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卫生部46号令发布施行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1], 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X射线影像诊断四类进行管理。由于介入放射学的特殊性, 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需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辐射场中, 其受到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居各类放射诊疗工作之首。为了解心脏介入手术致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 对河南省某医院介入室36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受照剂量和31名放射工作人员当年个人剂量水平进行调查, 并与国内外其他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河南省某医院36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24名, 女性12名; 年龄10~77岁(50.3 ± 18.5)。
1.1.2 放射工作人员该医院心内科31名放射工作人员, 其中男性23名, 女性8名。
1.2 仪器设备 1.2.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iemens AXIOM Artis d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sn:55507)。
1.2.2 热释光剂量仪RGD-3B型(北京防化研究院)。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 在有效期内使用。
1.2.3 热释光退火炉HW-Ⅴ型(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1.2.4 热释光探测器GR-200A型LiF (Mg Cu P)(北京防化研究院)。
1.3 研究方法 1.3.1 患者剂量随机抽取该院介入手术室36例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进行受照剂量调查。患者入射体表剂量和剂量面积乘积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内置的剂量测量系统测得, 患者入射体表剂量和剂量面积乘积的数据从操作界面Patient Browser/Exam Protocol/Accumulated exposure data中读取。该系统可实时记录曝光序列数、透视时间、剂量-面积乘积、入射体表剂量等剂量数据。其中透视时间是指一次介入操作过程中X线透视检查的总时间, 剂量-面积乘积是指射束的横截面积与所致平均剂量的乘积, 而入射体表剂量是指射入受检者体表处照射野中心的吸收剂量。
1.3.2 工作人员剂量心内科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采用热释光剂量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2], 监测周期为3个月。介入工作者铅衣内、外各佩戴一枚热释光剂量计, 按公式[3]:[Hp (10)=1.5(铅衣内侧剂量)+0.04(铅衣外侧剂量)]计算年深部剂量当量Hp (10)。其余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在左胸前佩戴剂量计。全年4个周期监测结束后, 将深部剂量当量转换为有效剂量, 统计并报告年有效剂量结果。
1.4 质量控制①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检定, 检定周期为一年。②定期对探测器进行清洁和筛选, 保证探测器的清洁和灵敏度的稳定。③定期参加中国CDC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外照射剂量计盲样比对, 均取得合格的成绩[4]。④每个监测周期要求在监测单位内无职业照射的环境中同时放置一枚跟随本底剂量计, 以扣除环境本底的影响。⑤进行可疑结果调查, 剔除由非职业照射引起的可疑结果。
1.5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6例患者的受照剂量调查由介入设备自带的剂量监测系统中读取患者的受照剂量参数见表 1, 其中1例患者曝光时间接近2h, 入射体表总剂量超过11Gy。
调查该医院31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并与其他放射诊疗科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比较(见表 2)。结果发现, 心内科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高于其他3个科室, 其中与放射科和放疗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与国内外其他调查结果比较分别见表 3和表 4。调查结果表明, 该医院心脏介入手术致患者受照剂量高于国内外其他调查结果, 而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低于国内外其他调查结果。
放射性介入操作可导致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的高辐射剂量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大剂量外照射可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 患者的组织剂量达到3Gy可引起毛囊丘疹和暂时脱毛(Ⅰ°放射性皮肤损伤), 达到5Gy可引起脱毛和红斑(Ⅱ°放射性皮肤损伤), 达到10Gy可引起二次红斑和水泡(Ⅲ°放射性皮肤损伤), 达到20Gy可引起二次红斑、水泡、坏死和溃疡(Ⅳ°放射性皮肤损伤)[12]。本次调查患者的最大入射体表剂量达到11Gy, 可引发Ⅲ°放射性皮肤损伤。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2000年第85号出版物按照患者皮肤的最大累积吸收剂量对介入操作进行了分类[13]:高剂量操作被定义为引起数百mGy剂量的操作, 中剂量操作指引起数十mGy剂量的操作, 而低剂量操作是引起低于10mGy剂量的操作。本次调查患者入射体表平均剂量为1.86Gy, 大大超过ICRP对高剂量操作的定义。因此, 应特别注意高辐射剂量对患者诱导的辐射损伤。在辐射防护工作中, 不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介入操作者的安全文化素养和放射防护意识, 提高医生的操作经验和熟练程度, 缩短透视时间, 减少摄影次数, 是降低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减轻辐射损伤的主要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条件的改善, 河南省放射诊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呈逐年降低趋势[14], 但心内科从事介入操作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年有效剂量还明显高于其他放射诊疗科室。在对年有效剂量超过5.0 mSv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时发现, 在剂量计正常佩戴情况下, 超过调查水平的人员主要集中于介入放射学。不断改善介入操作的防护条件, 提高介入工作者自身防护意识是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
[2] |
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
[3] |
NCRP.Report No.122, Use of personal monitors to estimate 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 and effective dose to workers for external exposure to low-LET radiations[P].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Measurements, Washington DC: 1995.
|
[4] |
田崇彬, 杨均芳, 楚彩芳. 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盲样比对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3): 293-29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3.019 |
[5] |
白玫, 刘彬, 郑钧正. 心脏介入患者受照剂量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16(4): 222-225. DOI:10.3969/j.issn.1008-794X.2007.04.003 |
[6] |
孔令海, 孙晶星, 姜恩海, 等. 心血管病介入操作时患者受照剂量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 31(1): 87-90. |
[7] |
Vano E, Goicolea J, Galvan C, et al. Skin radiation injuries in patients following repeated coronary angioplasty procedures[J]. Br J Radiol, 2001, 74(887): 1023-1031. DOI:10.1259/bjr.74.887.741023 |
[8] |
Niklason LT, Marx MV, Chan HP.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occupational radiation doses and risks[J]. Radiology, 1993, 187(3): 729-733. DOI:10.1148/radiology.187.3.8497622 |
[9] |
杜钟庆. 2008年天津市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与评价[J]. 职业与健康, 2010, 26(6): 613-614. |
[10] |
杨小勇, 余宁乐, 许翠珍, 等. 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4): 418-41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4.019 |
[11] |
胡世杰, 黄伟旭, 杨浩贤, 等. 广东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1): 65-67. |
[12] |
GBZ 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S].
|
[13] |
ICRP.Avoidance of radiation injuries from medical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P].ICRP Publication 85, 2000, 30(2): 7-67.
|
[14] |
程晓军, 田崇彬, 楚彩芳, 等. 河南省2003~2007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3): 31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