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铀是天然铀经富集、提取235U后的副产品,其中235U的含量约为0. 2% ~ 0. 3%,238U含量约为99. 8%,其比活度为14. 8 kBq/g,约为天然铀的60%[1]。贫铀属于长寿命核素,半衰期长达4. 49 × 109a,同时具有放射性和重金属毒性,对肾脏、免疫系统、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影响胎儿的发育,有可能发生DNA致突和致癌作用[2, 3]。
美国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大规模使用了贫铀弹,用量大于300吨,1999年在科索沃冲突中再次使用,用量约30t。海湾战争综合症和巴尔干综合症引起了人们对贫铀使用后,对环境影响的重视。法国贫铀试验场的贫铀在30a内大约向下迁移了30cm,贫铀的迁移导致试验场地下水中铀浓度升高到25μg/L,而周围地区地下水的铀浓度不超过8μg/L[4]。长期存在于土壤中的贫铀,有可能迁移进入地下水、并转移到农作物、水生生物等各种动植物体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有必要研究贫铀在土壤中迁移的规律,以掌握贫铀的迁移情况。
土壤样品基体复杂,U元素的含量低,属痕量范畴。要准确测定其含量以及同位素丰度比并非易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干扰少、检测限低、快速、可同时进行同位素浓度和比值的测定等优点[5]。因此,实验利用ICP-MS测量土壤中铀浓度及235U/238U值。
元素迁移研究主要有实验室模拟和野外现场实验,其中实验室模拟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通过控制其它实验条件,专门研究一种环境因素对元素迁移的影响,这是野外现场实验无法做到的。
本研究在本实验室郭志英[6]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并且利用ICP-MS同时测量土壤中铀浓度和235U/238U值,而导出的DU在土壤中的迁移深度验证改进模型的模拟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土壤实验用土壤取自北京地区地表以下2m,于干燥箱中80℃烘干,经粉碎机粉碎后,再过80目筛,用自封袋密封,备用。
1.2 仪器和装置ICP-MS(Agilent 7500ce型,美国安捷伦有限公司)、超纯水制备系统(MILLI-Q Element,日本Millipore有限公司)、AE240型电子天平(AE240,瑞士METTLER公司)、酸度计(8417型,意大利HANNA公司)、多用预处理加热仪(XT-9800,上海新拓微波溶样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流量计(LZB-3WB,江苏常州市成丰流量仪表有限公司)、蠕动泵(HL - 1B型、上海沪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剂浓硝酸(电子纯,65%,德国MERCK公司)、氢氟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浓硫酸(分析纯,北京兴青红化工厂)、H2O2 (分析纯,30%,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标准物质溶液(#5183-4683,美国安捷伦有限公司)、Pt内标溶液(GSB 04-1744-2004,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1.4 实验方法 1.4.1 模拟DU迁移装置的建立郭志英建立的贫铀迁移模拟装置如图 1所示。
实验用循环柱采用普通玻璃制作而成,内径30mm、总长400mm,蠕动泵提供动力将贮液瓶内的液体从循环柱的底端输送到上端,接液漏斗的设置是为了循环过程中方便随时取样测量,淋洗液在实验过程中是循环使用的。
用图 1装置模拟20年雨水淋洗DU在土壤中的迁移深度最大不超过8cm,于水等[7]测得我国铀模拟实验舱周围土壤中DU扩散至25cm以外,实验结果与现场测量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在上述模拟装置的基础上,我们对装置作了进一步完善,图 2为改进的的装置示意图。
