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 ~ 10%[1],在妇女中仅次于宫颈癌。乳腺癌易发生骨转移,顽固的转移癌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转移癌骨痛的毒副作用小,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全身骨显像可以完整、直观地反映治疗效果及病灶变化,但容易出现假阳性[2]。本研究对7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89Sr治疗前后进行全身骨显像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KP)测定,以观察疗效,评估预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乳腺癌骨转移患者73例,女性,年龄42 ~ 82岁,中位年龄50.5岁。原发病灶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行外科切除术及常规化疗。全身骨扫描均提示骨转移,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痛。
1.2 适应证全身骨显像于骨痛部位可见99mTc-MDP(亚甲基二膦酸盐)异常浓聚; 患者主诉骨痛,经化疗和放疗无效; 白细胞(WBC)>3.0 × 109/L,血小板(PLT)>90 × 109/L; 停止放疗及化疗1个月以上; 治疗前停止钙治疗。
1.3 89Sr治疗方法89Sr Cl2注射液由上海科兴药业公司购进,为无色澄清液体,无菌、无热原。注射剂量为148 MBq(4 mCi)/人次,由肘静脉一次性注射。根据病情及第一次疗效确定是否再次治疗。本组73例中有65例治疗1次,6例治疗2次,2例治疗3次。
1.4 显像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内进行全身骨显像。采用GE公司MPR型SPECT仪,探头配置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能峰140 keV,窗宽20%,矩阵128 × 128,Zoom 1.0 ~ 1.5。静脉注射99mTc-MDP 1110 MBq,3 ~ 4 h后进行全身前位和后位扫描,扫描速度25 ~ 30 cm/min,必要时进行局部静态显像。检查前嘱患者膀胱排空,以减少膀胱对影像的影响。因疼痛不能卧床者,先予注射镇痛药物。
1.5 B-AKP测定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3个月左右,抽取外周血2 ml,分离血清。AKP诊断试剂盒由北京中生公司购进,所用仪器为日立公司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操作按说明书进行,正常参考范围为9.5 ~ 16.8μg/L。
1.6 资料分析① 根据全身骨显像结果,采用Soloway分级标准[3],根据骨病灶的数目及显影情况,将骨显像分为4级: 0级,正常骨显像或良性病变; 1级,转移灶1 ~ 2个; 2级,转移灶3 ~ 5个; 3级,转移灶在5个以上。治疗前后病灶数目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②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勾画骨骼病灶,计算病灶与临近正常骨骼的摄取比值(T/NT比值),T/NT比值的变化采用t检验。③治疗前后患者血清B-AKP的变化采用t检验。④B-AKP检测值与相应转移灶的数目之间进行相关分析。
1.7 毒副作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取静脉血检查血常规,WBC和PLT的变化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病灶减少全身骨显像治疗前,73例患者均存在骨转移灶,病灶数目为1 ~ 36(8.6 ± 7.4)个,共618个病灶。治疗后,病灶消失者9例,减少者38例,无明显变化18例,8例治疗后病灶增多; 病灶数为0 ~ 34(3.8 ± 6.7)个,共349个。治疗前后骨显像变化见表 1。统计学检验表明,治疗后病灶数目明显减少(t = 4.079,P<0.01)。
治疗前病灶表现为浓聚灶(热区)者63例,占86.3% (63/73),T/NT比值为1.12 ~ 15.38(5.36 ± 4.67); 3例放射性稀疏区和其余7例放射性缺损(冷区),该10例T/NT比值为1.14 ~ 2.05(1.24 ± 0.98)。治疗后仍存在骨转移灶的64例中,51例病灶为热区,占79.7% (51/64),T/NT比值为1.39 ~ 16.47(3.48 ± 4.89)。7例为单发热区,4例为单发冷区,2例热区与冷区并存。治疗后热区病灶T/NT比值显著降低(t = 2.093,P<0.05)。4例冷区病灶中,治疗后3例T/NT比值变化不明显,1例病灶消失。
2.3 B-AKP测定结果治疗前,73例患者B-AKP浓度检测值为9.6 ~ 65.5(28.4 ± 14.8) μg/L,治疗后30例B-AKP值正常,其检测值为10.9 ~ 54.7(20.9 ± 11.7) μg/L,降低显著(t = 3.349,P<0.02);热区病灶及冷区病灶患者B-AKP变化见表 2。
治疗前后根据骨显像病灶数目,所有患者按0 ~ 3级分组,各组B-AKP检测值见表 3。除0级组与1级组之间B-AKP值无差异(t = 1.669,P>0.05)外,其他各组随骨显像级别升高,B-AKP值增高,而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后患者骨显像病灶数目为0 ~ 36个,其相应B-AKP值与病灶数目之间进行相关分析(r = 0.761,P<0.01)。
治疗后呈单发热区病灶7例,其中B-AKP正常5例,高于正常2例。经随访证实,B-AKP正常5例病情稳定,排除骨转移,B-AKP异常的2例在治疗后6个月复发,骨转移灶数目增多。治疗后B-AKP正常的30例中,有6例骨显像证实“冷区”病灶存在,随访证实为骨转移残留病灶。
2.6 毒副作用注射后1周WBC及PLT开始降低,治疗后1个月降至最低,WBC降低幅度约27.6%,PLT降低18.6%,见表 4。其中21例仅轻微降低,而且血象仍处于正常范围。降至异常的52例中,经对症治疗后有43例在3个月时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3个月血象正常率为87.6% (64/73)。
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仍在逐年增加,其死亡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8%[4]。乳腺癌的骨转移以成骨型转移居多,首发症状大多为疼痛。89SrCl2治疗疗效持久,且更安全更可靠,可作为早期骨转移瘤患者的推荐药物[5]。89SrCl2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少,白细胞和血小板大多在治疗后2 ~ 4个月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如本组病例),其血液学改变基本上呈可逆性,血液系统毒性反应温和[6]。89SrCl2能预防和减缓骨痛的发生,难以预防和延缓新的转移灶的发生,但能推迟新的骨转移灶的出现[7]。89Sr具有亲骨性,注入体内后70%以上能集聚于骨,在骨转移瘤的浓聚量可高达正常骨的2 ~ 25倍[8]。注射后90d,89SrCl2在骨转移灶内滞留量仍可有20% ~ 88%。其产生的β射线可对病灶集中照射,使瘤体缩小、破坏,骨皮质张力减低,并通过减轻溶骨作用而减少瘤体致痛物质的产生,达到止痛目的[9]。对于89Sr治疗前后病灶的变化,骨扫描被认为是最佳诊断方法[10]。X射线片只有当局部钙的变化量>30% ~ 50%,脱钙区>1.5cm或出现明显的硬化区时,才可清晰显示病灶。CT能比X射线更清楚并早期发现骨转移瘤对软组织的侵犯程度和范围,但确定肿瘤的可靠性不如X射线。骨显像在探查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存在和范围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比X射线早3 ~ 6个月或更长时间发现骨转移灶[11],同时能发现X射线、CT及MRI等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很少遗漏转移灶,检出率高,为肿瘤临床分期、治疗方法选择、预后判断及随访观察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显示,全身骨显像不仅可以显示治疗前后病灶数目的变化,还可以显示病灶本身的代谢水平,治疗后由于病灶受到照射、破坏,大部分病灶骨盐代谢水平降低,摄取显像剂程度减轻,T/NT比值降低。然而,由于影响骨骼摄取显像剂的主要因素是骨代谢,其次是骨血流及交感神经状态等因素,因此骨显像的特异性不足,尤其显示单个浓聚灶的患者,并非都是骨转移,需借助其他生化检查与良性骨骼病变相鉴别。
