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传统放射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影像技术,当前已较广泛应用,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像和照片质量[1-3]。但CR工作原理和流程(即信息采集、信息转换、信息处理及信息的存储与输出)的多步骤成像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可能对影像的质量产生影响,伪影是影响CR影像质量的最大因素,伪影的起因可以追踪到CR成像系统的各种组成部分:如IP板、阅读器、影像处理以及操作者失误等都有可能是产生伪影的原因。关于CR成像和照片的质量控制已有一些论讨[4-6],笔者回顾性分析42张CR照片伪影的表现特点及其原因和解决方法,以便提CR高影像质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系统设备柯达GP Storage Phosphor Screen IP板读出装置,柯达锐珂6850干式激光相机,柯达CR激光片,柯达Classic高频X射线机。
1.2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1年6月出现伪影的CR照片42张,与科室同事及影像工程师共同分析伪影的形态特点,表现形式,探讨其成因以及消除伪影的方法,提高CR影像质量。
2 结果造成CR成像和照片伪影的原因多种多样[3-5],以下几种原因较为常见。
2.1 小点状和小片状高密度影IP板上的灰尘污点及暗盒表面的致密污物(如石膏,凝固的血斑等)造成。IP板是CR成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状态正常与否,也是产生/消除照片伪影的重要原因。必须保证其表层信息膜的完整和清洁,不可折压。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必须定期对IP板和暗盒表面进行清理。IP板擦拭应用柔软的棉布,在无专用清洁剂的情况下,可采用高纯度无水酒精代替,在擦拭过程中,应保证双手洁净,以免在IP板上残留指纹影。
2.2 横细条状密度增高影其原因为激光扫描仪传动部件灰尘污染,或激光相机内部组件灰尘污染。应对扫激光描仪及激光相机内的感应器、轮轴、探头及激光头应定期用专用清洗剂或无水酒精进行清洗,以避免灰尘污染。
2.3 摄影条件过低或过高产生的伪影CR的优点之一就是曝光宽、容度大,使我们往往认为摄影条件的选择已不再重要,可以通过图像的后处理功能得到修正弥补,这是十分错误的。曝光剂量过小,IP板检测到的X射线量子不足而发生颗粒性衰减,导致噪声量增大,图像信噪比(SNR)明显下降,随着曝光剂量增加,DQE(量子检出率)也增大,当达到一定剂量时,已经达到CR像素分辨率的极限,如果曝光剂量过大,反而会导致图像质量恶化,所以摄影条件的选择仍然是优质图像的决定条件。一味地追求较高摄影条件,不关注所摄病人的病理状态,必定会造成伪影的产生。如慢支肺气肿急性发作病人,多数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并伴气促、咳嗽症状,常常摄胸片以观察是否合并气胸、纵隔气肿以及因长期咳嗽、咯痰而引起的疲劳性肋骨骨折,这类病人照射条件无论kVp、mAs均应比常人低,如使用过高条件将使影像灰雾度加大,两肺野过度黑化,似泼墨状分布,无法观察到肺纹理及气胸带,上部肋骨皮质边缘似虫噬样缺失,肋骨小梁模糊无法观察。
2.4 黑条状伪影在投照胸椎、腰椎侧位时,常有数条与身体长轴平行的黑条状伪影,宽约2~3mm,一般与椎体部位重叠,从上方贯穿于影像下方,这可能是所摄部位的密度与相应直接空气曝光区密度相差悬殊所造成的,一般采用缩小照射野或应用与照射部位相匹配的IP板即可减少上述伪影。
2.5 散射线所致伪影表现为一矩形白色影,是由于装有IP的暗盒放在X射线机房内,IP曝光所致,IP对散射线敏感,必须防散射线及电离辐射线。同时应保持摄影室与CR室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恒定,防止紫外线或阳光的直接照射,延长IP板的使用寿命。
2.6 后处理不当产生的伪影载有模拟信息的IP板经扫描仪通过一系列转化成为数字图像。
后处理功能是保证CR摄影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影像后处理技术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影像的质量。窗宽与窗位是最主要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调节中窗宽太宽,灰度范围超出信息曲线范围,虽然显示内容增加,但对比度下降,灰雾度增加,清晰度受一定影像; 窗宽太窄,图像显示的内容较少,呈高对比状态,图像信息丢失多,质量下降。因此适当调节窗宽与窗位来获得影像的最佳对比度、清晰度。盲目调节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如在长骨影像调节中,边缘增强应谨慎使用,过度增强会在长骨的边缘出现一条波浪状的白线影,很容易误诊为轻度骨膜反应,影响了对病灶的观察。
3 结论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传统放射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影像技术,当前已较广泛应用,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像和照片质量。伪影是影响CR影像质量的最大因素之一,以上列举的伪影类型,是日常工作中所常见的,通过认识成像过程中产生这些伪影的各种表现,熟悉CR成像和照片上的各种原因产生的伪影特点,有利于准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伪影,大幅度提高CR成像和照片质量。
[1] |
祁吉, 高野正雄. 计算机X线摄影[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
[2] |
李惠民, 肖湘生. 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与传统胸片肺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 20(11): 990. DOI:10.3969/j.issn.1002-1671.2004.11.009 |
[3] |
苏勇, 余杰. CR系统在小儿胸部摄影中的应用[J]. 放射学实践, 2006, 21(12): 1 246. |
[4] |
王骏. 计算机X线摄影中的伪影与对策[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2): 178-180.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3.02.020 |
[5] |
李悦, 徐寿良. CR影像质量控制[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 20(4): 372. DOI:10.3969/j.issn.1002-1671.2004.04.028 |
[6] |
涂益建, 钟国康. CR影像质量控制[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6, 12(5): 352. DOI:10.3969/j.issn.1006-5741.2006.05.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