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我省卫生厅于2009年8月下发了《江苏省公共卫生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在全省设立14个监测点,开展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其中省疾控中心监测点选取两家三级医院,一家同位素生产企业,一家工业γ辐照企业,一家工业加速器辐照企业共五家单位以及这些单位所属的240名放射工作人员; 13个省辖市疾控中心监测点分别选取一家地区综合性医院(如人民医院),一家专科医院(如中医院),一家社区医疗中心,一家乡镇卫生院,两家工业探伤企业(X射线探伤、γ探伤各1家,1台固定探伤室,另1台为移动探伤),两家料位仪应用企业,两家X射线衍射仪或X射线检测仪企业共计10家单位以及这些单位所属的50名放射工作人员。如没有X射线衍射仪或X射线检测仪工作场所,则选择相应数量工业探伤工作场所。
1 内容与方法 1.1 哨点单位的各类设备质量控制监测和放射工作场所监测通过监测发现各类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预警并参与处置职业危害事件,保障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场所档案。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1-11]开展医用加速器、钴-60治疗机、后装机、透视机和摄片机、CT机设备性能和机房防护监测,依据国家相关标准[12-18]开展γ辐照装置及工业加速器工作场所、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工业探伤工作场所、工业料位仪应用工作场所、X射线衍射仪或X射线检测仪工作场所防护监测。
检测设备有瑞典RTI公司生产的Barracuda 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仪,Piranha 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仪,PMX R/CT型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仪,美国福禄克公司生产的4000M+标型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仪,美国Inovision公司生产的451B型低能X、γ剂量率仪,451P型X、γ剂量率仪,美国Thermo公司生产的FH-40G型辐射巡测系统,美国SUN公司生产的1170型剂量分布测量仪,美国MED-TEC公司生产的IAD型等中心射野测量仪,德国PTW公司生产的UNIDOS.E型剂量仪,30cm × 30cm × 35cm和25cm × 25cm × 15cm国产水模体等。
1.2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包括常规监测、任务监测和应急监测。分析个人剂量资料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情况,尤其关注介入放射学、核医学诊断治疗人员的剂量分布,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采用LiF (Mg,Cu,P)热释光剂量元件,工作人员配戴在左胸前,检测周期为每2 ~ 3月一次,计算工作人员的年剂量。
1.3 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监测项目与规范,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常规监测和医学随访情况。包括工作人员上岗前健康监测、在岗期间监测、事故应急监测和离岗时监测,建立健康档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监测点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按照项目实施总体方案的要求,全省应开展监测的放射工作单位数共计135家,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共计890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人数共计890人。各监测点均按照相应的要求开展了场所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其中2号监测点只完成个人剂量监测48人,8号监测点只完成场所监测单位6个,9号监测点只完成辐射效应监测47人。全省各监测点实际开展监测的放射工作单位数共计131家,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共计888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人数共计887人。
2.2 放射工作场所监测 2.2.1 医院放射诊断工作场所全省14个监测点对175台摄影机机房开展了防护水平监测,机房防护最大值为192.3μSv/h,不合格场所数为8个(监测结果大于2.5μSv/h则判断为不合格,下同),防护合格率为95.4%。12个监测点共开展了98台摄影机影像质量控制监测,半值层检测合格率为98.5%,管电压指示偏离合格率为98.9%,辐射输出量重复性合格率为99.0%,辐射输出量的线性合格率为96.4%,曝光时间偏离合格率为96.7%。14个监测点对99台透视机机房开展了防护水平检测,机房防护最大值为36μSv/h,不合格场所数为4个,防护合格率为96.0%。15台介入治疗设备(DSA、C型臂)工作人员胸部防护区平均水平为64.5μSv/h,最大值为851μSv/h,平均值和最大值均低于我省前几年调查结果[19],超过《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标准中规定值的场所数有7个,合格率仅为53.3%。10个监测点开展了53台透视机影像质量控制监测,监测合格率为100%。11个监测点对40台CT机机房开展了防护水平监测,机房防护最大值为24.8μSv/h,不合格场所数有1个,防护合格率为97.5%。CT质量控制监测指标CTDI、噪声、低对比分辨力、诊断床精度、层厚偏差合格率100%。水的CT值合格率为81.3%,水的均匀性合格率为92.9%,高对比分辨力合格率为84.6%。
摄影机影像质量控制监测结果最大值见表 1(9号监测点的监测结果为1号监测点所监测),DSA及C型臂工作人员胸部防护区监测结果见表 2,透视机影像质量控制监测结果最大值见表 3(9号监测点的监测结果为1号监测点所监测),CT机质量控制监测结果见表 4。
1号监测点对1台PET/CT、2台SPECT、1个131I生产和分装场所分别进行了工作人员体表β污染监测、工作场所表面β污染监测和工作场所防护监测,工作人员体表β污染平均值为0.19 Bq/cm2,最大值为0.55 Bq/cm2 (使用99mTc); 工作场所表面β污染平均值为0.21Bq/cm2,最大值为1.9Bq/cm2,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平均值为4.1μSv/h,最大值为36μSv/h,监测合格率均为100%。