有机玻璃柱内径50mm,外径60mm,总长350mm,分为7节,每节长50mm,以便于分层取样及清洗。节与节连接处装有垫圈,起到密封作用,以防漏水。有机玻璃比普通玻璃结实耐用,方便拆卸和安装。上下隔层处设有带孔的有机玻璃挡板,起到承载土壤重量和压力的作用,挡板两端铺有滤纸、玻璃棉,防止土壤透过挡板进入淋溶液或淋出液(图 3)。
在蠕动泵的初始调节下,流量计的安装可以更精确的调节流速。实验中淋滤液不再循环使用,一方面考虑到循环过的淋滤液,其pH值、元素含量与初始淋溶液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另一方面便于监测实验过程中淋滤液pH值和铀含量及235U/238U的变化,以便确定何时DU迁移出土壤进入淋出液。
将含1mg/cm3 DU的污染土壤加在柱子的最底端1cm处,然后用制备好的土壤将柱子填满、压实,柱子两端分别铺上滤纸、玻璃棉、有机玻璃挡板。
用硅胶管连接好装置,接通电源,调节蠕动泵转速和流量计流速,使流速达到0. 3 ~ 0. 5ml/min,定期收集淋出液,测其pH值和铀浓度。当总流量达到3 500ml时,停止通水,将柱子上下端硅胶管取下,卸开顶层盖子。分层取样,样品于80℃烘干、研磨,用自封袋密封,待测。
1.4.2 底层污染土壤中贫铀添加量的确定依据UNEP假设[8]: 3架飞机攻击几辆车辆,将导致10kgDU散落在1 000m2地面上,假设DU对于土壤的污染发生在上层1cm范围内,则贫铀在表层1cm土层内的分布密度是1mg/cm3。测得北京地区土壤密度为1. 46 g/cm3,实验用DU粉末U含量为19. 1%,柱子内径为5cm,故将102. 7mgDU混入28. 65g土壤中配制成1mg/cm3的污染土壤。
1.4.3 淋溶液总流量的确定气象资料[9]表明我国年均降水量为500mm左右,考虑到实验设计中水流量的限制和实验周期问题,确定淋溶液总流量为3 500ml,用于模拟3. 5a降水对贫铀迁移深度的影响。
1.4.4 淋溶液流向的确定与现场情况相反,实验中含有DU的土壤是加在柱子最底部的,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如果水流从上向下流,会造成大部分淋溶液沿管壁流下,而真正穿过土壤流下的水量很少,达不到模拟现实降雨的目的,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1.4.5 土壤pH值的测定本实验秤取20g土样于50 mL烧杯内,加入20 mL去离子水,持续搅拌悬浮液5min。静置悬浮液约1h,使悬浮液的大部分固体沉淀,必要时利用过滤或离心取得水相层,测定其pH值。
1.4.6 实验分组前期实验做了pH = 5. 6的正常降雨、pH = 4. 0和pH = 3. 0的酸雨淋溶土壤,根据DU迁移情况验证模拟装置的可行性。
1.4.7 DU在土壤中迁移深度的确定正常土壤中235U/238U值几乎恒定,约为0. 00720,如果土壤受到DU污染,235U/238U值将会降低,所以土壤中235U/238U值可以作为判断土壤受DU污染的敏感指标,通过测定235U/238U值判断土壤是否受到贫铀污染; 实验测得对照土壤的U含量为1 137μg/kg,在考察土壤受DU污染程度时,还应考虑土壤中U含量的变化程度。实验中,若土壤中235U/238U值小于0. 0065,并且U含量大于正常本底值的1. 2倍,就认为贫铀已经迁移到此处。
2 结果 2.1 对照土壤的pH值用上述方法测得对照土壤的pH值为8. 70,参照戴树桂对土壤酸碱度分级方法[12] (如表 2所示),实验用对照土壤酸碱性属于强碱性。
随着降雨酸度的增加,贫铀迁移深度明显增加,其中pH = 3. 0的实验组已经超出了35cm,进入淋出液。淋出液中铀的量为140. 64μg,也远远超出正常本底值2μg左右,从比值235U/238U的变化来看,当淋溶液在1 900ml ~ 2 400ml时,235U/238U = 0. 005779,贫铀已经迁移出土柱的最顶端。
在三种模拟降雨酸度条件下,淋出液pH变化不大,在7. 12 ~ 8. 18之间,由于土壤中阳离子与酸雨中氢离子发生交换反应,使得淋出液pH值大于淋溶液pH值。淋出液U含量随淋溶液酸度增大而增加,分别为1. 97μg、2. 66μg、140. 64μg。
2.3 两种实验装置模拟结果与现场测量值的比较原装置模拟DU在土壤中迁移20a最大迁移距离才到达8cm,与科索沃战争后1. 5a贫铀就已经迁移到20cm相差甚远。而改进后装置DU迁移距离与现场测量值比较吻合。科索沃战场与我国铀模拟舱和法国贫铀实验场比较,DU迁移时间相差很大,但是迁移距离差别不大。
