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或其支脉被血栓, 脂肪, 羊水等物质形成的栓子栓塞即可引起肺循环障碍, 临床上称之为肺动脉栓塞症[1]。近年肺栓塞的治疗研究进展甚快, 重点着眼于早期的溶栓治疗。接受及时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5%~8%, 而不能得到及时地对症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25%~30%。因此, 早期诊断治疗是治愈该病的关键。
但该病症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检验没有特异性的指标, 胸片检查也有很高的假阴性。临床上经常出现误诊和漏诊。多层螺旋CT技术的应用为该病的及时诊断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2-4]。本项研究对我院采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检查的35例肺栓塞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本项回顾性总结选用了本科室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所检查的相关病例。选用的35例中, 男18例, 女17例, 年龄45岁~81岁, 平均年龄67.5岁, 5例患者有肺结核病史, 2例有肺癌病史, 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 少数患者有发热咯血症状。患者D-二聚体检查均阳性。
1.2 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 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时选择智能追踪扫描技术, 对比剂使用非离子碘海醇, 100ml, 注射速率3.5~4.0 ml/s, 在肺动脉主干设置120Hu为检测域值, 注射后20秒开始扫描测定主肺动脉层面临测肺动脉的密度变化, 当肺动脉密度升高达到域值时, 扫描程序被激活, 开始快速大范围容积扫描, 扫描参数为120kV, 200mA。X射线准直宽度20.0mm, 床进速度27.5 mm, 螺距1.375, 层后1.25 mm, 间距1.25 mm。
1.3 图像处理利用GE AW4.2工作站进行图像二维及三维重建处理, 对病变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显示。由阅片组成员分别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阅片分析, 观察指标包括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形态、走行、密度、血栓的部位、形状、有无钙化、充盈缺损的类型, 肺野、胸膜、心脏的改变。
2 结果 2.1 栓塞部位及范围本组35例共显示了1 475支动脉, 病变共累及肺动脉270支, 其中主肺动脉3支, 左或右肺动脉40支, 肺叶动脉74支, 肺段动脉86支, 肺亚段动脉67支。肺动脉栓塞主要以叶肺动脉为主, 栓塞率18.3%, 其余发病率依次为左或右主肺动脉、段肺动脉、亚段肺动脉、主肺动脉。270支栓塞的肺动脉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分支充盈缺损。使用该项技术可获得满意的肺动脉的解剖形态, 对栓塞部位进行准确的定位及分型, 并能明确显示管腔内充盈缺损的类型。
2.2 肺栓塞的直接征象本组中央型肺栓塞在MPR图像上表现为血管腔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 充盈缺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偏心型、阻塞型、充盈缺损及"轨道征"出现, 周围型肺栓塞主要表现为外周段及亚段细小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 分支减少, MIP及VP可真实反应血栓的形态及累及范围, CTVE可直观显示血栓形态大小、表面特征, 基底与管壁的关系, 并能判断阻塞程度。
2.3 肺栓塞的间接征象35例中肺内出现间接征象21例, 未发现异常8例, 间接征象包括肺内炎性病变13例, 肺纹理稀疏伴肺野透亮度增高7例, 肺动脉增宽8例, 胸腔积液21例, 胸膜增厚粘连4例。检出肺栓塞的21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 栓塞部分或完全融解, 管腔内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消失, 相应肺部症状也得到改善。
3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栓塞的技术特征 3.1 准确快速获得诊断结果多层螺旋CT用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 借助功能强大的工作站, 具有扫描速度快, 成像时间短, 获取结果准确快速的特点。
3.2 多层螺旋CT几种后处理技术的比较横轴面影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基本依据, 而MPR MIP和VR等后处理技术是重要的补充。
3.2.1 MPR技术MPR技术是利用螺旋CT容积扫表数据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平面重建。MPR操作方法日益简便易行, 利用MPR图像辅助诊断更加方便。MPR图像可从多角度直接观察栓子的存在, 与横轴面图像相比, 对栓子的位置、范围等方面的显示更加直观。
3.2.2 MIP技术MIP成像能够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分支的外形、走行及毗邻关系, 对充盈缺损显示尤佳。在诊断方面, 要结合原始横轴面图像或MPR图像确定病变的存在。
3.2.3 VI技术VR技术是三维血管实时重建, 能较准确地反映对比剂充盈血管(动静脉)复杂的解剖关系, 观察其结构、其外形等, 显示充盈缺损, 提示血栓的形态位置。
以上三种图像重建技术相比较, MPR的应用价值最大, 其操作方法简便快速, 优质的MPR图像质量能达到原始横轴面图像的品质, 并可多角度、多轴向观察血栓情况。MIP技术对临床诊断也很有帮助, 对肺动脉血栓的显示与MPR有同等价值, 但由于投影成像, 易受其他血管血管影像的重叠干扰。VR图像由于显示角度或心脏、上腔动脉等重叠干扰的影响, 对血栓显示具有较多的局限, 适于辅助诊断。
目前应用于肺栓塞诊断的影像学方法较多, 包括超声、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电子束CT及螺旋CT[5]。与其他方法比较, 多层螺旋CT不但可以明确栓子是否存在, 还可以提供栓子部位、范围、程度、有无肺梗死等多方面信息。
综上所述, 16层螺旋CT对肺栓塞的血管造影检查, 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该项技术的三维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动脉解剖及栓子部位, 是急性肺栓塞安全、迅速、无创的有效诊断方法。
[1]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 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 2001, 4(1): 259-264. |
[2] |
陈广, 马大庆, 贺文, 等.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与溶栓效果的对照[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10): 1 069-1 071.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4.10.012 |
[3] |
赵力, 朗志瑾, 伍建林, 等.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307-310.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3.04.005 |
[4] |
王青, 马祥兴, 李传福, 等. 16层螺旋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学志, 2004, 38: 711-713. |
[5] |
万立野, 柳逢春, 邢媛媛, 等. 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价值[J]. 河北医药, 2009, 31(9): 1 069-1 070.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09.09.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