2.2.3 放射治疗工作场所1号监测点共开展了3台医用加速器、1台60Co治疗机、1台后装机的质量控制监测和工作场所防护监测,医用加速器质量控制及机房防护共监测10项指标,结果见表 5; 钴治疗机质量控制及机房防护共监测10项指标,结果见表 6; 后装机质量控制及机房防护共监测4项指标,源位于贮存位时贮源器泄漏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距离表面5cm处为1.1μGy/h,距离表面100cm处为0.2μGy/h; 后装γ治疗源外观活度相对偏差为-1.2%,施源器β表面污染水平为0.02Bq/cm2,机房防护最大值0.1μSv/h。所有放射治疗工作场所的监测结果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1号监测点对1个γ射线辐照装置场所和2台工业辐照加速器场所进行了监测,γ射线辐照装置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外照射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1μSv/h,源罐表面β放射性污染为0.02Bq/cm2,贮源井水放射性污染为0.1Bq/L; 2台工业辐照加速器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外照射辐射水平的最大值分别为1.8μSv/h和0.3μSv/h,三个场所的监测结果均符合GBZ141-2002《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中的要求。
2.2.5 工业探伤工作场所12个监测点对41台工业探伤设备开展了工作场所防护监测,不合格场所数2个(均为移动探伤),5号监测点监测到工业X射线探伤工作场所辐射水平最大值为24μSv/h,13号监测点监测到工业γ射线探伤工作场所辐射水平最大值为40μSv/h,防护合格率为95.1%。
2.2.6 工业料位仪或含密封源仪表工作场所11个监测点对30台工业料位仪或含密封源仪表工作场所开展了防护监测,其中5号监测点监测到有1台料位仪距设备表面5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47μSv/h,距设备表面1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2.9μSv/h,超过GBZ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中的规定值,场所防护合格率为96.7%。
2.2.7 X射线衍射仪或X射线检测仪工作场所7个监测点对30台X射线衍射仪或X射线检测仪开展了工作场所防护监测,监测结果最大值为1.9μSv/h,最小值为0.1μSv/h,均符合GBZ115-2002《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工作场所防护合格率为100%。
2.3 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经抽检各监测点个人剂量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只有1个监测点为96%,其余均为100%;个人剂量监测合格率按一年不少于四次统计,低于四次为不合格,统计结果为8个监测点个人剂量监测合格率为100%,2个监测点为96%,1个监测点为94%,2个监测点为90%,还有1个监测点为0。
各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数、人均年有效剂量及年集体剂量统计结果见表 7,共分析888名放射工作人员。所有受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年剂量限值(20mSv),在调查的八类职业类别中平均年有效剂量最大的为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1.51mSv/a),工业辐照人员年平均有效剂量最低(0.09mSv/a)。所有受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为0.76mSv/a。
14个监测点2010年度开展的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情况见表 8。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上一年度共有14 448名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了健康检查,其中上岗前健康检查1 043人,在岗期间检查13 003人,离岗检查389人,应急检查13人。共计发放职业健康证明8 628人,总的发证率为61.4%,发证率大于80%的监测点有1号(89.2%)、3号(97.0%)、4号(100%)、5号(100%)、7号(100%)、10号(100%)、12号(100%)、13号(94.7%)和14号(100%),还有1个监测点未发放职业健康证明。
根据方案分析监测人群中样本分布情况,主要分析眼晶体、指甲皮肤、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染色体等指标。
从2010年各监测点提供的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结果汇总数据中看出,人员表现出的与健康相关效应主要包括皮肤和指甲异常(共有71例) :主要症状有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皮炎、痤疮、指甲纵嵴、指甲增厚变白等,眼晶体出现皮质密度增加或点状混浊等(135例),部分人员存在血小板减低、白细胞减少(16例)。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核医学、早期防护条件较差的放射诊断工作人员以及防护较为困难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
职业性放射病诊断报告情况: 2010年1号监测点报告了一例放射性皮肤癌和一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余监测点未诊断报告放射性疾病。
3 讨论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是通过哨点开展主动性放射工作场所监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员健康状况及放射性疾病发病情况监测,分析我省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布与健康危害效应的关系,建立放射职业危害因素预警监测网络,预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职业病。
