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监督监测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边缘学科, 相关知识分布在法规标准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文献资料中, 有些相关资料可能还是仪器说明、设备厂家随机文件、验收报告的形式, 这些内容繁杂和来源广泛的资料, 不便于从事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一线工作人员的收集、学习和应用。不仅如此, 这些散在的资料与放射防护监督监测现场作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求, 及时收集、整理这些相关资料并使之落实到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具体项目、手段、方法和步骤层面, 实现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资料的实用化和系统集成, 对于提高放射防护监督监测机构能力以及推动放射卫生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制订背景进入新世纪后, 临床放射医学飞速发展, 各种新型射线装备陆续进入临床诊疗领域并呈普及态势, 为医源照射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和监测提出了新的挑战。适应临床医学发展和应用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在放射防护监督管理法规和标准方面也有很大进展, 继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后, 国家卫生部于2005年颁布实施了《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对新时期医源照射放射防护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 近年来有关放射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的卫生防护标准、计量检定规程和质量保证检测规范等相关文件新增了十余项, 这些新的法规标准为新时期开展放射防护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提供新依据的同时, 也对放射防护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十一五”期间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纳入国家统一建设, 军队放射防护监督监测机构的仪器设备更新换代, 在新的检测设备平台基础上, 军队放射防护监督监测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势在必行。因此, 制订《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是形势所迫、职能所需,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设计思路实施放射诊疗项目的放射防护监督监测, 既需要了解和掌握放射防护监督监测所用的仪器和手段, 又需要了解和掌握被监督监测项目的相关情况; 既要了解监督监测的项目、指标, 又要了解和掌握监督监测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是一个涉及到技术队伍、检测手段、射线项目本身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制订《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就需要解决如何利用手中的仪器和手段, 按照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 对相关的放射诊疗项目实施放射防护监督监测, 达到实施有据、过程规范、评价准确的目标。因此, 《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不仅需要提供放射防护的一般性知识介绍, 而且应该提供相关放射诊疗项目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的指导资料, 这种指导资料应该来源于法规标准的条款, 但应更具可操作性; 这种指导资料应该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但又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它介绍放射诊疗项目但更关注于辐射危害因素的分析, 从而更具有放射防护监督监测的指导性。这种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资料, 将成为连接检测仪器、法规标准以及特定放射诊疗项目指标的桥梁, 成为实施放射防护监督监测的行动手册和辅助工具, 使放射防护相关法规标准的贯彻执行真正落到实处。
3 资料来源 3.1 以法规标准为依据, 衔接相关标准、规范与规程《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实现了法规与标准的融合, 防护标准、检定规程和质量检测规范的衔接。
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的具体实施, 既包括检查指标, 也包括检测指标。检查指标主要是通过查看、询问和听取汇报等手段获得, 而检测指标则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手段获得。检查的项目和依据既可能包括在国家和军队法规中, 也可能包括在相应的卫生防护标准中。因此, 《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需要囊括和融合相关法规标准的内容。卫生防护标准为卫生防疫部门制订, 是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的主要参照依据; 计量检定规程为技术监督部门制订, 是开展技术监督监测工作的主要参照和依据; 质量保证监测规范为药材器械部门制订, 是开展射线装备质量保证监测工作的参照和依据。开展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 仅仅依靠相关卫生防护标准是不够的, 没有放射剂量量值传递准确性的保证, 没有射线装备的质量保证, 就谈不上受检者的防护以及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而且从实际工作来看, 完全脱离计量检定规程或质量保证监测规范的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也是无法进行的。比如, 计算机X射线摄影断层项目(CT)的卫生防护标准中, 明确提出计算机X射线摄影断层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质量保证监测规范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有关影像质量指标的检测必须参照相应的质量保证监测规范进行; 再比如, 有关立体定向γ头部放射外科的卫生防护标准, 提出了头部吸收剂量和剂量率的检测指标和相应的限值, 但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详细的推导公式, 要完成这一检测, 只能参照相应的γ头部放射外科的计量检定规程。因此, 只有融合、衔接卫生防护标准、计量检定规程和质量保证监测规范相关内容, 才能真正起到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的指导和辅助作用。
