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2, Vol. 21 Issue (1): 38-4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1.021

引用本文 

章群, 龚俊, 边国林, 应正巨. 某港口集装箱快速检查系统放射防护效果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1): 38-4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1.02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1-07-17
某港口集装箱快速检查系统放射防护效果评价
章群 1, 龚俊 2, 边国林 1, 应正巨 1     
1.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 宁波 315010;
2. 宁波大红鹰学院
摘要目的 确保辐射安全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对某港口集装箱快速检查系统辐射水平进行检测, 并对可能的辐射危害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该集装箱检查系统新建项目放射防护屏蔽效果和安全措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结论 正当使用该安检系统, 不会对工作人员及公众产生有损健康的辐射危害。
关键词集装箱快速检查系统    放射防护    屏蔽    控制效果评价    

为了解某港口新建集装箱快速检查系统查验货物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集卡车驾驶员、放射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对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项目概况

某海关为提高集装箱出入关的查验效率,在集装箱码头新建一套车载集装箱快速检查系统,该系统由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由2.5MeV的低能加速器、感应器及其他相关防护设备构成。该系统通过光电感应器对集卡车驾驶舱进行自动避让。在司机驾驶室通过加速器主束位置后,加速器产生高能X射线脉冲穿透被检货物,高灵敏度探测器接收X射线,图像获取后生成数字图像传递至操作室。通过分析图像形状与外形轮廓辨别和发现错报、违禁、危险品,查明待运品名与货单是否一致。

1.2 辐射源项分析

正常运行状态下辐射源为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及X射线投照在被检物上产生的散射线,以及加速器机头的漏射线。该项目直线加速器X射线最大能量小于10MeV,不考虑中子贯穿辐射和感生放射性。加速器开启时,空气在射线的强辐射下,通过电离作用产生臭氧(O3)、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其中O3的产额较大,因而在危害因素分析中仅考虑O3

1.3 评价内容

评价放射工作场所平面布局、防护安全装置的设置是否合理,集卡车驾驶员、放射工作人员和涉及进入该区人员的有效剂量是否达到评价目标值(放射工作人员5mSv/ a和公众lmSv/a); 评价放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和评估应急救援措施的可行性。

1.4 评价方法

依据有关检测规范和标准,对工作场所周围辐射水平及集卡车驾驶舱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工作场所周围辐射水平采用巡测法监测检查系统大厅外周及控制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驾驶舱辐射水平采用累计剂量法记录集卡车连续入关检测40次的累计剂量,计算一次检查剂量。根据检测结果结合辐射安全设备检查,逐一检验各项辐射安全设备的工作情况,推断卫生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综合分析现场调查内容,对建设项目做出相应评价结论。

1.5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2]、《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规定》[4]等法规和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选址

新建集装箱快速检查系统位于港口码头独立的集装箱检查区域,检查大厅为单层钢质框架建筑,快速检查系统位于大厅出口侧,检查大厅四周为集卡车行驶道路和集装箱堆积区,周边区域无居民生活区和公众文体设施,选址、布局合理,对周围环境辐射影响较小。

2.2 工作场所分区

以检查通道出入口为界,包括辐射源室、检查通道和探测器室的区域设为控制区。固定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建筑物内与辐射源室、检查通道和探测器室直接相邻的区域设为监督区,控制区和监督区醒目位置都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工作场所分区符合GB18871-2002和GBZ143-2002中固定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的分区要求。

2.3 辐射防护屏蔽厚度的核实

集装箱检查系统各部件屏蔽材料主要由钢板加铅板构成,各部件屏蔽厚度数据见表 1图 1

表 1 集装箱检查系统各部件屏蔽材料及厚度

图 1 FS3000集装箱检查系统安全防护图

检测大厅(42m × 10m)由钢质框架建筑,四壁及屋顶采用砖矮墙加彩钢瓦建造,该项目辐射防护以检查系统各部件屏蔽为主,检查大厅主要起到划定区域限制进入的效果。检查系统各部件屏蔽厚度和尺寸,符合预评价报告书的要求。

