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或继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 发展快, 治疗效果差。早期以手术为主, 但肝癌大部分发现已属中晚期, 多数失去手术机会, 另外中晚期肝癌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 体质下降, 根治剂量的放化疗难以耐受。我科自2008年5月~2009年11月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聚焦超声刀治疗中晚期肝癌,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 女10例, 年龄在34~74岁, 平均年龄57.1岁, 原发性肝癌15例, 转移性肝癌10例, 巨块性13例, 弥漫性12例, 全部病例均根据B超及CT诊断明确, 评分均在60分以上, 临床症状为肝区疼痛、腹胀、乏力、纳差等。
1.2 治疗方法三维适形放疗采用全身立体定向三维放疗计划系统和山东新华公司6mv直线加速器。利用真空垫将患者固定于立体定向体架内, 进行CT增强扫描定位。CT层厚5mm, 层间距5mm, 将定位图像输入计划系统后勾画出靶区, 根据病人体质及肝功情况, 分别给与单次2~3Gy, 总量30~50Gy的放疗, 在剂量-体积直方图指导下, 要求接受30Gy以下正常肝体积控制在30%以内。
超声聚焦刀采用深圳希复康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HIFU- 2000型聚焦超声治疗系统, 治疗参数:频率1.0MHZ、焦距157mm。治疗时超声探头实时监控定位, 确定病灶治疗范围, 进行靶区的三维立体定位扫描治疗并实时监控。根据治疗前后靶区声像图回声变化, 判断治疗效果(HIFU治疗后超声声像图回声较前增强表示有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失, 持续时间≥ 1月; 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 50%, 持续时间≥ 1月; 稳定(SD):肿块缩小 < 50%或增大未超过25%, 持续时间≥ 1月; 进展(PD):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的病变。
1.4 随访情况治疗结束时、1月、2月、3月分别进行临床症状、B超、CT、肝功、AFP等检查。
1.5 统计分析肿块变化情况采用SPSS11.0最小差异显著性分析比较。
2 结果全部病例均治疗结束, 6例患者部分缓解PR, 17例达稳定标准, 2例因出现肝门及腹腔淋巴结转移归为病情进展。聚焦刀治疗时轻度疼痛及短期的放疗副反应如恶心、骨髓抑制外, 未见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 大部分不良反应经常规处理后缓解。
3 讨论肝癌是高度恶性、死亡率高、生存期短的恶性肿瘤之一, 尤以中晚期肝癌为甚, 中晚期肝癌患者体质及肝功均较差, 难以耐受化疗及放疗的根治剂量, 且单一治疗疗效差,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超声聚焦刀技术的引入为无创性治疗肝癌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 有学者认为肝癌是适形放疗的理想器官, 因为它是一再生能力极强的器官而常规放疗疗效差。3DCRT对肿瘤局部高剂量照射能有效摧毁肝癌病灶, 对靶区外正常组织照射明显减少, 因而肝功能不受影响[1]。使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日益提高。HIFU是无创性且无明显副作用治疗肝癌的新技术, 是热疗方法之一。超声波经体外聚焦到瘤体内, 在瘤体内形成高密度区, 声能吸收转化成热能, 导致温度上升提高到70 ~100℃, 从而使肝癌组织凝固坏死, 并逐渐被机体吸收纤维化, 达到治疗目的[2]。目前中晚期肝癌治疗多为综合治疗, 但各种治疗的结合方式、剂量有待进一步探讨。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3]表明, 加热与放疗联合应用可以获得治疗增益。因为肝脏属于放射晚反应组织, 具有较强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 而且放疗对乏氧细胞、S期细胞不敏感。而加热对乏氧细胞的杀灭作用与足氧细胞相同, 即加热减小了放射线的氧增强比; 加热抑制放射损伤的修复, 包括亚致死性损伤修复和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 加热对放射不敏感的S期细胞有直接杀灭和增敏作用, 因此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超声聚焦刀(HIFu刀)有协同作用。
我们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超声聚焦刀(HIFu刀)治疗中晚期肝癌25例, 总有效率(CR+PR+SD)为92%, 且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且副反应轻, 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本组中无CR患者考虑原因为:①入组患者均为中晚期患者, ②患者体质较差剂量不能提高所致。总之, 三维适形放疗(3DCRT)加超声聚焦刀(HIFU)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较佳治疗方式。
[1] |
Tokuuye K, Sumi M, lkdea H, et al.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fractionatrd stereotactic ofhepatocellular[J]. Jpn J Clin Oncol, 1997, 27(3): 170. DOI:10.1093/jjco/27.3.170 |
[2] |
Hear G. The rapcutic ultrasound[J]. Eur J Ultrasound, 1999, 29(1): 3. |
[3] |
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M]. 2版.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482-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