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通过对某医院回旋加速器、PET-CT机房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达到放射防护目的。
1 项目慨况该项目在预评价通过后2年建成, PET-CT中心为一层建筑, 位于医院东北角, 北邻核医学科, 南连放疗机房。配有新购一台日本住友重工HM-10-PB回旋加速器和一台西门子Biograph 16的PET-CT, 18F核素最大日产量活度为7.59 × 1010Bq。从东到西的房间布局依次为:回旋加速器室→净化空调机房→回旋加速器控制室→质控室→热室→电源控制室→脱包缓冲→一次更衣→二次更衣缓冲→缓冲→洁具间→冲淋室→注射处置室→病人休息室→病人通道→PET/CT操作室→PET/CT控制室。有8名培训和体检合格的放射工作人员。
2 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规定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0-2002、《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及该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书等。
3 评价结果 3.1 屏蔽厚度(表 1)在18F核素最大日产量活度为7.59 × 1010Bq时, 采用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合格并能满足射线能量响应范围要求的FD-3013B智能γ辐射仪, 470A剂量仪, FJ-2201α、β表面沾污仪和BH3105中子剂量当量仪, 对各场所进行检测。
3.2.1 γ外照射剂量检测结果(表 2~5)① 回旋加速器设置自屏蔽层; ②在自屏蔽内设置了集成的废气处理系统, 由200mm的毛细管组成, 可处理回旋加速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气; ③回旋加速器PET-CT放射工作场所设置有专门的放射性分装、注射和储存场所; ④为减少操作人员注射放射性药物时的辐射吸收剂量, 医院购置了专用放射性药物注射车, 并在注射器上配备了铅防护套; ⑤设置有病人专用厕所和专用下水道(衰变池)防止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和地下水, 同时还设有放射性核素废物存放间, 存放十个半衰期后再行处理; ⑥为防止室内放射性污染, 室内地面采取了易清洗, 且不易渗透防污染措施。
3.3.2 其他安全措施在回旋加速器室、放射化学实验室、质量控制室、注射室、卫生间均设置了直接排至室外的机械排风系统, 以确保这些高辐射区域相比临近低辐射区域保持负压。回旋加速器室排气由专用管道单独排气至室外, 以降低室内的臭氧浓度。
3.4 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人员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根据3.2监测结果, 以该PET中心18F每次生产1h, 一周3次, 年50周的生产时间为150h估算得出, 热室操作人员受到的年最大γ剂量为1.42mSv, 回旋加速器工作人员受到的年最大中子剂量为0.12 mSv。按每天检查10个病人, 一周检查3次, 分装药物时间每个病人2min, 一周1h, 一年50h估算, 传送室操作人员受到的年最大γ剂量为1.61mSv; 按注射药物时间每个病人约30s, 一周最约0.25h, 一年约12.5h估算, 候诊室注射医生全身受到的年最大γ剂量为0.43mSv, 手部的年最大γ剂量为6.76 mSv。按居留因子1/8估算, 公众受到的年最大剂量为0.2μSv。
4 评价结论该医院PET-CT中心建设项目是完全按照预评价的要求修建的, 各室的屏蔽厚度是符合安全原则的, 能够有效地屏蔽放射诊疗设备产生的放射线; 各室及周边环境γ剂量率、中子剂量率及β放射性物质表面污染水平各测点结果均在国家有关标准限值以内; 回旋加速器室、PET-CT操作室设置的辐射安全措施比较完善, 安全联锁的设置符合冗余性、多样性和独立性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可能受到的最高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61mSv, 0.2μSv, 均低于GB18871-2002规定的剂量限值;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对工作人员和公众产生有意义的辐射影响。
[1]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
[2] |
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