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晚期多有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治疗多以姑息放疗为主, 而单纯放疗疗效欠佳, 联合化疗则因放疗化疗毒副反应严重, 患者难以耐受, 导致治疗计划失败。而甘氨双唑钠是一种新型硝基咪唑类放射增敏剂, 易扩散渗透进入肿瘤组织, 在肿瘤细胞内具有高度的浓聚性, 能选择性增强放射线对乏氧细胞DNA双链的损伤, 并通过抑制DNA聚合酶β的活性而抑制受照射乏氧细胞的潜在致死性损伤和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从分子水平提高乏氧细胞的放疗敏感性[1, 2]。我科从2005年1月~2008年3月收治了48例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病例,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本组48例, 男性22例, 女性26例, 年龄30~ 75岁, 中位年龄58岁。其中胃癌20例, 胰腺癌4例, 结肠癌14例, 直肠癌10例, 以上病例经病理学证实或影像学临床诊断, 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基于CT扫描(直径大于1cm为阳性)。卡氏评分为60~9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 每组胃癌10例, 胰腺癌2例, 结肠癌7例, 直肠癌5例, 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放射治疗方案相同, 采用三维适形放疗, 体模固定, CT扫描, 将定位CT输入三维治疗系统, 采用VARIAN公司的三维治疗系统, PTV为肿瘤边缘外放2cm, 采用多叶光栅, 4~6野进行适形放疗, 9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PTV, 脊髓受量 < 20%, 6MV-X射线DT60~70Gy, 每周5次, 每次2Gy。治疗组放疗开始同步给予CMNa每次800mg/m2, 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 30min静滴完, 在0.5~1h内行放射治疗, 每周一、三、五用药, 至放射治疗结束为止。
1.3 观察指标疗效评价:选用WHO实体瘤疗效观察标准, 根据治疗前, 中, 后CT征象评定, 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 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一半以上, 稳定(SD):病变无增大, 无明显好转; 进展(PD):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有效率按(CR+PR)计算。正常组织急性期反应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评价。
1.4 统计处理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由表 1可见, 放疗结束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5.0%、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主要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腹部疼痛、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等, 治疗组出现20例白细胞下降, 16例为Ⅰ~Ⅱ度, 4例为Ⅲ度, 对照组出现19例白细胞下降, 4例为Ⅲ度, 15例为Ⅰ~Ⅱ度, 两组无明显差异。
3 讨论消化道肿瘤出现后腹膜淋巴结转移时, 已是肿瘤晚期, 且多数患者全身状况较差, 无法耐受化放疗联合治疗, 放疗是主要的姑息治疗手段, 但单纯放疗的局控率也较低。故在治疗的过程中引入低毒性的放疗增敏药物是一种有希望提高局控率的方法。甘氨双唑钠是一种新型硝基咪唑类放射增敏剂, 易扩散渗透进入肿瘤组织, 在肿瘤细胞内具有高度的浓聚性, 能选择性增强放射线对乏氧细胞DNA双链的损伤, 并通过抑制DNA聚合酶β的活性而抑制受照射乏氧细胞的潜在致死性损伤和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从分子水平提高乏氧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本组研究显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联合甘氨双唑钠能明显提高后腹膜转移灶的局部控制率, 缓解疼痛,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放疗毒副作用则无明显增加, 较单纯放疗, 白细胞下降程度, 无明显差异, 患者治疗耐受性可, 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介于消化道肿瘤单纯后腹膜转移的病例, 提高局部控制率, 就能提升远期生存率。若放疗后再行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再行化疗, 将可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1] |
郑秀龙主编.甘氨双唑钠研究论文集[Z].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4-6.
|
[2] |
刘树铮主编. 放射生物学[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8: 34.
|
[3] |
胡逸民, 谷铣之. 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的进展[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7, 6(1): 8-11. DOI:10.3760/j.issn:1004-4221.1997.0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