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是研究军事活动条件下,有生力量健康保护、伤病防治、提高作业效能的理论、技术和组织管理的特种医学。从军事环境中应用医学科技的角度,可分为军事基础医学、军事预防医学、军事临床医学、军事药学、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等。从卫勤保障任务的综合保障的角度,军事医学是具有军事特定任务的综合性防护学科,是军事医学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其内容包括侦、检、消、防、治等横跨预防、临床、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非医学的学科,主要包括特种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学(核武器损伤医学医学防护学、化学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学、生物武器损伤医学医学防护学、新概念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学)、军事航空与航天医学、军事航海与潜水医学、军事作业医学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新军事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对军事医学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军事医学需适应新军事变革影响、医学模式转换和自身演进规律的发展趋势[1],军事医学需适应形势、任务谱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医学也呈现不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建构新军事医学体系成为当前军事医学创新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适应军事医学任务谱的变化建构新的军事医学分支学科,是完成新时期我军新使命的重要保障。
特种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学即传统的“三防”医学和新概念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学,是富有军事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围绕特定防护保障任务,集侦察、检验、防护、洗消、预防、治疗为一体,是军事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军事战略的调整,特别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内容,防护医学内涵也随着进一步拓展,平时和应急时的核化生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也成为防护医学的重要内容,一门从卫勤保障角度的新学科也呼之欲出,一门从综合性防护的维度研究军事医学的学科———军事防护医学。本文试图系统论述军事防护医学主要内容及其研究进展。
1 军事防护医学的建立和学科意义军事医学任务的需求牵引、科学技术的发展驱动和系统自身的演化运动,是军事医学发展的三大动力。适应任务需求建立学科,是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路径。学科建设是经验性和不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组织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成为更好完成需求任务和能自主系统演化的知识体系。军事特殊环境和任务需求充分体现军事医学的特色。综合性防护的维度是军事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特殊保障需求,也军事医学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军事医学学科体系看,核、化、生武器的损伤医学防护、战伤救护和传染病防治和军事作业的卫勤保障是其主要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其中核、化、生、新概念武器的损伤医学防护的是最具有军事的军事医学特色的部分,被称为特殊武器损伤防护医学,简称防护医学,狭义的防护医学主要特指核、化、生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
军事防护医学是在特殊武器损伤防护医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军事任务需求和学科系统演化的需求,结合学科发展规律,从军事活动的特殊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损伤因素的综合性系统防护维度建构的集理论、技术和应用为一体的军事医学分支新学科群。军事防护医学是以军事活动的特殊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损伤因素综合性系统防护为研究特殊对象,建立系统的防护理论、技术、管理和应用体系理论为特色,一体化的解决平时、应急时和战时的卫勤保障中的防护问题,保障军人的健康、提高军人的军事作业能力,是以防护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医学分支学科群的理论基础。
“军事防护医学” (广义防护医学)的概念是作者2004年编著济南军区政治部《高级职称答辩—军事防护医学300问答》 (10万字)时提出的,得到军区专家的认可。主要基于防护医学的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原则,以适应新时期军事任务和需求而提出的,拓展狭义防护医学(核、化、生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学)的内容,将传统的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和防生医学拓展为“广义防原医学”、“广义防化医学” (防化学危害医学)和“广义防生医学” (防生物危害医学),将传统的“防护医学”拓展为“军事防护医学” (广义防护医学)。该题库2005年济南军区出版使用、2010年出版第二版,已有全军四个军区参考使用,撰写有关军事防护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研究论文,部分内容在有关会议学术交流,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2005年来围绕军事防护医学的理论框架体系进行系列的研究,已发表多篇有关军事防护医学建构的研究论文。最近出版的三防医学教材也专家使用了军事防护医学的观点,拓展了传统三防医学的内容,如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的教材《防生物危害医学》 (2009)、《化学武器与化学事件医学防护学》 (2009.3)、《核武器与核事件医学防护学》 (2009.3)。
