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近年来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介入技术与传统X射线检查相比, 其一是前者所需的X射线辐射量显著高于后者, 其二是操作者须近台在X射线全程监视下进行的, 致使操作人员也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1]。患者及操作人员因放射性介入操作引起确定性效应的典型案例已有报道[2, 3]。
Staniszewska MA等[4]对42例介入操作人员受照剂量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手术操作者受剂量相对其他工作人员最高。小剂量长期辐射, 可以引发遗传性病及癌症, 这样的损伤无阈值, 疾病的发生是以一定的概率或潜在危险度给出的。疾病可以在几十年后发生, 也可能在后代上发生, 这种放射性损伤称之为不确定性效应。疾病发生的危险度大小与接受放射累积剂量成正比。这方面也有研究报道[5-7]。因此, 有关的介入手术室内工作人员都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除了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外, 笔者认为参与介入手术的工作人员, 如能对手术室内辐射方位分布的情况有所了解, 会能更好地保护自我。有关对介入操作者身体各部位进行监测的报道文章很多, 但对介入手术辐射方位分布情况监测与分析却很少见到报道。因此, 我们对介入手术室内辐射方位分布进行了监测与分析。
1 使用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选用北京核仪器四厂生产的JR-1152A型热释光片, 分散性小于±10%。
1.2 对象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手术室。该手术室的X射线管是在诊治床下的C臂机。
1.3 方法将热释光片退火后, 用2mg/cm2厚的白纸包裹, 胶布封住。热释光片随机选择, 每9个编为一组, 共用10组放置在待测手术室内十个不同地点, 放45d后取出进行测量。测试条件为:预热150℃, 180s;测量150℃, 40s;退火120s。
2 结果本次测量选择的10个采样点的监测距离是从诊治床下的C臂机为起点的, 并且10点方位不同。监测数据见表 1。
从表中得出:距离C臂机越远处点, 受到的辐射越小。这与理论上射线强度与距离成的关系衰减[8]是符合的。对本手术室的监测表明, 窗口方向处受到辐射最小, 变电器方向处受到辐射最大。
2.2 方向分布除了与距离有关外,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各个方向辐射强度是不一样的。本手术室的监测结果表明, 距离2.5m窗口方向处的辐射, 却要比距离是2.5m、4m的器材柜处和空调处的射线小, 而变电器方向射线最大。说明辐射不仅与距离有关, 还与方向有关系。本手术室测量在45°方向上辐射有极大值。
3 讨论(1) 介入放射手术的现场辐射累积剂量, 因手术所需要的辐射强度大和照射时间长的原因, 要远高于常规放射诊断[9]。本监测的X射线管是放置床下的, 放置床上管要比床下管的辐射剂量要大[10-13]。
(2) 从本次测量监测得到的数据分析:室内各点的射线强度虽有差异, 但辐射场的分布比理论推导的结果更为复杂。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从射线管中发出的射线, 经过室内空间发生散射及室内的物体、房间四壁的反射的结果。从窗口方向辐射强度最小的监测结果也可以说明此问题。因此, ①从事介入的工作人员, 应提高对X射线散射、反射的防护意识, 作好全方位的辐射防护工作。②介入手术的工作人员为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建议在现有的辐射防护措施的同时, 应对介入室内各方位进行辐射监测, 使操作人员在工作时能躲避高辐射方位, 从而减少辐射累积效应。
在此应指出因各介入室内的具体情况不同, 物体反射及空间散射可能会使辐射方位分布情况所不同。
[1] |
金振祥. 介入放射学与辐射防护[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1): 60-61. |
[2] |
Vano E, Gonzalez L, Beneytez F, et al. Lens injuries induc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non-optimize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laboratories[J]. Br J Radiol, 1998, 71(847): 728-733. DOI:10.1259/bjr.71.847.9771383 |
[3] |
Holahan V, Greeves J, Trottier CA.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riteria for relea se of buildings and land contaminated with radioac-tivematerial Proceedings of IRPA-10[M/CD], 2000, PS-2-2.
|
[4] |
Staniszewska MA. personnel exposure during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 procedures[J]. Medycyna Pracy, 2000, 51(6): 563-571. |
[5] |
于永红, 高忠贤, 张方清. 电离辐射对职业照射生物效应影响的调查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3): 185-18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3.030 |
[6] |
仲志鸿, 韩方岸, 葛琴娟, 等.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25-26. DOI:10.3969/j.issn.1003-8507.2006.01.010 |
[7] |
陈建魁, 康树伟, 尹秀云, 等. 放射工作环境对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3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1.022 |
[8] |
洪洋, 鲍修增. 医用物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24-225.
|
[9] |
胡芳芳, 许晓虹. 介入治疗现场辐射剂量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7, 17: 206-207. |
[10] |
孙培芝, 王明龙, 孙扣红.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受照剂量监测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2): 94-9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2.016 |
[11] |
袁治强, 林秀华, 刘晓虹. 介入治疗的X射线防护监测与评价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 18: 117-12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8.02.023 |
[12] |
袁治强, 林秀华, 刘晓虹, 等. X线导视下输卵管造影再通术的辐射监测与评价[J]. 介入放射性杂志, 1998, 7: 113-114. |
[13] |
李萍, 孙军, 扬东升, 等. 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 43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0.06.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