(1) 21.4%的监测点缺少X射线机质量控制检测设备,不能开展质控检测。根据省总体方案的要求,哨点医院的所有X射线机均应按照相关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方法开展设备性能(质量控制)和机房防护检测,3号、5号和9号监测点目前尚无开展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的设备。另外,已开展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的监测点中,10号、11号和14号监测点因检测设备陈旧而不能开展X射线机的所有质量控制指标的检测。除1号、2号和6号监测点外,其余各监测点都缺少开展CT质量控制监测的设备和模体。无监测设备的监测点今后应增加经费投入,增配或更新X射线机质量控制监测设备,不断完善监测工作。
(2) 检测报告中刻度系数的使用少数监测点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的报告中还缺少相关的环境检测条件,对检测依据和评价标准的使用还有错误,还有两个监测点报告中出现了作废的标准和废止的单位。
(3) 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表明,工业辐照、放射治疗和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均低于我省前几年的监测数据[20],这与近几年来各使用单位对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视有关。今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由于防护较为困难将作为重点人群进行关注。
(4) 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不够。2007年11月1日实施的卫生部第55号令中规定,放射工作人员须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才能上岗,我省卫生厅2008年9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放射工作人员须取得体检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证明”后即可上岗,未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证明的人员,不得从事有关放射工作。调查数据显示,我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证明总的发证率仅有61.4%,还有1个监测点未发放职业健康证明。今后应采用多种途径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贯,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有关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宿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监测,在此致谢!
[1] |
GB15213-94, 医用电子加速器性能和实验方法[S].
|
[2] |
GBZ126-2002,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S].
|
[3] |
GBZ/T201. 1-2007, 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1部分: 一般原则[S].
|
[4] |
GBZ161-2004, 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S].
|
[5] |
GBZ121-2002,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
|
[6] |
WS262-2006, 后装γ源治疗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
|
[7] |
GBZ138-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S].
|
[8] |
WS/T189-1999,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
|
[9] |
GBZ165-2005,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
[10] |
GB/T17589-1998,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S].
|
[11] |
GBZ/T180-2006, 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S].
|
[12] |
GBZ141-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S].
|
[13] |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
[14] |
GBZ166-2005, 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S].
|
[15] |
GBZ117-200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
[16] |
GBZ132-2008,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S].
|
[17] |
GBZ125-2009, 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S].
|
[18] |
GBZ115-2002, 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S].
|
[19] |
余宁乐, 杨小勇, 张乙眉, 等. 江苏省介入放射学应用现状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4): 450-45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4.040 |
[20] |
王进, 余宁乐, 许翠珍, 等. 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69-7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