军事预防医学[2]和军事作业医学,近十几年来分别从预防和作业保障的维度研究了军事医学的军事医学分支学科。军事防护医学的建构充分借鉴军事预防医学和军事作业医学的建构案例和实践,同时充分吸收安全科学技术、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和成果。军事防护医学是从损伤因素的系统防护的维度为解决军事活动卫勤保障问题提供一般的理论、技术、管理和方案,可分为防护医学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次,以军事活动的防护医学保障为特色。军事防护医学和军事预防医学、军事作业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相互交叉,其主要区别是研究的防护和预防、作业的保障维度的不同,对军事活动的医学保障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军事防护医学既可作为军事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群,广义防护医学也可成为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二级或三级学科。
军事防护医学学科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核、化、生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 高新技术武器的卫生防护; 特殊军事环境的卫生防护; 特殊军事作业的卫生防护; 军用辐射防护学、放射等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和管理,核化生等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医学处置等内容。军事防护医学的新学科内容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突出了现代军事医学的重大需求,特别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生防护需求。
军事防护医学有特殊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规律,其建构可为军事活动提供一般的防护医学理论、技术和方案,为平时、应急时和战时的医学防护问题提供一体化的理论、技术和方案,提高军事活动的医学防护能力和水平,为保障军人的健康和提高战斗力做出贡献。
2 军事防护医学的学科任务及其基本研究内容军事防护医学的学科任务:以部队群体的军事作业为主要研究和服务对象,主要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特殊的核、化、生和新概念武器、军事环境、军事作业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因素对部队人员的健康影响、危害和防护,通过提高部队人员的系统防护能力,预防和控制伤病发生和流行,维护和提高战斗力、生存能力、作业能力和效率,保障军事任务的完成。
军事防护医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一般军事防护医学理论和应用军事防护医学。军事防护医学理论:防护医学理论、技术和管理的理论体系; 应用军事防护医学或军事防护医学分论:系统防护、技术和管理理论在特殊的核、化、生和新概念武器、军事环境、军事作业中的应用。核、化、生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学、辐射防护学、放射等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和管理、核、化、生等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医学处置、高新技术武器的医学防护学、特殊军事环境的医学防护学、特殊军事作业的医学防护均成为应用军事防护医学的内容,并具有了军事防护医学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完成的以防护为维度的军事医学学科群。
从军事防护医学的学科任务和内容体系,可看出军事防护医学研究对象是特殊的军事武器、环境和作业的部队群体的防护问题,概括了平时、战时和应急时部队人员防护问题,突出的是军事活动中特殊武器、环境和作业的损伤防护; 采用是“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工程”医学模式、整体观和系统观下的生态医学模式; 研究的危害因素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5个方面; 研究方法通过宏观分析和微观验证相结合的系统方法,提高部队人员的系统整体防护能力; 研究的特点是以防护的维度研究军事医学,其特色是建立了军事防护医学的理论、技术和管理的理论体系(军事防护医学理论),以军事防护医学理论为框架重构了军事预防医学和军事作业医学的防护问题为应用军事防护医学学科群。军事防护医学的核心创新是建立了军事医学的医学防护理论、技术和管理体系,建立了军事医学的医学防护系统观。
军事防护医学和军事预防医学、军事作业医学的关系,研究对象和内容是相似的,存在相互交叉,只是采用的研究的维度和理论体系的不同,所提高的医学能力的不同。军事防护医学是医学防护的维度和提高的是医学防护能力,军事预防医学是医学预防的维度和提高医学预防能力,军事作业医学是作业的维度和提高作业能力。
3 军事防护医学理论建构[3-5]军事防护医学理论:防护医学理论、技术和管理的理论体系,是军事防护医学的核心创新和独特的研究方法。
在充分借鉴核化生武器医学防护学、放射防护学的防护观念和技术的基础上,吸收安全科学与的理论,运用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综合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建构了防护医学理论、技术和管理的理论框架体系。
3.1 基本假设污染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等,危害因素及造成人体危害的过程形成事件与情况的污染危害链或网络; 危害效应可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随机性效应的剂量的增加与发生随机性效应的危险是呈正比关系; 危害链或网络的不同部分选择代表部分,链或网络的每一部分、目标、对有责任的组织或个人(主体)的防护责任链,是一个复杂过程或复杂系统工程; 必要的网络简化,与人相关的危害分类,职业、患者、公众,与网络多个危害源进行分别处理; 为控制危害源(客体),针对危害网络的实践分为:实践和干预,实践是引入的人类活动增加个人或人群增加剂量或危害,干预通过防护活动减少剂量或危害; 基于过程方法的危害分类:计划危害、应急危害、既存危害。
3.2 防护的概念及分类防护是采取主动防护活动降低危害源的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的过程。防护与安全是相互联系的,防护是主动措施或过程,安全是防护的结果或状态,一般统称防护与安全或安全防护。防护与预防是相似的,侧重点不同,预防是预先的保护。防护与保护也是相似的。
