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CT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医疗检查设备, 能较早期地发现肺部的细微病变, 因此不少临床医生倾向于选择肺部CT检查替代常规X射线检查。孰不知CT在给临床带来益处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对患者带来潜在危害。据统计单次胸部CT检查对患者的有效剂量为8mSV左右, 约为普通X射线摄影检查(有效剂量0.02mSV)的400倍[1]。因此, 在提醒人类不要滥用CT检查的同时, 我们也应在CT检查中, 科学合理的选择扫描条件及利用CT机配备的相关扫描软件来降低辐射剂量。笔者就肺部CT检查应用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设备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带有自动毫安扫描软件, 并能显示扫描剂量即剂量长度DLP (累计受照剂量)的Hispeed NX/i 2排螺旋CT扫描, 用PACS观察分析图像。
1.2 临床资料与扫描方法随机选择因肺部病变在我院行肺部CT平扫并复查的成人病例20例, 男性9例, 女性11例, 年龄18~84岁, 平均(60 ± 15.3)岁, 其体型不一, 病变不同。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后肋膈角尖端水平, 均采用吸气末单次屏气扫描, 固定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扫描时间1.0S, 层厚、层间隔均为10mm, 螺距1.5:1;扫描长度为230~280mm (即上述层厚、螺距扫描24~29层)。初查时, 按机器原先设置的毫安值200mA进行扫描; 复查时, 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用自动毫安技术进行扫描, 分别记录单层毫安值和DLP值。
1.3 图像评价方法将图像传至PACS报告系统, 调节窗宽(W)、窗位(L), 肺窗W1600、L-600, 纵隔窗W350、L20, 通过设置隐藏图像扫描参数, 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诊断医生分别观察、比较使用固定毫安与自动毫安的图像质量。
2 结果 2.1 剂量比较20例肺部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扫描用Student t检验比较, 累计受照剂量的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 1, P < 0.01)。
此20例病例行自动毫安扫描后的图像经2名放射高年资诊断医师阅片, 与使用固定毫安扫描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 都完全符合诊断要求。
3 讨论肺部作为人体一重要的脏器, 也是癌症好发的部位。X射线胸片对早期肺癌的发现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常规CT虽然对肺癌的早期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由于其扫描X射线剂量大[2], 在给临床带来益处的同时, 也隐藏着巨大的危害性, 这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CT中如何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正在成为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的课题[3-5]。因此合理地改变各扫描参数来降低辐射剂量是非常必要的。
肺是含气器官, 组织密度底, 肺内组织自然对比度高, 不同于肝脏等非含气的实质性器官, 对病灶的检出影响小, 故在降低一定的管电流对观察肺部病变并无影响[2]。另外, 肺部的不同病变能改变肺部的组织密度, 我们应合理地改变管电流量(mAs),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合理地降低辐射剂量。
自动毫安扫描技术是Hispeed NX/i 2排螺旋CT中配置的毫安调节软件, 即在进行CT扫描时, 管电流随着扫描体的厚度、密度变化而变化。肺部作为空腔脏器, 因体型及病变的不一, 而需求不同的mAs。我们通过使用该软件大幅度地降低了毫安值及辐射剂量, 最低达70mA、155.08mGy-cm, 在体瘦者及肺气肿病人扫描中总的毫安值大致降低约40%~55%, 而在中等体形及体胖者扫描中毫安及辐射剂量降低并不明显。因此使用自动毫安技术可根据患者自身的体型及病变的不同来调节不同的毫安量, 在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 既保证了图像质量, 又减少了对患者不必要的照射。
目前绝大多数医疗单位运用CT检查时均采用常规剂量进行扫描, 笔者认为肺部为含气器官, 其毫安量的使用宽容度较大, 运用自动毫安技术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辐射, 且使球管产热量降低, 更有效地减少CT机球管及探测器等的损耗, 明显延长CT球管及探测器的使用寿命, 降低机器的成本费用。
本研究表明, 在肺部行CT检查使用自动毫安技术, 在不影像图像质量的情况下, 不仅可以降低病人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且相应地减少球管探测器的损耗, 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社会效益, 应为一种较理想的肺部CT扫描方案。
[1] |
尉可道, 蒋学祥. CT中的放射防护[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11): 2135-2139. DOI:10.3321/j.issn:1003-3289.2009.11.055 |
[2] |
方文春, 夏丽天, 刘景芳, 等. 16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 2008, 2.13(2): 167-169. DOI:10.3969/j.issn.1009-6663.2008.02.018 |
[3] |
Slovis TL. CT and Computed Radiography:the Pictures are Great, but is the Radiation dose Greater than Required[J]. AJR, 2002, 179: 39. DOI:10.2214/ajr.179.1.1790039 |
[4] |
Colang JE, Killion JB, Vano E. Patient dose from CT:a literature review[J]. Radiol Technol, 2007, 79: 17. |
[5] |
Rogers LF. Dose reduction in CT:how low can we go?[J]. AJR, 2002, 179: 299. DOI:10.2214/ajr.179.2.1790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