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都明确规定:应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监测数据终生存档, 这表明了职业性个人剂量监测的必要性[1, 2]。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建立个人剂量档案是辐射安全和防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准确、可靠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作为一种量化指标, 可以直接反映工作环境的安全水平及防护状态[3-6]; 及时发现误照事故及放射工作单位安全防护工作中的漏洞, 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事故情况下对人员受照情况快速判断, 确保受照人员得到有效的救治[7-9]。
在对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单位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时, 笔者时常发现个别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较高, 异于同类企业或同企业内的其他说工作人员。笔者通过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调查, 从实验室测量、人员佩戴、安全防护等多方面分析监测数据异常的原因, 从而使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能更好的反应放射工作单位的辐射安全防护状况, 同时更好的为监管服务。
1 监测仪器及方法 1.1 监测仪器和元件 1.1.1 监测仪器美国蓝道尔公司生产的Inlight 200型读数仪, 其探测原理是剂量元件受到辐照后所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会被物质内的晶格缺陷捕获, 这些被捕获的离子对在受到外界激发后会发射出光。发射光的强度与所受辐照的强度和激发的强度成正比, 通过控制激发光的强度, 探测发射光的强度, 计算受照剂量。
1.1.2 元件由两片聚酯胶片压夹住AL2O3:C粉末构成, 厚度总计为0.3mm。Inlight剂量计由4个固定在滑片上的探测元件和外壳构成, 可同时给出深部剂量Hp (10)、眼晶体剂量Hp (3)和浅表剂量Hp (0.07)。
技术参数指标如下:可测量的射线类别:X、γ、β; 剂量探测范围:0.01 mSv~10 Sv; 能量范围:X、γ:5 keV~40 MeV; β: 150keV~10MeV。
1.2 监测方法依据《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 (GBZ 207-2008)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 2002)。
要求监测对象将个人剂量探测器佩戴在左胸前, 佩戴周期为3个月.同时发放跟随本底剂量片, 放置于被监测单位无职业照射的环境中。
1.3 监测的质量保证监测仪器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 检定周期为每年一次, 监测项目通过计量认证及实验室认可, 实验室定期用质控片进行期间核查, 对于异常结果, 进行重复测量, 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监测结果 2.1 不同类别放射工作单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1)从表 1可见, 绝大多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均 < 1 mSv, 职业照射小于天然本底照射, 对人员的影响很小。Ⅱ类源、Ⅱ类射线装置使用单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相对较高, Ⅰ类源使用单位、Ⅲ类源使用、医院、伴生矿企业存在个别剂量结果较高的情况, 其他类包括Ⅳ、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较低。
2.2 高剂量原因调查结果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真实剂量, 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对剂量计进行重复测量, 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后, 对年剂量超过5 mSv的人员单位发放高剂量原因调查表, 并要求受检单位对高剂量人员进行体检, 将高剂量原因及体检结果及时反馈。经过调查统计, 造成高剂量的原因一般由以下因素构成:①某些放射工作人员使用个人剂量计不规范, 长期将剂量计放置于工作服中, 而工作服有时遗放在辐射工作场所内, 从而导致剂量值较高; ②放射工作人员缺乏正确认识, 把个人剂量计放到设备旁直接进行照射, 使剂量值远远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③放射工作人员没有按规定及时更换剂量计, 有的甚至使用已过期的剂量计, 引起剂量数据的偏离; ④移动γ探伤企业部分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不强, 在长期野外作业不注意辐射安全, 造成剂量较高。
(1) 光致光监测仪器由于可以进行重复自动测量, 从而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避免了因测量原因导致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
(2) 在造成高剂量的各种原因中, 人为原因所占比例较高, 因此, 加强对辐射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 提高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十分迫切。
(3) 此次调查发现, 年剂量当量超过5 mSv的67名人次, 主要分布在Ⅱ类源及Ⅱ类射线装置使用类单位, 尤其集中在工业移动探伤企业, 这与工业移动探伤企业的现场防护条件差, 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有关, 应加强对此类企业的辐射安全监管。
(4) Ⅰ类源使用单位虽然放射源活度较大, 年均剂量当量较低, 异常值也较少。
(5)Ⅳ、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使用类单位的年均剂量当量较低, 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较小, 且这类设备自身防护设施完善, 漏射线的剂量均远远低于国家有关标准的控制值, 可见其放射作业比较安全, 但亦应认真做好个人剂量监测与管理工作, 以便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状况。
(6) 监测单位、监管环节、放射工作单位也应该重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监测人员应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放射工作单位及从业人员应正确对待和使用剂量计, 监管单位根据不同单位的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 可以对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实现最优化监管的目标。
[1] |
ICRP. 1990年建议书(ICRP第60号出版物)[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3: 77-78.
|
[2] |
王其亮, 胡爱英. 参加IAEA/RCA光子个人剂量监测第二次国际比对概况[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 |
[3] |
汤月美, 张小毛, 李亘山, 等. 南京市工业探伤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 2004, 17: 291. |
[4] |
王进, 余宁乐, 许翠珍, 等. 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1): 69-7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1.027 |
[5] |
田崇彬, 武丽, 杨均芳, 等. 河南省直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2): 180-181.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2.026 |
[6] |
张殷. 苏州市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4): 446-447.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4.033 |
[7] |
胡爱英, 徐辉, 孙全富. 我国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与健康监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8): 212. |
[8] |
梁建君, 贾晓筠, 庄士丽, 等. 山西省2002-2004年省直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140-14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2.037 |
[9] |
黄丽华, 吴德龙, 郑森兴, 等. 个人剂量监测中几个影响因素引入的误差估算[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4): 425-42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4.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