防护的分类,按角度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法:主体防护(人和环境)和客体防护(危害源); 外源性防护和内源性防护; 个体防护和集体防护; 系统防护和体系防护; 串联防护和并联防护; 多层性防护和多样性防护,硬防护(技术、装备、设施等)与软防护(培训、制度、管理); 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 特异性防护和非特异性防护; 多层防护、分级防护、最优防护与适度防护; 化学防护、物理防护、医学防护、药物防护(包括免疫防护)、心理防护、社会防护和管理防护(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3.3 防护的特点和规律防护层次性、多样性、系统性、演化性、网络性等特点; 防护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工程”; 防护是系统工程:防护链、防护网; 防护管理模型:主体—客体—环境三螺旋相互作用模型。
3.4 防护的目标和防护水平防护的目的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随机性效应满足最优化的条件下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防护水平是分级控制,适应不同的情况。
3.5 防护的基本原则实践和干预情况下的防护原则:正当性原则、防护最优化原则、剂量和危险限值原则(“防护三原则”)。正当性原则、防护最优化原则是危害源相关的,适应所有危害情况,剂量和危险限值原则是个人相关的,适应于计划危害情况。
3.6 防护的基本措施防护医学的对象是人—机器(设备) —环境的复合系统; 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为控制原理和方法,也是防护对策的基础:教育培训对策、技术防护对策、管理对策(简称“三E对策”); 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控源防护、管理防护医学防护(“简称防护六措施”); 侦检防护线、物理防护线、化学防护线、医学防护线、管理防护线(简称“五道防护线”); 防护设计是源头防护的关键环节,在满足防护三原则的基础上,适度采取冗余设计,极大危害源要求防护必须实施多样性防护和纵深防御防护,确保万无一失。
3.7 防护链、防护网络和防护系统危害源形成网络,要求实施系统防护和体系防护,树立防护链、防护网络的理念。
3.8 防护管理和管理模型危害源的多样性,客观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级防护。危害源是人—机器(设备) —环境的复合系统,建立“主观—客观—环境”的“三螺旋相互作用管理模型理论”; 明确职责任务,实施自主管理和监督管理,实施目标管理和规范化管理; 抓好预防性监督和经常性监督,特别防护设计和审查; 按照人员、设备、场所、环境与自主管理单位、监督单位建立管理矩阵,实施目标和量化管理。
3.9 应急防护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系统全程防护,保护人类,保护环境”的方针; 按照“一案三制” (预案、法制、体制、机制)的框架; 建立“分类管理和分级处置体系理论”; 进行应急队伍防护建设,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常备不懈、积极兼容,做好训练和演练。
4 军事防护医学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自2004年提出“军事防护医学” (“广义防护医学”)的概念和初步建构了军事防护医学的框架体系。济南军区政治部出版《高级职称答辩—军事防护医学300问答》 (2005年第一版,2010年第二版),交流发表建构设想和框架论文以来,适应军事任务需求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拓展防护医学的理念已成为共识。传统“三防”医学的内容在战时核、化、生武器损伤医学防护的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应急时核化生突发事件的医学防护学的内容; 随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推动,新概念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学也进入了大学教材; 维和、安保、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得到大力发展,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应对多样化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新时期的军事任务,建构军事防护医学拓展了防护医学的内容,适应了防护医学的最新发展,奠定建构军事防护医学的现实需求和实践基础。
军事防护医学从防护的维度研究,建立军事医学的防护理论、技术和管理体系,具体分为理论和应用军事防护医学,建立的框架体系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不断完善; 研究特殊的部队群体的特殊武器、环境和作业的防护问题和提高防护能力,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 军事防护医学的观点进入教科书,在核化医学应急人员的培训和应急训练方案得到实践应用,成效显著,在核化医学应急救援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中广义防护理念发挥重要作用。《军事防护医学理论和应用》专著已完成框架和初稿的编写工作,正在补充完善。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军事防护理论、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建构理论体系正在建构和完善中,尚未形成共识,今后应重点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力争建立军事防护医学这门学科,进一步拓展为广义防护医学,成为预防医学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分支学科。
[1] |
吴乐山. 现代军事医学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3.
|
[2] |
程天民. 军事预防医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
[3] |
ICRP 103号出版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建议书[P].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8.
|
[4]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发展学科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5]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职业卫生安全卫生概况[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