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以南方诸省较高,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发病年龄从3岁到86岁均可见到, 以30到50岁多见。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除颈上深部组织淋巴结好发转移外, 中、下颈深部组织及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也常见, 故颈部预防照射或根治性照射均应包括全颈及锁骨上区域。鼻咽癌常规放疗全颈部切线野上界为下颌下缘包括乳突根部; 下界为锁骨下缘; 外界为肩关节内缘; 中间用3cm宽铅块遮挡脊髓、喉。全颈部切线野最好采用前、后两野切线野照射, 以求剂量分布均匀。中、下颈及锁骨上区前切线野, 原发灶采用面颈联合野时, 上界即为联合野下缘, 下界置锁骨下缘。由于面颈联合野的不同设计, 颈部切线野上界的位置也有差异, 因而照射野面积也不同。由于照射野中间用3cm宽铅块遮挡, 使计算变得复杂, 处方剂量不能按常规的方法计算, 各放疗单位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但均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 并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被测机器Varian Clinac23EX医用直线加速器, X射线能量为15MV、6 MV, X射线剂量率为100 ~ 600cGy/min; 电子线能量分别为6、9、12、15、18、22 MeV, 电子线剂量率为100 ~ 1 000cGy/min。
1.2 测量条件测量时, 环境温度为15 ~ 35℃, 大气压强为80 ~ 110kPa, 相对湿度为30% ~ 75%;测量环境的辐射为本底, 外来电磁场和机械震动等均不应引起剂量计值的显著偏差和不稳。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生产的9606B电离室剂量仪型。剂量仪的电离室性能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经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检测时, 所用模体为标准水模体, 容积为30cm× 30cm×30cm。其他剂量器具温度计、气压计的测量范围为0 ~ 50℃, 80 ~ 110 kPa; 温度计、气压计、测距尺的最小分度值分别为0.5℃、0.1 kPa、1mm。
1.3 处方剂量Dm的计算源皮距SSD照射:由靶区(肿瘤)剂量DT, 单位为cGy, 可计算出处方剂量Dm, 单位为MU。Dm =DT/[PDD ×SP(FSZ)×OUF(FSZ0)×SSDF ×TF ×WF]。其中Dm为处方剂量, DT为肿瘤剂量; PDD为中心轴百分深度量; SP(FSZ)模体散射因子, FSZ为表面射野大小; OUF(FSZ0)为射野输出因子, FSZ0为等中心处的射野大小; FSZ0 =FSZ×(SAD/SSD), 如果射野输出因子OUF在SAD测量, 同时SSD= SAD时, FSZ0 =FSZ。SP(FSZ)=[Sc, p/OUF(FSZ0)], Sc, p=SP (FSZ)×OUF(FSZ0), S c, p为准直器和模体造成的总散射因子。SSDF=[SCD/(SSD+dM)] 2式中SCD为校准测量时源到电离室有效点的距离, 因为测量是在标称治疗距离SSD= 100cm处进行, 所以SSDF =[(100 +1.5)/(100 +1.5)] 2 =[(100 +3)/(100 +3)] 2 =1。TF为托盘因子, 无托盘时取1, 这里取0.957; WF为楔形因子, 无楔形板时取1, 这里取1。上式变为Dm =DT/(PDD ×S c, p×0.957)。对于鼻咽癌常规放疗颈部切线野治疗深度常规考虑为3cm。按照射野的一半来计算处方剂量Dm, 如, 照射野面积为26cm× 20cm, 其一半的面积为13cm×20 cm, 由此可计算出靶区(肿瘤)剂量DT为200cGy时, 处方剂量Dm为213M.U.。依此类推, 可计算出其他照射野的处方剂量Dm, 见表 1。
条件和步骤完全模拟鼻咽癌颈部切线野常规放疗摆位、设置照射野面积和挡铅。根据IAEA的关于TRS 277号报告的评述资料, 使用电离室在模体中测量吸收剂量, 电离室测量有效点位于电离室几何中心向射线方向前移0.6r, r为电离室空腔内半径; 如9606B剂量仪电离室空腔内半径为r=0.315cm, 0.6r =0.19cm。对于加速器6MVX射线, 如果把电离室几何中心置于水下3cm, 实际测量到的是水下2.81cm处的吸收剂量。按IAEA准则要求, 要把电离室测量有效点置于深度3cm, 有两种做法:一是把电离室几何中心置于水下3.19cm处; 二是把电离室几何中心置于水下3cm, 再根据百分深度剂量曲线进行附加0.19cm的吸收校正。这里将电离室几何中心置于水下3.19cm处测量。由于鼻咽癌常规放疗颈部切线野中间有一3cm宽挡铅, 所以测量时电离室偏离铅挡块边缘1.5cm左右。根据列出的照射野面积和相应的处方剂量Dm, 出束照射, 测量出水下3cm处靶区(肿瘤)剂量DT, 并与预设靶区(肿瘤)剂量200cGy比较, 得出误差, 见表 1。
2 结果全颈部切线野, 上、下界间距较大, 照射野面积越大, 按此方法计算出的处方剂量Dm照射, 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相差稍大, 最大误差为2.10%。中、下颈及锁骨上区前切线野, 上、下界间距较小, 照射野面积越小, 按此方法计算出的处方剂量Dm照射, 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相差较小, 见表 1。
3 讨论对于吸收剂量的测量, 目前在现场应用的有电离室法、热释光法、半导体法、胶片法等; 在实验室中应用的有量热法和化学剂量法等。以上方法各有其特点, 而电离室具有测量准确、能量响应好、灵敏度高、性能稳定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因此电离室法是被国际权威性学术组织和国家技术监督机构确定的、用于放射治疗吸收剂量校准和日常监测的主要方法。
从结果可以看出, 中、下颈及锁骨上区前切线野, 上、下界间距较小, 照射野面积越小, 按此方法计算出的处方剂量Dm照射, 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相差较小。全颈部切线野, 照射野大, 实际测量的处靶区(肿瘤)剂量DT与预设的200cGy相差稍大, 但误差在国标±3%范围内, 因此, 我们认为, 按照射野的一半来计算处方剂量Dm的方法是科学的、准确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