3 讨论为了更好的模拟自然界降雨淋溶土壤,应尽可能扩大淋溶的横截面积,同时考虑到要做多次实验需要的土壤量及工作量问题,在设计有机玻璃柱时,将内径扩大至5cm; 随着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增加,蠕动泵从下至上输入淋溶液所需的压力逐渐增加,因为蠕动泵提供的最大压力是一定的,所以限制了淋溶液的流速,土壤压力增加到最大时,只能在0. 3 ~ 0. 5ml/min之间调节。
本实验模拟DU3. 5a在土壤中的迁移深度为11cm ~ 35cm,pH = 3. 0实验组已经迁移到35cm以外,但是90%左右的DU都集中在表层10cm范围内。于水等测得我国铀模拟实验舱周围土壤中DU已经扩散到25cm以外,但是超出90%的DU停留在表层10cm范围内,80%以上的DU停留在表层5cm的深度,由于该模拟靶场已经使用10a以上,说明DU的垂直迁移速度十分有限。另外法国贫铀实验场的DU在30年内大约向下迁移了30cm,科索沃战争一年半后,专家检测到落在地表的贫铀迁移到了10cm ~ 20cm。三个现场测量结果比较可以发现,DU最初在地表迁移较快,随着迁移深度增加,迁移速度逐渐变慢。本实验结果与现场检测结果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说明建立的实验室模型能够比较成功的模拟自然界中DU的迁移情况。
4 结论用改进的实验室模型模拟DU在土壤中的迁移,所得的迁移深度基本上与现实情况一致,说明模型的设计基本是成功的; 酸雨能够促进DU在土壤中向深层迁移,甚至会污染地下水。
[1] |
UNEP. Depleted uranium in Kosovo post-conflic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P]. Geneva. 2001, 188.
|
[2] |
Sztajnkrycer MD, Otten EJ. Chemical and radiological toxicity of depleted uranium[J]. Mil. Med, 2004, 169: 212-216. DOI:10.7205/MILMED.169.3.212 |
[3] |
商照荣. 贫化铀的环境污染影响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 辐射防护, 2005, 25(1): 56-61. DOI:10.3321/j.issn:1000-8187.2005.01.010 |
[4] |
于水, 叶常青. 贫铀武器对科索沃环境的影响评价[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2, 22(3): 22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2.03.034 |
[5] |
张志军, 韩学超. 环境中长寿核素的ICP-MS测量研究及进展[J]. 四川环境, 2005, 24(5): 79-82. DOI:10.3969/j.issn.1001-3644.2005.05.023 |
[6] |
郭志英, 于水, 郑永红, 等. 贫铀气溶胶在土壤中迁移深度的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4): 314-31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4.003 |
[7] |
杨海友, 邹晓颖, 刘丽萍, 等. ICP-MS测量贫铀在土壤中的含量及分布[J]. 辐射防护, 2008, 28(5): 300. |
[8] |
UNEP/UNCHS Balkans Task Force (BTF). The potentials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arising from possible use of depleted uranium during the 1999 Kosovo conflict.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P]. Geneva. October 1999: 76.
|
[9] |
孙永罡, 李帅, 白人海, 等. 地面雨量分析和预报技术改进[J]. 黑龙江气象, 2000(增刊): 4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