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性能良好的乳腺机,可以提供较高的成像水平,为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较好的条件。随着技术的发展,乳腺摄影也从原来的钼靶与钼滤过(Mo /Mo)发展到钼靶与铑滤过(Mo /Rh)、钨靶与铑滤过(W /Rh)等多种可选靶与滤过材料组合,从而可以实现根据不同的乳房厚度、致密程度等选择不同的组合,为临床医生提供较好的乳腺图像,从而保证图像质量、提高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工具Philips MammoDiagnos型乳腺机。PCR Eleva cosimax型CR扫读器,FUJIFILM18 × 24cm乳腺专用IP,像素值为50μm,5M专业显示器。NERO8000型非介入式剂量仪,6000-529型乳腺电离室。CIRS 011A型乳腺模体,该模体组织等效50%脂肪、50%腺体,厚度为4.5cm的乳房,内有线对分辨率(5~20Lp /mm)、钙化点分辨率(0.130~0.400mm)、团块状分辨率(0.90mm~4.76mm)和纤维分辨率(0.30~1. 25mm)等模块[1]。
1.2 实验方法1.2.1 用NERO8000型非介入式剂量仪和6000-529型乳腺电离室对乳腺机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确保其符合GBZ186- 2007标准要求。
1.2.2 采用半自动模式,手动选择26kV、28kV、32kV,管电流时间自动跟踪,分别选择Mo /Mo、Mo /Rh、W /Rh3种组合方式,对乳腺模体曝光。
1.2.3 记录下每次曝光条件,IP扫描后显示S值,体表入射剂量,由观察者读取每幅图像的线对分辨率、钙化点分辨率、团块分辨率和纤维分辨率,并按美国放射学会(ACR)标准进行评价[2]。
2 结果 2.1 不同靶、滤过组合下的曝光条件、体表入射剂量和IP扫描后显示S值(表 1)此次实验选用的模体厚度为4.5cm,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国妇女乳房被压迫后的平均厚度水平。千伏选择从26kV~32kV基本覆盖了临床常用曝光范围。
由于尚未获得钨靶、铑滤过组合下的空气比释动能转换乳腺体平均剂量的转换因子,故此次均只测量体表入射剂量,未测腺体平均剂量。观察表 1“体表入射剂量”一栏,在同一靶、滤过组合下,随着千伏的升高,体表入射剂量呈下降趋势。观察表 1“S值”一栏,该值为IP实际接收剂量的表征,根据厂家资料,该值与实际剂量成反比关系,故随着千伏的升高,IP接收剂量也呈下降趋势。对3种靶、滤过组合进行分析,在同一千伏下,体表入射剂量和IP接收剂量变化趋势均为: Mo /Mo>Mo /Rh>W /Rh。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在千伏手动、管电流时间自动的模式下:在同一靶、滤过组合下,腺体平均剂量随着千伏的升高而降低[3] :在同一千伏下,腺体平均剂量由Mo /Mo、Mo / Rh、W /Rh依次降低,即射线的平均能量提高,腺体平均剂量降低,见图 1。
图像的极限线对分辨率取决于所用乳腺IP的像素值尺寸,即为固定值,所以从表 2也可看出,选取不同的曝光方式,其线对数均为7 Lp /mm,即其线对分辨率与曝光条件基本没有关系,而与IP、CR扫读器的性能关系较密切。
由表 2可得,随着千伏和射线平均能量的升高,图像质量整体水平略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钙化点分辨率是模拟临床病灶中钙化点,由于钙化不仅是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依据,而且术前定位、病理切片的定位标记均有重要意义[4],不同曝光条件下的结果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均优于0.2mm[5],达到欧共体指导水平,见图 2。该值对早期乳腺病变有着较好诊断信号意义,有资料显示,在乳腺普查中约有一半以上的乳腺癌是由于微小钙化灶的存在而被检出。
纤维和团块分辨率分别模拟临床病灶中的纤维钙化和肿瘤团块,从表 2中不难发现,Mo /Mo组合的团块和纤维分辨率要优于另两个组合,且在低千伏时的表现要优于高千伏,见图 3和图 4。
结合表 1、表 2可得,随着曝光条件的变化,剂量降低,则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从幅度上看,剂量降低的幅度要大于图像质量下降的幅度,实际操作中可通过适当增加千伏、提高射线能量降低剂量。技术人员应充分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检查目的合理选择曝光条件,建议见表 3。
以上建议是建立在乳腺机自动曝光控制系统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基础上,特别是原来采用屏片系统,升级为CR系统的设备,由于CR系统本身探测效率低[6],更应对自动曝光系统重新调试。采用自动曝光,可以降低辐射剂量,避免因乳房个体差异、技术人员依靠经验等造成不当曝光,既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优质乳腺影像,有可大大降低病人剂量[7]。
[1] |
CIRS. Iissue Equivalent Phantom for Mammography[M]. User Guide &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8: 5-7.
|
[2] |
美国放射学院. 乳腺摄影质量控制手册(中文版)[M].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 2005: 154-163.
|
[3] |
李石银. CR与屏片系统乳腺摄影影像质量的比对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05, 2: 1-3. |
[4] |
杨奎. 钼靶X线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南华大学学报, 2010, 38: 92-95. |
[5] |
欧洲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标准导则(EUR-16260EN)[S]. 1996.
|
[6] |
Michael Flynn. Digital Radiography Performance MTF NPS DQE and Diagnostic value[J]. AAPM Summer School, 2004. |
[7] |
朱红洲. 乳腺计算机X射线摄影自动曝光模式的校正[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 30: 355-35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0.0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