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认真实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做好放射工作人员的岗前、在岗、离岗及意外受照体检工作,全面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及周围人群的健康与安全,我市放射体检工作实行常规化,2010年全年进行岗前、在岗、离岗及意外受照人员体检共计2 297人。现就全年放射相关体检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1 对象与体检项目 1.1 对象苏州市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拟离开放射工作岗位的人员、拟开始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疑意外受照的非放射工作人员。
1.2 体检项目参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要求设定体检项目,包括:询问病史和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有内科、皮肤与指甲、心电图、B超、胸片、眼科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分析等。
1.3 质量控制体检项目由固定的医生或检验人员按统一要求进行体检、记录。
1.4 统计分析所有资料汇总后输入电脑,并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
2 体检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2010年放射体检人数共2 297人,男性1 491人,女性806人,其中在岗体检2 042人,上岗前体检216人,离岗体检28人,疑意外受照人员体检11人。2 070名受检人员中(除疑意外受照及上岗前体检人员),职业分类包括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工业探伤、工业辐照、其他工业应用、教育、兽医等,其中从事医疗行业457人,工业探伤211人,其他工业应用1 263人。放射工龄范围为0 ~ 55.0a,平均工龄为(4.79 ± 7.83) a,年龄范围为18.0 ~ 73.0岁,平均年龄为(29.34 ± 9.42)岁。
2.2 症状与体征受检的2 297人中,有219人有头晕、乏力、易倦、记忆力减退、牙龈出血等神经衰弱征候群表现,其中11名疑意外受照人员中有5人有异常表现,发生率为45.45 %,这可能是由于其担心受照的焦虑所引起; 其余2 286名受检者中异常体征发生率为9.36%,且在年轻受检者中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年轻人经常饮食起居不规律有关。一般内科检查中血压异常者262人,其中男性220人,女性42人,异常率分别为14.76%、5.21%,男性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较差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较强的劳动强度、工作及生活压力有关。
2.3 皮肤与指甲、心电图、B超、胸片检查手部皮肤、指甲改变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弹性下降及指甲纵脊,阳性率为0.3%,异常者见于放射工龄高于10a者,是从事骨科、介入等工作的医疗工作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结果主要表现为ST-T波改变、心肌缺血、TⅡ、TⅢ、avL、avF、V5、V6低平、室性早搏等; B超检查异常结果主要表现为脂肪肝、胆结石、肝脏囊肿等; 胸片异常主要表现为炎性病变、淋巴钙化等。通过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心电图、胸片检查各放射工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85、0.97); B超检查结果各放射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且B超检查异常率随放射工龄增加而升高,这可能是与生理年龄增长、饮食富于营养、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导致脂肪肝、胆结石发生率增高有关。指甲、心电图、B超及胸片的异常数及异常率见表 1。
眼晶体异常主要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晶体密度增高及晶体混浊,阳性率分别为1.74%、1.87%、0.22%。异常结果的放射工龄分布见表 2。
由表 2可见,岗前、定期体检人员中,均存在先天性白内障者,各组发生率处于1.06 ~ 4.83之间; 晶体密度增高在上岗前体检者中亦有一定的发生率(1.39%),但在20 ~ 30a、> 30a工龄组其发生率增加明显; 晶体混浊出现在放射工龄满5a及以上的体检组,而且随放射工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本资料中,大于30a组的发生率(3.22%)是5 ~ 10a组(0.46%)的7倍。这是由于眼晶体在受到电离辐射后,其晶体改变是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晶体混浊需要一定的累积剂量及一定的潜伏期。
2.5 实验室检查 2.5.1 血常规检查按受检人员的体检性质,对照GB98- 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血常规异常分为高于、低于标准[1]规定的正常范围值,其异常结果计数与放射工龄的关系见表 3。血色素、红细胞值、血小板在各放射工龄组均呈现低于正常范围下限者少,高于正常范围上限者偏多的现象,经卡方检验,血色素、红细胞值、血小板各放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0.46、0.57,白细胞各放射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1.01,P值= 0.00,这可能是由于外照射导致外周血血细胞减少首先是白细胞,然后是血小板、红细胞。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均数与放射工龄、性别的关系见表 4。从表 4可见,男性血色素各工龄组的均值处于(154.50 ± 9.50) g/人至(160.49 ± 2.04) g/人范围之内,接近并超过标准[1]规定的正常值上限,其他各项指标的均值均处于标准[1]规定的正常范围内,这可能是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生物效应,是损伤与修复同时存在的动态变化过程。
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分析主要分析了双着丝粒体、无着丝粒断片及相互异位三个指标,不同放射工龄组各指标的异常数及异常率见表 5。经卡方检验,双着丝粒体、无着丝粒断片各放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98、0.191;相互异位各放射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26,P = 0.000。这可能是是由于双着丝粒体、无着丝粒断片为非稳定性畸变,易于从分裂细胞中丢失或随细胞死亡而消失,而相互异位属于稳定性畸变,不受细胞复制的影响,可较长时间在体内存在。
由于射线装置及放射性同位素在电子、造纸、电缆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也迅速增加,同时企业单位人才流动的普遍性,使放射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加快,放射工作人员呈现年轻化,放射工龄短等特点,给放射卫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在加大法制宣教、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力度的同时,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也应做到常态化,以确保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体检工作的正常开展,及时评价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时对其预期工作的适任性、参加工作后对其所承担工作任务的持续适任程度,及离岗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胸部X射线检查结果在各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且该检查对受检者会造成一定的剂量负担,这无疑是增加了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因此在定期体检时,是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该检查的必要性,而非一味按体检要求[2]进行检查项目的确定。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规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除核电厂人员)有正常的视觉即可,并未对就业者提出明确的视觉要求。从本体检资料可见,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率达1.74%,对于这些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适宜性有待探讨。
随着放射防护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放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接受的剂量已普遍下降,但新兴诊疗技术(介入、骨科、心内科等)的发展,又使一些从事临床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接受较大剂量的照射,尤其是手部及眼晶体。因此,研发轻便、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及移动防护装置,改善射线装置的出射性能,是目前放射防护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岗前、定期、离岗前体检中,血常规异常者,特别是化验指标高于标准[1]规定的正常范围上限者,如何判定其是否可以上岗、续岗及安全离岗,是否需要暂时脱离放射工作岗位,如何确定复查时限、次数及安排必要的离岗后的定期随访检查,主检判断依据现行标准,较难作出结论。
[1] |
GBZ98 - 200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S].
|
[2] |
卫生部令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