B-AKP是较早应用于研究和监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生化指标之一,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在骨转移患者中可以可靠地反映成骨活性[12]。B-AKP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当骨内磷酸钙沉积增加时,成骨细胞合成、分泌B-AKP增加,因此可以反映成骨性病变,可以更好地反映骨骼病灶的成骨细胞活性及骨盐代谢状况。本研究中,治疗后B-AKP值明显下降。尤其对于病灶ECT显像以热区表现的患者,更能显示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按骨显像病灶数目进行分级,各级B-AKP检测值随骨显像级别升高,B-AKP值逐渐增高,其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这说明B-AKP是诊断骨转移的一个有效指标,其测定值高低与骨转移瘤病灶数目之间存在相关性。监测B-AKP不仅可以判断有无骨转移,B-AKP值的高低还可以反映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病变范围。由于B-AKP值与骨转移病灶之间存在相关性,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89SrCl2治疗后疗效监测应以骨显像与B-AKP测定结合进行。由于骨显像诊断骨转移假阳性率可能高达30%[2],对于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但骨显像阳性无相应改善表现者,应结合血清B-AKP检查,以免误诊。本研究治疗后骨显像单发病灶7例,难以确定是否为残留病灶,结合B-AKP测定证实5例为良性病变,患者病情稳定,排除骨转移。有报道显示,当骨骼病变中以成骨活动为主时,B-AKP会升高; 以破骨活动为主时,B-AKP则升高不明显[13]。本研究治疗后有30例B-AKP值正常,但骨显像证实6例存在“冷区”病灶。故对于以破骨活动为主的骨转移病灶,血清B-AKP检查阳性率低,此时应结合骨显像,以准确评估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1] |
林薇, 苏丹柯.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24): 5 809-5 811. |
[2] |
Puig S, Staudenherz A, Steiner B, et 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typically located single or double hot spots in whole bone scanning[J]. J Nucl Med, 1998, 39(7): 1 263-1 266. |
[3] |
钟甘平, 陈雪红. 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与骨显像的相关性[J]. 中华肿瘤杂志, 2002, 24(2): 161-161. DOI:10.3760/j.issn:0253-3766.2002.02.020 |
[4] |
周际昌. 实用肿瘤内科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11.
|
[5] |
马庆杰, 崔衢. 153Sm-EDTMP与89SrCl2治疗老年骨转移瘤的比较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 152-154.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05.02.018 |
[6] |
Smeland S, Erikstein B, Aas M, et al. Role of Strontiunr 89 as adjuvant to palliative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is questionable: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tudy[J]. Int J Radiat Oncol Bncol Biol Phys, 2003, 56(5): 1 397-1 404. DOI:10.1016/S0360-3016(03)00274-8 |
[7] |
孙达, 褚玉, 楼岑, 等. 89SrCl2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J]. 中华肿瘤杂志, 2005, 27(8): 499-501. DOI:10.3760/j.issn:0253-3766.2005.08.015 |
[8] |
张永学. 核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71.
|
[9] |
范义湘, 彭武和, 陈仰珍. 89SrCl2治疗骨转移瘤疼痛疗效分析[J].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0, 20(5): 227-228. |
[10] |
黄钢. 影像核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80.
|
[11] |
邓候富, 杨宇如. 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新进展[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2): 122-124. DOI:10.3760/j:issn:1000-6702.2002.02.017 |
[12] |
Wymenga L, Boomsma J, Groenier K, et al. Routine bone scans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related to serum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J]. BJU Int, 2001, 88(3): 226-230. DOI:10.1046/j.1464-410x.2001.02275.x |
[13] |
Reale MG, Santini D, Marchei GG, et al. Skeletal alkaline phosphatase as a serum marker of bone metastases in the follow up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 Int J Biol Markers, 1995, 10(1): 42-46. DOI:10.1177/17246008950100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