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是生物科学实践中的一个领域, 在标记分析测定中需要使用开放型源P-32。开放型源又称为非密封源, 其特点是使用或操作过程中, 物理化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 因而可能造成工作场所放射性污染[1]。放射性表面污染存在潜在的放射性危害, 不仅会对患者和工作人员产生外照射, 还会经挥发、扩散污染周围环境, 甚至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危害[2]。为了解某生物研究中心放射性同位素P-32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状况, 我们对该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污染和外照射水平进行了调查。
1 仪器与方法使用Identifinder-N型高灵敏度X、γ剂量率仪[测量范围(10~108) nSv/h], 测量工作场所不同地点的γ射线外照射空气吸收剂量率, 按照《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GB/ T14583-93)的规定测量。使用BH3206型表面沾污仪, 测量不同地点的地面和操作台的β表面污染水平, 测量时探头距被测表面2.5~5cm, 移动速度不超过15cm/s。
2 测量结果 2.1 环境γ外照射水平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工作场所环境γ外照射剂量率检测结果见表 1。该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本底环境(工作场所未装放射性同位素前)的γ外照射剂量率为0.12μGy/h。
从表 1结果可以看出, 该同位素实验室γ外照射剂量率较高的工作场所主要是贮同位素液体罐表面及贮同位素液体外包铅罐表面, 分别为4.14μGy/h、0.70μGy/h; 另外, 同位素标记试管及衰变池γ外照射剂量率略高于本底环境, 为0.18μGy /h; 其余工作场所γ外照射剂量率与本底环境水平相当。
2.2 β放射性表面污染对该同位素实验室的工作场所进行了β放射性表面污染的测量, 结果见表 2。
从表 2结果可以看出, 该同位素实验室工作场所的β表面沾污属于正常本底水平。该开放型同位素工作场所未造成放射性污染。
3 讨论 3.1 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0.021 mSv, 符合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5mSv/a的管理限值。
3.2 工作场所分级该工作场所P-32放射性同位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9.25 × 105Bq, 依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该开放型同位素实验室工作场所属于丙级工作场所。
3.3 加强放射性防护管理 3.3.1 区域划分原则使用放射性核素P-32, 必须严格执行控制区、监督区和清洁区的三区划分原则。在工作场所布局上, 首先应把直接接触与不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房间明确划分开, 并且在两者之间设置卫生通过间; 其次, 应把污染程度不同的操作间完全分开, 并按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顺序配置。
3.3.2 结构简单易于清洗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门窗、地面和内部设施力求结构简单, 易于清洗。所有工作台面应铺以光滑耐酸易除沾染的材料。
3.3.3 放射性废物专门处理该工作场所产生的一次性注射器、试剂瓶等物体, 要放置在专门房间的专用容器内, 放置10个半衰期后可达到豁免活度以下, 再做一般废物处理, 不得自主采用深坑掩埋, 更不得直接作为普通垃圾处理。实验后产生的放射性废液须缓存在放射性废物罐储存, 放置到豁免活度后再进行外排, 储存罐的容积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量而定。
3.3.4 应重视实验室的辐射防护管理进行放射性核索操作时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做好个人防护, 严禁在实验室进食、饮水。离开工作场所之前进行清除表面污染并接受污染检测, 若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控制水平则应进一步去污, 直至达到清洁。
3.4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应重视放射性同位素开放型工作场所的科学管理, 通过辐射防护及模拟工作现场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和个人辐射防护意识。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检查, 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3.5 加强放射工作场所监测该生物实验室开放型同位素标记工作过程中接触高于本底水平的放射性核素, 势必会对工作人员及工作场所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因此必须重视对同位素工作场所的监测, 实时掌握工作场所辐射水平, 为采取正确的放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1] |
李德强, 潘自强主编.辐射防护手册[M].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0: 135.
|
[2] |
姜德智主编.放射卫生学[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99-104, 128-129.
|
[3]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