测, ……, 按4.1.5条要求进行。"可清楚看出, 对医用X射线诊断机, 国家标准只是规定了对X射线源组件的泄漏检测, 而不是规定对机房的防护检测与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职业照射用泄漏辐射表示与评价。
从国家防护标准GBZ130、GBZ138和GBZ180的规定可清楚地看出:对机房的屏蔽防护检测时, 既不需要测量"本底", 也没有规定用"本底"作为是否泄露辐射的判断依据, 只需依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按工作人员的要求工作负荷, 或按规定在距机房外表面30cm处[5], 同时满足周剂量限值与空气比释动能率的要求, 其防护的依据是充分的。
4 对于医用X射线影像诊断的屏蔽防护评价通过现场防护测量, 应用其测量结果大小与国家卫生防护标准进行比较并评价:如小于国家防护标准, 就应评价为屏蔽防护符合国家防护标准, 如反之, 则不符合。因为屏蔽防护的目的, 并不是将射线经屏蔽介质全部吸收, "从理论角度讲对X、γ射线不管穿过多厚的屏蔽层其剂量率永远不会变为零[7]", 只是对某种屏蔽材料先按国家卫生防护标准设计出一个合适的厚度, 使X射线穿过该设计厚度后所测量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按国家防护标准事先的设计值, 从防护上讲是保守、安全、可靠的。
笔者认为:对医用X射线影像诊断机房的防护, 应按国家相关防护标准要求, 一方面要重视防护, 按防护的基本要求设定出屏蔽防护设计的剂量约束值, 按年剂量限值一个分数(一般1/4)作为最优化值的上限, 把工作人员与公众成员的受照射剂量控制在可能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另一方面亦不要追求过度防护, 过度防护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 还有可能会使工作人员对国家防护标准产生怀疑。
为此, 对医用X射线影像诊断机只要按国家防护标准进行防护、检测与评价, 不仅具有可操作性, 而且结果可信、安全。
[1] |
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第26号, 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S].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2006年第46号,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
|
[3] |
GB6566-2010,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S].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4dde68f3ba0d4a7302763a30.html
|
[4] |
GBZ138-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S].
|
[5] |
GBZ180-2006, 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S].
|
[6]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
[7] |
赵兰才, 张丹枫. 电离辐射防护技术与管理[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