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009年对669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为了解小剂量慢性职业照射对我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笔者对669名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揭示放射线对人体损害与放射工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做好今后的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我市从事放射诊断、工业探伤、工业辐照、CT诊断、核医学诊断、X射线荧光分析、放射监测、介入治疗、放疗、介入诊断、维修、工业检验、放射免疫、烟厂卷接工、法门寺操作工以及法门寺抄纸工共669人,其中男性560人,女性109人。年龄为19 ~ 71岁,平均36.8岁; 工龄1个月~ 48a、平均12.3a。
1.2 调查方法 1.2.1 临床检查依据卫生部23号令《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要求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详细内科检查、眼科、耳鼻喉口腔皮肤科检查。主要选择对放射人员较敏感的手指纵嵴色条甲和眼晶状体两个指标进行检查分析,两者诊断标准分别参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GBZ70-2002,《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95-2002。
1.2.2 实验室检查 1.2.2.1 外周血液检查采用HL-2400plus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全血细胞,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主要选择白细胞总数、红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进行分析。正常范围为:白细胞总数: (4 ~ 10) × 109 /L; 红细胞计数:男: (4 ~ 5.5) × 1012 /L; 女: (3.5 ~ 5.0) × 1012 /L; 血小板计数: (90 ~ 300) × 109 /L。
1.2.2.2 肾功检查分别检查肌酐(男53 ~ 123μmol /L; 女44 ~ 106μmol /L)、尿素氮(1.79 ~ 6.79mmol /L)。
1.2.2.4 淋巴细胞微核分析采用微量血72h培养法,常规法制片,Giemsa染色,以微核≤3‰为正常范围。
1.2.3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心电图、胸部X光片检查。
1.2.4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应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患病率的比较,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均数差异。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检查 2.1.1 皮肤手指检查本次皮肤手指检查主要以手指纵嵴色条甲为主,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手指纵嵴色条甲检查结果(表 1),从表 1可以看出,随着工龄的增加,手指纵嵴色条甲人数比率呈增高的趋势,经χ2分析,各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眼晶状体检查结果见(表 2)本次检查眼数1 338混浊数为93只,混浊率6.95%,混浊部位主要在赤道部皮质和眼晶状体周围的皮质内,多为点状、片状、线状混浊,且669名放射工作人员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出现晶状体混浊的混浊率显著增加,经χ2检验分析,各工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结果分析(表 3)从表 3中可以看出,各工龄组中各项指标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以内,经方差分析,各工龄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 4中可以看出,随着工龄的增加,外周血象中各项指标的增高或降低呈波动性改变,未见规律性变化。
2.2.2 肾功检查 2.2.2.1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肌酐、尿素氮结果分析(表 5)从表 5中可以看出,各工龄组中各项指标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以内,经方差分析,各工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2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肌酐、尿素氮异常检出率比较(表 6)从表 6中可以看出,随着工龄的增加,肾功检查各项指标的增高或降低呈波动性改变,未见规律性变化。
2.2.3 淋巴细胞微核分析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淋巴细胞微核检查结果(表 7)从表 7可以看出,随着工龄的增加,平均微核细胞率和平均微核率呈增高的趋势,经χ2分析,各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仪器检查异常检出率结果分析(表 8)从表 8中可以看出,随着工龄的增加,B超检查的异常率呈增高的趋势,经χ2分析,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中其他两项指标增高或降低呈波动性改变,未见规律性变化。
通过669名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检,发现本次调查的放射工作人员主要以手指纵嵴色条甲、晶状体混浊、血液系统以及微核率等变化为主要特征。而肾功检查和仪器检查各工龄组间增高或降低呈波动性改变,未见规律性变化。
本次调查皮肤的变化以手指纵嵴色条甲为主。随着工龄的增加,手指纵嵴色条甲人数的比率呈增高的趋势,各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表明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皮肤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同时本次调查眼晶状体的主要混浊部位主要在赤道部皮质和眼晶状体周围的皮质内,多为点状、片状、线状混浊,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出现晶状体混浊的混浊率显著增加,各工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此外,与1997年眼晶状体的异常检出率(15.4%) [1]相比较,2009年的异常检出率(6.95%)显著降低。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结果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工龄的增加,外周血象中各项指标的增高或降低呈波动性改变,未见规律性变化,与郑丽仙等[2]的报道一致,同时各工龄组中各项指标均值都在正常范围以内,这可能因为低剂量的X射线对血液损伤通过休假休息,加强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恢复以至很难发现明显的变化[3]有关。
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肌酐、尿素氮结果分析,各工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但在11 ~ 15a工龄组的肌酐和尿素氮却高于低工龄组和高工龄组,去除年龄上的因素,可能是因为这段工龄组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工作强度相对都比较大,接触的射线剂量比较多,导致他们的肾功受到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
众所周知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不仅用于察觉辐射损伤,估算事故受照着的生物剂量,而且可以作为辐射环境评价和辐射远后效应的重要观察指标[4]。本次观察微核率随着工龄的增加,平均微核细胞率和平均微核率呈增高的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淋巴细胞具有累积的损伤作用。
影像学检查中B超的异常检出率最高,主要多为脂肪肝、胆囊炎、脾大、胆结石等,其中脂肪肝所占比例比较大,可能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加上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的。
近年来,随着辐射防护设施的完善和人们辐射损伤意识的提高,电离辐射工作者受到的人均年剂量低于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的职业工作人员剂量限制,但调查仍发现部分工作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慢性放射性损伤的表现,提示该辐射损伤与累积剂量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在从事放射工作早期对辐射损伤认识不清楚,辐射防护条件有限而导致受照剂量所致。对于这方面引起的辐射损伤,企业应更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相关法律以及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个人防护意识,进一步做好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工作。
[1] |
罗明全, 路建超. 宝鸡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1997, 6(4): 242. |
[2] |
郑丽仙, 程冬梅, 郭慧芬. 太原市2007年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1): 63-64. |
[3] |
王国栋, 王晓斌, 刘仁祜, 等. 346名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体检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4): 439-440. |
[4] |
方允中, 郑荣粱, 沈文梅. 自由基生命科学进展[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3: 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