3.2 广泛参照相关文献《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最大限度地吸取了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精华。
为保证《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即科学规范又合理可行, 还参照了放射影像设备方面的专著, 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资料、设备验收文件, 放射防护检测仪器说明书, 放射医学以及放射防护方面有关专著、学术论文等, 包括作废标准中一些在日常工作中仍在参照应用的指标, 作业指导书也进行了收录和探讨分析。综合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料, 极大地丰富了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有助于应用者从多侧面透视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的原理和本质, 帮助行动者从机械地按图索骥过渡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另外, 从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 防护标准、检定规程以及监测规范所规定的方法, 往往由于与实际拥有的设备仪器不一致, 使得标准方法难以实行, 这就需要参照标准以外的其他文献资料, 将需要检测的指标与实际持有的检测仪器性能建立某种联系, 以实现这种项目指标的检测。因此, 广泛吸取其他文献资料的有用部分使得《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更加合理可行。
4 主要内容和说明《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包括指导书和附属的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表, 专业涵盖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放射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的各种项目。作业指导书中包括对放射诊疗项目本身的描述和放射防护监督监测项目的描述。对每一个检查检测指标, 一般都包括指标的定义、指标的限值、检查检测仪器手段以及详细的检测步骤。对于同一指标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而导致的方法、步骤差别, 一般在列举的基础上先进行分析探讨,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出推荐的方法和步骤。对各个检查或检测项目都采取了量化或其他易于评价的方法, 比如对于人员资质的评价, 除了审查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情况, 为考察放射工作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放射防护知识, 采用检查放射工作人员是否持有《军队放射工作人员证》, 操作CT或其他大型放射治疗装置的人员是否持有相应的《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等, 由于取得上述证件都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试合格, 因此在《作业指导书》中采用检查放射工作人员的证件持有情况以判断人员的资质不但合理可行, 而且更具有操作性。在评价放射工作场所环境泄漏限值时, 鉴于目前对于该指标尚无统一标准, 评价方法存在争议而推导过程又较繁琐的现状, 该作业指导书根据不同射线装置或放射性同位素的强度、剂量大小和使用频度, 直接规定了安全系数较高的剂量限值, 如果实际检测数值小于该限值, 则可直接判定放射工作场所防护合格, 只有在实际检测数值大于规定限值时, 才根据泄漏数值推算年受照剂量并与国家年剂量限值比较, 这样就极大地简化了对于环境辐射泄漏的评价程序。根据放射治疗项目吸收剂量的检测、计算与推导过程中涉及修正因子多、过程烦琐的情况, 《作业指导书》将几种常见项目及其能量的吸收剂量检测推导过程进行了演算示例, 相关修正因子代入公式进行归一, 大大简化了现场检测和推导运算过程。
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表是在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基础上提炼设计的, 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表上有受检单位、受检项目以及检测日期、检测人员的信息, 各种检查检测项目根据实际操作的合理步骤, 设计成填空表格, 这些表格即完整地涵盖了所有的项目, 避免了临场操作时的漏项, 又考虑了作业时的合理顺序, 保证了作业的有序和高效。对于一些描述性的检查项目, 设计成“有”“无”或“是”“非”等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选项。对于一些操作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 附设了简明的操作条件提示。对于所有的检查检测项目, 都对相关的指标限值进行了标注, 使得各个项目的检测结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一目了然。因此, 脱胎于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的作业表, 可以同时发挥指导现场作业、记录检查检测结果以及对现场检查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的多重作用。
5 结语《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书》旨在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工作提供科学规范、合理实用的技术行动指南和辅助工具, 必将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发挥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 也必须认识到, 各种新型放射诊疗实践的不断出现、放射防护相关法规标准的发展变化, 必然会不断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研究和实践提出新的课题。因此, 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资料的研究、修订、补充和更新, 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特点, 不断学习、实践、分析、总结, 使这些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作业指导资料与时俱进, 能够不断的完善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