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2, Vol. 21 Issue (3): 367-36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3.058

引用本文 

陈淑艳, 王明杰, 梁峰, 李旭丹, 满术千. 自动毫安技术在多层螺旋CT诊断食道异物的应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3): 367-36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3.05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1-12-18
自动毫安技术在多层螺旋CT诊断食道异物的应用
陈淑艳 , 王明杰 , 梁峰 , 李旭丹 , 满术千     
丽水市人民医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16层螺旋CT自动毫安扫描诊断食管异物价值。方法 回顾对37例食管异物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 15例行常规螺旋剂量CT扫描, 22例行自动毫安技术扫描的影像资料; 全部病例均经内窥镜或手术证实。结果 经食管镜取出异物17例, 经胃镜下取出异物13例, 其中推入胃内后随便排出3例, 4例经开胸取出。结论 16层螺旋CT应用自动毫安技术诊断食道异物, 常规剂量与自动毫安检查技术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自动毫安技术    16体层摄影术    食管异物    

食管异物是较常见急症之一, 异物若不能及时取出, 可发生食管穿孔、咽后壁脓肿、纵隔脓肿等并发症。明确异物是否存在, 了解异物大小、形态、位置及有无并发症对治疗至关重要。如今CT检查食道异物已被大多数医生采用, 并见效果甚佳, 但由于CT检查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 如何能使得在不影响检查效果的情况下适量减低辐射剂量, 已被越来越多人关注。笔者搜集37例应用16层螺旋CT检查食道异物的质量, 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多排螺旋CT自动毫安技术在食管异物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 疑食管异物患者37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 其中15例行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 其余患者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37例中男21, 女16年龄为2~86岁, 平均49岁, 均有明确进食哽噎史, 并伴有咽喉部不适、异物感或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起病至检查时间30 min~2 d。

1.2 检查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机, 根据临床要求进行颈部或胸部CT检查, 采用仰卧位。均采用螺旋扫描, CT常规扫描; 低剂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100~215mA, 视野25~30cm, 扫描层厚5 mm, 重建层厚为1 mm, 重建间隔为1 mm, 扫描矩512 × 512, 螺距0mm。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管电流自动毫安50~120mA, 视野25~ 37 cm, 扫描层厚5 mm, 重建层厚为1 mm, 重建间隔为1 mm, 扫描矩512 × 512, 螺距1mm。将图像传到工作站, 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包进行图像后处理, 发现异物后, 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 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 充分显示异物的三维立体构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2 结果

37例中所获得的图像均较清晰, 重组及多方位重建方面无明显差异。37例异物均被CT检出。所检查的图像表现多数病例为沿食管一侧壁突向管腔的点状、长短不一细长条状高密度影, 部分穿通食道壁, 累及周围软组织。MPR图像横行或斜行线样高密度影, 部分呈分叉不规则状; 6例并发不同程度食管肿胀、周围渗出, 其中3例伴咽食管交界处右侧后壁脓肿形成, CT表现为食管壁增厚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并发脓肿时可见咽食管交界处右侧后壁明显肿胀, 形成软组织密度影, 内密度不均匀, 见斑点状气体密度影及气液平面。禽畜类碎骨29例, CT表现为沿食管一侧壁突向管腔内粗条状、不规则状、三角形高密度影; CT表现为沿食管一侧壁突向管腔内沙粒状高密度影, 外形不规则。禽类碎骨异物中有12例出现食管壁肿胀, 周围有渗出。假牙2例, 见食道内等低度的人工假牙及固定的金属丝。鱼刺4例, 食道内长条状骨样密度影。异物均位于颈段食管, 29例, 8例位于上胸段。见图 1~图 2

图 1 常规剂量多层CT扫描图片 图a水平胸口入口处食道内见条片状骨样密度影,b,c图片MPR技术见异物的大小及其比邻结构,食道结构完整,管壁光滑,纵膈内无明显积气与积液,血管内无明显受累。d图可以全面了解异物的形态及大小。

图 2 应用自动毫安技术获得的图像重组图 e食管入口处鱼刺,MPR图像呈斜行线样高密度影,食管入口处鱼刺一段刺入食管壁伴食管左侧壁肿胀,周围渗出;f图显示鱼刺立体形态。
3 讨论

由于人们进食匆忙或老年人口内感觉欠灵敏, 无意咽下没有充分咀嚼的鱼刺、动物骨头等, 儿童因口含玩物误吞等引起的食管异物来医院就诊时有发生, 一般以老人和儿童发病率高[1]。异物若不能及时取出, 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并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明确异物的部位、大小、食管损伤程度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2]。常规的方法已被CT检查替代。原因很多, 主要的原因是多层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的提高, 已真正实现各向同性扫描, 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MPR)图像[3]。通过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像可多角度、全方位充分显示异物的大小、形态、位置, 受检者无需特别的准备, 检查便捷、无痛苦。患者多为老人与儿童, 这使得检查更为便捷; 同时能较好的显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异物残留于食管内, 往往损伤食管黏膜, 部分尖锐异物刺食管壁继发水肿、炎症、脓肿等。这些对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手术风险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对于治疗后需要复查的病例也具有便捷、有效的评判价值。但是辐射的危害也是人们不等不考虑的问题, 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的剂量较大, 对体质较差的老人及儿童的伤害是不等不重视的问题。而采用自动毫安技术, 扫描剂量全颈部减少至常规剂量的1/3。而图像的二维的质量较常规CT扫描无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多层螺旋CT的自动毫安技术对食道异物显示良好, 与常规CT检查图像分辨率相似, 可以较好的显示异物的位置, 形态, 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对于那些有无原发食管器质性病变继发食管异物存留也有较好的显示价值。应用多排螺旋CT的自动毫安技术, 对于所获得的图像, 可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重组, 为临床治疗和判断疗效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并且可以使食道异物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减低, 在放射防护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多层螺旋CT的自动毫安技术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又不影响检查效果,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万全的手段。建议更为广范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泗长. 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诊断与鉴别诊断[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 615-617.
[2]
Akazawa Y, Watanabe S, Nobukiyo S,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possible fish bone ingestion[J]. Auris Nasus Larynx, 2004, 31(4): 413-416. DOI:10.1016/S0385-8146(04)00143-9
[3]
柳澄. 充分发挥64层螺旋CT的优势[J]. 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