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2, Vol. 21 Issue (1): 110-11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1.059

引用本文 

李刚, 邹凯华. 超声造影诊断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1): 110-11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1.05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1-08-22
超声造影诊断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刚 , 邹凯华     
丽水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脓肿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及超声造影诊断为肝脓肿的患者16人, 分析早期及液化期超声造影特点, 并用声学定量软件绘制早期肝脓肿及正常肝组织的时间-强度曲线, 获得定量参数。结果 经过随访和介入治疗证实肝脓肿15例, 误诊1例。15例肝脓肿中早期4例, 增强超声表现为弥漫性非均匀性增强伴不规则、稀疏的血管, 可见散在的无增强区, 早期肝脓肿与正常肝实质TIC曲线相似, 早期肝脓肿到达时间(AT)及达峰时间(TTP)早于周边肝实质, 峰值强度(PI)高于周边肝实质; 液化期10例, 增强超声表现为增强厚或薄的边缘, 始终不增强的中心, 周边及内部分隔上可见到血管。结论 超声造影、TIC曲线和定量分析对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超声造影    肝脓肿    

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超声造影已经能够实时灰阶成像,并能够定量分析造影后的灰阶信号的变化,本研究把超声造影应用到

肝脓肿的诊断中,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0月年至2010年9月在我院超声造影诊断为肝脓肿的患者16人,其中女12人,男4人,年龄47~76岁,13人因不同程度的发热就诊,发热时间6~10d,1人因腹痛就诊,2人因肺部感染就诊,分期标准:二维超声示病灶无液化者为早期,有液化者为液化期,超声造影示右肝脓肿15例,右肝合并左肝脓肿1例。临床治愈标准:疼痛症状消失,体温及血常规正常,超声示病灶缩小消失,且随后检查无复发迹象。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和SonoVue超声造影剂,造影前行常规超声检查,并记录病灶的范围,形态,内部回声及血供等,显示病灶最佳状态并能显示部分正常肝组织时,进入CPS造影设置,机械指数0.15~0.2,肘静脉注入2.4ml的造影剂,造影结束后,启用分析软件,分别对早期肝脓肿病灶及周边正常肝组织中取样,感兴趣区尽量避开肝内粗大的血管,仪器自动绘制TIC曲线,获得定量参数:到达时间(AT),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进行分析。

2 结果

本组16个病例,15例为肝脓肿,早期3例,液化期12例,其中9例为介入置管引流证实,另6例治疗随访中证实,并随访到病灶已经愈合,1例为胆管细胞癌。肝脓肿范围在4.6~9.6cm,本组15例肝脓肿中,早期3例,二维超声表现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图 1,A),动脉相增强同(2例)/快(1例)于肝实质,弥漫性非均匀性增强伴不规则、稀疏的高回声血管,可见散在无增强区(图 1,B),门脉相弥漫性非均匀性增强,可见散在无增强区,延迟相退出同(2例)/早(1例)于肝实质。液化期肝脓肿12例,二维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液性暗区伴密集细小光点,囊壁不规则(其中2例病灶内见气体强回声,后伴彗星尾),动脉相周边及分隔增强同(8例)/快(4例)于肝实质,中央无增强,延迟相周边及分隔增强,中央无增强,静脉相退出同(7例)/早于(5例)于肝实质,早期脓肿实质部分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增强TIC曲线形态相似(图 2),定量参数见(表 1)。

图 1 肝内见低回声区,边界较清,超声造影动脉期示周边及分隔增强及内散在不增强区。

图 2 脓肿实质部分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TIC曲线

表 1 3例早期肝脓肿病灶及周边正常肝组织参数对比
3 讨论

本文3例早期肝脓肿为边界不清的非均质的低回声区,此期无特异性,需与肝的恶性肿瘤作鉴别[1]。3例早期肝脓肿超声造影动脉期示增强同/快于肝实质,弥漫性非均匀性增强伴不规则、稀疏的高回声血管,可见散在的无增强区,这与肝局部炎性充血、水肿及肝细胞局灶性坏死,呈边界不清的炎性肿块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而肝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动脉相为肿瘤整体的高增强,门脉相为等增强或低增强,静脉相,延迟相呈低增强。肝脓肿病灶内造影剂的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早于周围的肝实质,造影剂的强度(PI)高于肝实质,这可能与造影剂的血池显像[2]和早期脓肿内炎症血管丰富有关。本文因早期肝脓肿例数少,未作统计分析,有待积累更多的病例验证。本文3例早期肝脓肿病灶TIC曲线相似于肝实质。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型[3],TIC形态主要为快升快降型,波峰尖锐,良性病灶TIC形态缓升慢降,波峰圆钝,恶性病灶较良性病灶增强时间(AT)明显缩短[4]

液化期肝脓肿二维超声显示为边界不清的液暗区伴密集细小光点,囊壁不规则,显示了内部的液化坏死的组织碎片和分隔,此期的超声表现典型,诊断率高。但与肝胆管细胞癌很难相鉴别,回声和肝脓肿十分相似,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边缘等回声增强、网隔样等回声增强。因胆管细胞癌为少血供的,超声造影内部无增强或增强不明显。肝脓肿液化期增强超声主要表现为增强厚或薄的边缘,始终不增强的低回声中心,内部分隔上可见到动脉血管,增强超声显示了外周的脓肿边缘与肝实质之间的边界,也可显示脓肿内部残余组织和液化区之间的边界,这与文献[1]中所描述的一致。周翔等人认为,肝脓肿无论是厚间隔环状强化带还是内部筛孔样强化,这些强化特征的消退过程与周围组织类似,这说明此种强化的组织结构是非肿瘤性的[4]。有造影剂灌注呈高回声,病灶边界清楚,边缘增强,整个形态呈“蜂房状”,被认为是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与肝癌液化坏死区不同,后者液化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因瘤组织生长过快血供不足所致[5-7]

此外,超声造影还可以显示脓肿周围肝实质的改变,尤其在动脉期可以清晰的显示脓肿周围较多的血管分布,或者因水肿和缺少静脉灌注而出现在脓肿周围少血管区域,因此在肝脓肿介入治疗中进行超声造影能够明确显示肝脓肿了解病灶的大小、数目、内部液化情况、血管分布情况,入路上避开大的血管,可以提高治疗准确和安全性。

总之,超声造影在肝脓肿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对早期肝脓肿进行定量分析,避免了人为的误差,使得造影技术在疾病中的应用更为客观。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4版.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900-903.
[2]
刘伊丽. 对比超声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33-137.
[3]
赵玉珍, 祝晓东, 王瑛, 等. 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J]. 中华超声医学杂志, 2007, 16: 408-411.
[4]
赵玉珍, 黄超, 刘红磊, 等. 肝良恶性肿瘤血流灌注的超声造影定量评价[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5): 360-363. DOI:10.3969/j.issn.1002-0101.2007.05.014
[5]
周翔, 张艳容, 项飞翔. 肝脓肿超声造影成像特点分析[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8): 634-636. DOI:10.3969/j.issn.1002-0101.2006.08.025
[6]
Gabata T, KadoyaM, Matsu O, et al. Dynamic CT of hepatic abscesses: Significance of segmental enhancement[J]. AJR, 2001, 176(3): 675-679. DOI:10.2214/ajr.176.3.1760675
[7]
吴凤林, 翠华, 红梅. 静脉谐波声学造影检测细菌性肝脓肿血流灌注的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9): 709-711. DOI:10.3969/j.issn.1002-0101.2007.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