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佛山市第五人民院
电离辐射损伤人体细胞, 造成细胞内DNA的损伤, 淋巴细胞是对电离辐射最为敏感的人体细胞, 造血器官对电离辐射比较敏感, 能进行增殖, 分化的造血细胞尤为敏感[1]。血细胞、微核检测公认为是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有效方法[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普遍采用隔室遥控操作射线装置, 使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接触射线的剂量普遍下降, 为了解长期低剂量职业性接触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笔者对佛山市1 189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广东某市职业接触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1189人, 其中男性920人, 女性269人, 年龄23~61(36.78± 9.19)岁, 放射工龄0.25~42(18.2±4.31)a, 剔除有影响血液方面疾病的人员。
1.2 方法 1.2.1 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工种、工龄, 既往病史; 设备操作方式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1.2.2 血液检验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 血常规(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和淋巴细胞微核率进行检验分析, 采集外周血和血常规检验工作由佛山市第五人民院完成, 血常规采用日本sysmex公司XT-1800i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淋巴细胞微核率由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测。
1.2.3 个人剂量监测以季度为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采用中核(北京)核仪器厂的FJ427A1微机剂量仪热释光仪, 采用该厂生产的TLD元件LiF(Mg, Cu, P)片剂。结果依据《职业性外照向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进行判定。
1.3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工龄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异常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不同工龄组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微核率比较采用t检验, 不同工龄组间微核异常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全市1189名放射工作人员, 其中男性920人, 女性269人, 年龄23~61(36.78±9.19)岁, 放射工龄0.25 ~42(18.2±4.31)a。放射装置机房均为隔室遥控操作。
2.2 血液检验结果1189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异常率检查结果见表 1。
![]() |
表 1 外周血象及微核检查结果 |
工龄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异常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工龄与白细胞计数(r=-0.065, P=0.109)、红细胞计数(r=-0.059, P= 0.145)、血红蛋白(r=0.021, P=0.601)、血小板计数(r=- 0.055, P=0.174)、淋巴细胞微核率(r=0.025, P=0.629), P值均>0.05, 说明工龄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微核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按放射工龄分为3组, 见表 2各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微核率进行比较, 结果各工龄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微核率进行两两比较P值均>0.05, 无统计学意义; 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10a和20a以上两组与10a以下工龄组间比较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 |
表 2 不同工龄外周血象及微核检查结果 |
年均个人剂量为0.23mSv。
3 讨论我市放射工作人员年均个人剂量为0.23mSv, 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0mSv)[3], 低于贾育新等[4]报告的0.79mSv和曾庆民等[5]报告的0.45mSv。本次调查显示, 长期职业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 对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影响不明显, 与陈其正等[6]报告的相似,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生物效应, 是损伤与修复同时存在的动态变化过程。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工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与文献报道[2, 5-8]的淋巴细胞微核率则与工龄呈正相关, 即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的结论不同。目前医疗机构放射装置机房均采用隔室遥控操作,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以及防护知识的增加, 使得放射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大幅下降, 长期职业接触此低剂量或更低剂量电离辐射, 放射工作人员是否也存在适应性反应[9], 损伤与修复同时存在, 淋巴细胞微核率是否随放射工龄而升高有待研究。
对工龄进行分组, 发现10a以上与10a以下工龄微核异常率存在差异, 说明累积10a职业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可微核异常率的发生增多, 这可能提示我们:10a以上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应更加注重个体防护和健康监护工作。同时由于近10a来我市放射单位均已采用隔室摇控操作, 10a以下工龄放射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大大降低, 1989年曾晋祥等[10]调查的佛山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均剂量为1.22mSv, 说明10a以上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早期因防护条件差而接受较多的辐射, 而在年均个人剂量0.23mSv低剂量照射下, 累积10a职业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可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1] |
何凤生主编.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982-1021.
|
[2] |
李全开, 张素英, 胡江.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血像及细胞遗传学影响[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1, 3(3): 155-158. |
[3] |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http://www.doc88.com/p-2915510066507.html
|
[4] |
贾育新, 曾锡慎, 谭光享, 等. 广东省省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2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1.013 |
[5] |
曾庆民, 陈才, 吴永权, 等. 接触低剂量X射线对医务人员血细胞及微核率的影响[J]. 中国职业医学, 2004, 31(4): 33-35.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4.04.013 |
[6] |
邢卫平, 管怀良, 贺磊, 等. 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与剂量关系动态研究[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1, 7(1): 15-17. |
[7] |
陈正其, 姚洪章, 刘定理, 等.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2(14): 2. |
[8] |
王喜爱, 韩林, 王平, 等. 387例放射工作人员外调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3): 27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9.03.008 |
[9] |
陈德清, 戴连连, 刘青杰, 等. 阳江天然高本底辐射诱导人体淋巴细胞适应性反应[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2): 87-8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9.02.005 |
[10] |
曾晋祥, 曾锡慎, 蔡福传, 等. 佛山放工人员人量平调查[J]. 职业卫生, 1989(3): 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