2.4 工作场所和周围辐射水平监测 2.4.1 检测仪器

JB4000 X、γ辐射剂量当量率仪; 451PX、γ射线加压巡测仪。

2.4.2 检测项目

运输车辆场所辐射水平测定; 运输车辆驾驶舱检查一次辐射水平; 辐射安全设备检查。

2.4.3 检测结果

在加速器单能2.5MeV,重复频率280Hz条件下进行检查系统建筑物墙外30cm和控制室辐射水平巡测。

2.4.3.1 加速器检测场所外部的辐射剂量率

控制室检测结果为0.10 ~ 0.14μGy/h; 检查系统建筑物外场所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图 2(单位: μGy/h)检测时环境本底值0.08 ~ 0.20μGy/ h。检测结果均小于控制指标1.0μGy/h。

图 2 集装箱检查系统运行时周边环境辐射剂量率示意图
2.4.3.2 运输车辆驾驶舱的吸收剂量

运输车辆受检一次,司机受照剂量小于0.01μSv。

2.5 防护安全装置

包括安全控制开关、警示设备,急停设施、门机联锁、红外报警装置、监视装置、对讲机、扬声器、司机/人员避让设施及其他安全辅助设备。系统安全联锁示意图参见图 3。各项防护安全装置配置较为齐全,可以有效预防人员误入或误留扫描通道及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系统安全联锁经现场核实,安全控制开关、警示设备、急停设施、门联锁、监视设备、司机/人员避让设施在现场监测时均正常工作。

图 3 系统安全联锁示意图
2.6 其他防护措施

在集装箱/车辆快速检查通道入口、出口、加速器侧和探测器侧防护墙外表面及加速器室门上都张贴了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本项目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已配置了1台环境X、γ计量率仪和2台个人剂量报警仪,可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

2.7 放射防护管理及应急响应

该单位设置了放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放射安全制度和职业人员健康管理(工作人员培训、个人剂量管理、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与健康监护档案),成立相关应急的组织并制定相关应急计划。

3 讨论 3.1 辐射危害评价

根据监测结果,集装箱检查系统建筑物外墙附近及工作人员操作室辐射剂量均小于控制指标1.0 μGy/h。集卡车驾驶员按照每天驾车检测50次,年工作300天计算,年剂量值小于1mSv,小于国家标准GB18871-2002要求的剂量限制。若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在正常运转该检查系统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和集卡车司机受到的辐射剂量小于国家标准限制。

3.2 异常和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该安检系统有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主要是由于违规操作、设备失灵等原因,发生系统出束期间有人员长时间停留在辐射监督区内而受到的意外照射。为此,项目单位建立健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行事,就可大大避免这类放射事故的发生。

3.3 通风设施评价

集装箱/车辆快速检查系统建筑物入口、出口均为高5m,宽4m的敞开无门式入口、出口,且建筑物高6m,宽10m,内部空间较大,有利于空气对流。集装箱/车辆快速检查过程中,空气在射线的强辐射下,吸收能量并通过电离作用产生臭氧(O3)、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正常运行情况下加速器额定输出剂量率为90mGy·m2/min,计算得出有用线束和泄漏辐射的O3产额总计约为7.37 × 10-4 mg/min,臭氧的浓度约为0.003mg/m3,远低于《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规定》中关于加速器设施内0.3mg/m3的臭氧浓度限值。集装箱/车辆快速检查系统建筑物内臭氧影响可忽略不计,是安全的。

4 结论

新建加速器集装箱检查系统为Ⅱ类射线装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项目。项目选址、布局基本合理,符合放射工作分区管理原则; 经对集装箱检查系统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检测验证,该工程总体的防护能满足屏蔽要求,正常运行情况下,关键人群组的年剂量值远小于标准要求剂量限值; 加速器室内电离辐射产生的臭氧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 该项目集装箱检查系统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符合竣工验收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
[2]
GB18871 - 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
GBZ143 - 2002, 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4]
GB5172 - 85, 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规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