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 上海 200032
医疗照射已经成为全民所受各种电离辐射照射中最大的、又是不断增加的人工电离辐射照射来源[1]。近年来, X射线CT技术飞速发展, 目前带有2个X射线球管的双源多层CT已投入应用[2], 并且X射线CT在放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设备数量和接受CT检查人数均逐年增加。在过去20年间, 全世界CT检查频率增长超过8倍[3], 由此而来的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 单次CT检查给予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远高于常规X射线检查。因此, CT医疗照射防护已成为涉及广大公众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是国内外辐射防护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我国CT设备发展非常迅速, CT绝对数已居世界第三位[4]。根据我国"九五"期间医疗照射频率水平调查数据, 我国1998年X射线CT检查的总人次数已达到2 000万[5]。而我国自2000年以来积累的医疗照射水平资料很少, 特别是CT医疗照射水平的资料则更少。而从2000年至今, 我国CT技术不断发展, 多层螺旋CT应用日益普及, 目前已有256层CT投入应用, CT医疗照射有可能成为各类医疗照射所致集体剂量的最大来源。因此, 通过CT医疗照射水平的调查研究, 对进一步做好CT医疗照射防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所有开展X射线CT检查业务的101家各级医疗机构, 共计151台机器。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采取面上普查方式, 制定调查表并发放至上海市所有医用X射线CT应用单位。上海市医用X射线CT设备应用基本情况调查截至2007年底, 各医疗机构X射线CT检查年频率水平调查年份为2000~2007年, 检查频率分头部和体部。
1.3 质量控制在所有调查表中随机抽取二级医院调查表6份、三级医院调查表3份进行现场复核, 数据准确率95%以上; 调查数据由专人录入到数据库中, 并由另一人复核。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市医用X射线CT应用单位基本情况截止到2007年底, 上海市共有医用X射线CT应用单位101家, 其中二级医院68家、三级医院33家。上海市历年医用X射线CT应用单位数见图 1。在用X射线CT机共151台, 相比1998年的72台, 增加了110%。151台CT机中, 螺旋CT机145台, 占96%。
根据《2008年上海市统计年鉴》[6], 2007年上海市户籍人口1 378.86万人。2007年每百万人口中拥有CT机11.0台, 而1 998年每百万人口拥有量仅为5.5台[7], 9年间增长了1倍。
2.2 上海市医用X射线CT设备基本情况上海市不同生产厂家的医用X射线CT机分布见表 1。由表 1可见, GE、Siemens、Philips公司的CT机数量较多, 分别排在前三位, 三家公司的CT机合计数占上海市CT机总数的87%。
上海市不同探测器层数的医用X射线CT机分布见表 2。由表 2可见, 在所有CT机中, 单层CT约占50%, 多层(≥4层) CT约占44%。
上海市101家开展X射线CT检查医院在2000~2007年期间每年开展X射线诊断总人次数和其中的X射线CT检查总人次数调查结果见表 3。从表 3可以看出, 这些单位开展X射线CT检查的人次数占所有X射线诊断总人次数的约22.7%(19.5%~ 24.4%); 头部CT年均检查人次数多于体部, 约占55%, 体部CT检查频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1996、1998年和2000~2007年上海市X射线CT检查年频率增长趋势见图 2。从图 2可见, 上海市X射线CT医疗照射年频率逐年递增, 21世纪初的前5年是快速增长期, 若以上海市2007年的户籍人口为基数计算[6], 2007年年频率为128.16人次/千人, 较1996年的33.05人次/千人[7]增长了2.9倍。若以上海市2007年的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 2007年上海市接受各类X射线诊断检查的年频率为745.44人次/千人[8], 接受X射线CT检查的年频率为95.10人次/千人口, 占X射线诊断检查年频率的12.8%, 而在1996年这一比例为6.7%[77]。
上海市医用X射线CT应用最早开始于1976年, 以后应用单位逐年增多,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CT用户数高速发展的阶段, "九五"期间至"十一五"期间, CT用户数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上海市医用X射线CT应用单位数量逐年增加, 特别是一些二级医院和民办医院新增了CT检查业务。在用X射线CT机数量迅速增长, 相比1998年数量已翻了一番。所有CT机中, 螺旋CT机占了绝大多数, 其中多层CT (≥ 4层)占了将近一半, 设备档次居全国前列。上海市使用的医用X射线CT机的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GE、Siemens和Philips公司, 三家公司的产品占87%。上海市每百万人口中拥有CT机增长较快, 9年间(1998~2007年)增长了1倍, 人均拥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
1996~2007年上海市X射线CT医疗照射年频率逐年递增, 特别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呈现快速增长, 2007年较1996年增加了两倍, 并且年X射线CT检查人次数占X射线诊断总人次数的比例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约占1/5~1/4。上海市X射线CT检查年频率逐年增长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医院存在盲目扩大CT检查适应症, 重复检查或将CT作为体检项目的现象; 但医疗照射的不合理应用, 会增加CT检查所致公众的集体剂量负担。因此, 对X射线CT医疗照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注意X射线CT检查的合理应用, 避免盲目滥用的同时, 更应做好X射线CT医疗照射防护工作, 合理降低平均每次检查所致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此外, 由于头部CT检查人次数多于体部, 应特别重视头部CT检查的合理性问题, 增加阳性检出率, 减少不必要照射。
