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显像剂引入体内, 从而反映脏器、组织、病变的血流、功能和代谢等信息。最常用的引入方法是静脉注射。因此医护人员了解注射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剂量及合理有效地防护措施尤为重要。结合本科防护设备更新, 笔者对不同防护条件下注射产生的辐射剂量进行测定, 并将我科的辐射防护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资料选取2007年6月~ 2009年6月在本科行全身骨显像患者150例, 其中男98例, 女42例。年龄范围26 ~ 71岁。
1.2 药物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 剂量为740MBq。由北京原子高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放射性纯度>95%。
1.3 监测仪器Alert手持式核辐射检测仪。
1.4 方法① 常规采用静脉输液的三次注射法给五位骨显像患者注射亚甲基二磷酸盐[1]。工作人员操作时分别采用双手无手套、戴一次性PE手套、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戴一次性PE手套和乳胶手套四种方法。操作结束脱掉手套立刻测定双手辐射剂量, 并做好记录。②注射程序同方法一。注射时使用两种防护方法:分别是注射器、墙体防护和注射防护车、注射器、墙体防护。注射过程中对双手、胸部进行辐射剂量测定, 并做记录。③为避免误差, 全部病例均由同一护士操作。
2 结果注射器、墙体防护加用注射防护车减少医护人员胸部受照剂量99.7%。见表 1。注射时戴两付手套能减少双手91.3% ~ 95.3%的放射性残留。见表 2。
注射放射性核素时, 医护人员除了利用距离、时间防护, 也要加强屏蔽防护。常用的防护墙注射窗方法使医护人员注射核核素时头部、胸部直接受到照射, 辐射剂量较高。本科在注射窗的医疗人员侧安放注射防护车, 注射护士站在防护车的后面给受检者注射。由于防护墙和防护车的屏蔽效果, 使医护人员手以外的身体受照剂量明显减少。同时防护车内部面积大, 操作空间增加, 操作动作迅速, 接触放射源的时间减少, 从而降低了辐射剂量, 符合防护最优化原则。
3.2 利用手套减少放射性污染因为在放射性药物的淋洗、标记、注射过程中, 出现药物外溅、外漏的现象时有发生, 也不易察觉。所以操作过程中使用的针筒、试剂瓶等均属于放射性沾染物品。戴铅手套操作不方便。但是不戴手套操作后双手放射性残留明显, 较难清除, 造成医护人员的内照射和周围人群的外照射。个别医护人员戴一次性PE手套, 从表 2可见, 效果不理想。而且手套不合体, 影响操作的顺利进行。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操作, 防护效果有明显提高, 但是易破损, 不能重复使用。目前本科医护人员戴两付手套操作:即一次性PE手套外加一次性乳胶手套。从表 2说明双手几乎没有放射性残留。由于外层的乳胶手套柔软、合体, 所以操作较灵活; 如发生乳胶手套破损也不影响PE手套的保护作用; 操作结束时乳胶手套剥脱方便, 使用率低时能重复利用。
[1] |
王荣鑫, 罗芙蓉, 徐泉凤. 放射性核素注射操作防护实践[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1): 4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