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骨折占脊柱骨折1%, 以往的诊断常以骶尾骨X射线正侧位片为依据, 由于骶骨的结构独特, 一些隐蔽性骨折, X射线平片却难以发现或确定以致延误诊断, 此时CT检查具有特异性, 螺旋CT的高分辨率和图像后处理技术, 能清晰、准确地显示骶骨骨折情况, 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信息。笔者收集整理21例骶尾部外伤患者的X射线平片、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 通过对比分析,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骶骨骨折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1月以来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骶骨骨折病例21例, 其中男13例, 女8例, 年龄16~59岁, 平均年龄35岁。所有病例在CT检查前均采用柯达7100 DR摄影系统, 常规摄取骶骨正侧位片。
1.2 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 6层螺旋CT机扫描, 患者仰卧位, 膝关节微屈, 下垫棉垫, 扫描范围:腰5椎体下缘至尾骨。扫描条件:130 kV、有效mAs100, 扫描层厚2mm, 采集6 ×1.0mm, 螺距1.2~1.5。
1.3 图像后处理检查结束后, 原始数据作薄层重建, 重建层厚为1mm, 分别采用卷积核B20s平滑和B70s锐利重建, 重建后图像传送至工作站, 采用西门子CT机自带的Syngo3D软件包, B20s平滑重建图像用于容积重建(VRT), B70s锐利重建图像用于多平面重建(MPR)。MPR常规选取矢状位、冠状位, 并根据骨折情况选取不同角度的斜位或曲面重建(CPR)。VRT常规选取前位、后位、左位、右位、俯视位和仰视位6幅图像, 并视骨折情况, 采用切割技术去除髋骨、腰椎, 以充分暴露骨折线。骨窗宽1500~2000, 窗位500~600, 软组织窗宽250~ 300, 窗位40~50。
1.4 图像分析由2名15年以上影像工作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阅读、比较, 以共同意见为准。
2 结果21例骶骨骨折均清晰显示。骶1.2骨折4例, 骶2骨折2例, 骶3骨折1例, 骶4骨折3例, 骶5骨折5例, 骶4.5骨折3例, 骶3.4.5骨折1例, 骶3.4骨折2例。共累及32节骶椎, 合并周围26处骨折。CT、DR检查结果见表 1.2。采用Denis三型分类法[1]:Ⅰ型, 骶骨翼骨折, 骨折通过骶骨翼, 但不波及骶孔及骶管; Ⅱ型, 骶孔区骨折, 骨折波及一个或数个骶孔, 但不波及骶管; Ⅲ型, 骶管区骨折, 骨折波及骶管, 可累及骶孔、骶骨区; 横行骨折由于骨折累及椎管, 属于Ⅲ型骨折。其中Ⅰ型16例, Ⅱ型4例, Ⅲ型1例。CT、DR骨折分型见表 3。
X射线检查准确率及敏感性均较低, 骨折分型不够准确, 对周围合并伤亦显示不全。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各型骶骨骨折, 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大小、数目及移位度等, 在骨折检出和分型方面, 均优于X射线平片检查。周围结构损伤亦显示全面、清晰。
3 讨论 3.1 骶骨解剖形态学骶骨位于腰椎的尾端, 下接尾骨, 系由5节骶椎融合而成的三角形骨块。横突向两侧延伸, 相互融合形成骶骨翼(也称骶骨侧块), 相互融合的骶椎椎体相互融合外侧为4对骶前孔、4对骶后孔, 内有第1~4骶神经的前根、后根发出。由于骶骨翼在纵行方向中排列4对骶前孔, 外伤时易发生纵行骨折, 骨块移位可压迫骶孔, 孔径变小, 易损伤孔内的骶神经而引发骶神经症状。当骨折累及中央椎管时, 则可能导致马尾和双侧神经根的损伤, 并引起膀胱或直肠症状[2]。有报道称骶骨骨折合并神经系统损伤可高达22%~60%[3]。Denis等[1]指出Ⅰ型、Ⅱ型、Ⅲ型骶骨骨折的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9%、28.4%、56.7%, 骨折处理不当时会造成永久性的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3.2 螺旋CT的特点及优越性 3.2.1 X射线检查的局限性长期以来, 骶尾部损伤的诊断主要依赖X线平片, 对于明显骨折者, 多能明确诊断。对非移位性骨折(隐匿性骨折), 受邻近脏器重叠影响, 漏诊率极高, 蒋廷宠等统计高达42.86%[4]。本组21例中, DR骶椎骨折检出率为65.6%, 11处漏诊, 漏诊率为34.4%。其次, 因为是二维图像, 结构相互重叠, X线图像上难以清晰、全面显示骶管及骶孔的形态改变, 对骨折线的走向及骨折碎块的数目、大小和移动等情况亦难以清晰显示, 难以准确分型。第三, X线图像缺乏空间感, 难以立体、直观观察骨折全貌。
3.2.2 螺旋CT的特点及优越性螺旋CT扫描覆盖范围大、扫描速度快、扫描层面薄、密度分辨率高、图像重建速度快, 在骨关节外伤中应用广泛。
轴位CT:密度分辨率高, 影像无重叠, 能发现骨质细微的变化, 能够客观显示骶骨骨折的情况如部位、骨碎片、移位及周围血肿等, 尤其是骶管、骶孔的形态改变, 能准确的测量骶管、骶孔横截面积。Denis等[1]认为Ⅱ区骨折CT扫描发现骶孔面积仅为正常的50%者, 伴有神经损伤症状应给予减压, 而对于骶孔压迫超过75%的病例, 应尽早减压, 以免骶孔内的纤维瘢痕形成, 影响手术的疗效。有作者[5]研究发现, 同一水平左右两侧骶前后孔大小指标无明显差异。因此, 对于单侧骶孔骨折的患者, 健侧骶骨孔的外形可以作为参考。