2007年上海市X射线CT医疗照射应用年频率占各类X射线诊断检查年频率的比例较199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增长了近一倍。由于单次CT检查给予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远高于常规X射线检查[9], 胸部CT扫描产生的辐射剂量大约为胸部摄影的100倍[10], 因此, X射线CT医疗照射在所有X射线诊断医疗照射中所占剂量份额是最大的, 它已成为医疗照射所致公众剂量负担的最大来源。要降低X射线CT医疗照射所致全市公众集体剂量负担, 应从降低检查频率和单次检查剂量两方面入手。从2008年开始, 上海市逐步推行"医联工程", 联网医院之间的数字医学影像可以实现共享, 已经做过CT检查的患者在更换医院就诊时不必重复进行CT检查, 这将大大减少CT重复检查的现象, 从而降低X射线CT医疗照射所致全市公众集体剂量负担。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广大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CT检查适应征, 并且能用其他影像技术或医学检验手段进行诊断的, 就不应首选CT检查; 且应严格杜绝为了经济效益而把CT作为常规检查, 甚至对普通人群进行大规模体检的现象; 此外, 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 优化扫描条件, 根据不同年龄、体形受检者适当调整扫描参数, 减少扫描范围和层数, 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降低噪声算法等技术, 以降低受检者单次检查受照剂量。而CT厂商应努力发展提高剂量效率的技术, 最新研究表明, 对于ECG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在图像噪声相同的情况下, 64层双源CT系统的剂量与同一厂商的64层CT系统相当, 甚至最多可降低20%的剂量[11]。另外, 辐射防护机构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增强受检者的辐射防护意识。因此, 医疗机构、受检者、CT厂商及辐射防护机构应共同努力, 以减少全人口的CT剂量负担。
[1] |
郑钧正. 放射防护与放射学的发展[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纪念特刊): 100-105. |
[2] |
Flohr TG, McCollough CH, Bruder H, et al. Firs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dual-sourceCT(DSCT)system[J]. Eur Radiol, 2006, 16(2): 256-268. DOI:10.1007/s00330-005-2919-2 |
[3] |
Frush DP, Soden B, Frush KS, et al. Improved pediatric multidetector body CT using asize-based color-coded format[J]. Am J Roentgenol, 2002, 178(3): 721-726. DOI:10.2214/ajr.178.3.1780721 |
[4] |
郑钧正, 贺青华, 李述唐, 等. 我国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基本现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增刊): s7-14. |
[5] |
郑钧正, 岳保荣, 李述唐, 等. 我国"九五"期间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频率水平[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增刊): s14-18. |
[6] |
上海市统计局. 2008年上海市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
[7] |
路鹤晴. 上海市民1996、1998年X射线诊断照射频率调查[J].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 2003, 20(6): 454-456. |
[8] |
高林峰, 姚杰, 郑钧正, 等. 上海市2007年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应用频率及其分布[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9, 26(6): 532-536. |
[9] |
Berrington de Gonzalez A, Mahesh M, Kim KP, et al. Projected cancer risks from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 perfor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7[J]. Arch Intern Med, 2009, 169(22): 2071-2077.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09.440 |
[10] |
Smith-Bindman R, Lipson J, Marcus R, et al. Radiation dose associated with common computed tomography examinations and the associated lifetime attributable risk of cancer[J]. Arch Intern Med, 2009, 169(22): 2078-2086.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09.427 |
[11] |
McCollough CH, Primak AN, Saba O, et al. Dose performance of a 64-channeldual-source CT scanner[J]. Radiology, 2007, 243(3): 775-784. DOI:10.1148/radiol.2433061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