多平面重建(MPR):是最常用的后处理技术, 是在薄层重建图像基础上生成, 可以从冠状、矢状或任意斜面观察, 随意逐层分析骨折的每一处细节变化, 精确测量骨折分离的距离、骨折线的长度及宽度。还可将骶髂关节在同一平面内完整展示, 有助于准确评价各骨之间的对应关系, 有利于关节脱位的诊断。通过调节窗宽和窗位在软组织窗和骨窗间相互切换, 除了能显示骨折情况, 还能够清晰显示骨折周围软组织损害情况[6]。其不足之处是, 因为二维图像, 没有立体感, 不能提供立体、直观的三维图像, 还需结合三维立体影像[7]。
容积重建(VRT):VRT骨关节三维重建中最常用重建方法之一。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容积三维重组, 使用容积中所有象素进行投影, 图像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可以立体的显示骶骨复杂的解剖结构及骨折情况。并可视骨折情况, 采用切割技术去除髋骨、腰椎, 充分暴露骨折线, 显示骨折更全面、更清楚、无重叠。
3.3 螺旋CT骶骨骨折中应用价值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案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及骶神经损伤程度。Ⅰ型骶骨骨折保守治疗效果满意, Ⅱ、Ⅲ型骶骨骨折需切复内固定手术, 有严重骶神经损伤者需神经探查松解术[8]。传统X射线虽能证实骶骨骨骨折, 但由于它的局限性, 不能准确显示骨折线的长度、深度及骨折碎块的数目、大小和移动等情况, 不能准确的进行骨折分型。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多平面、三维重建明显减少了影像重叠, 对骨折内部结构、骶髂关节和软组织均显示清晰, 弥补了平片之不足; 通过切割髂骨、腰椎骨以及其它骨, 任意角度旋转图像, 可在三维空间中直观显示骶骨骨折的特征, 直观显示骶髂关节面的损伤情况及骶孔的形态改变; 量化骶管、骶前后孔宽度的变化程度, 更加准确的测量骶管、骶孔横截面积; 可对照健侧骶孔的测量结果指导手术复位, 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 作为骶骨骨折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其提供的影像学诊断信息更加完整、更加可靠, 具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 |
Denis F, Davis S, Confort T. Sacral fracture:an important problem.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36 cases[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8, 227: 67-81. |
[2] |
邵越峰, 卫小春. 骶骨骨折的分型[J]. 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1): 78-79. DOI:10.3969/j.issn.1008-5572.2009.01.038 |
[3] |
黄永刚, 丁海雷, 杨菲. 骶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4): 313-315. DOI:10.3760/j:issn:1001-8050.2006.04.024 |
[4] |
蒋廷宠, 毛小明, 林坚, 等. 骶骨隐匿性骨折的CT诊断价值[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7, 16(2): 90-91. DOI:10.3969/j.issn.1005-8001.2007.02.014 |
[5] |
王玉红, 杜心如, 徐小青, 等. 骶骨骨折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 25(2): 148-151. DOI:10.3969/j.issn.1001-165X.2007.02.010 |
[6] |
王荣品, 翟茂雄, 唐斌, 等.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5): 426-428. DOI:10.3969/j.issn.1001-9324.2005.05.013 |
[7] |
赵英杰, 张鹏, 李振龙, 等.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对骨盆骨折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5, 3(4): 268-269.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05.04.011 |
[8] |
张永民, 赵钢生, 赵品益, 等. 骶骨骨折的外科治疗[J]. 中国骨伤, 2006, 19(3): 155-157. DOI:10.3969/j.issn.1003-0034.2006.03.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