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0, Vol. 19 Issue (1): 72-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0.01.005

引用本文 

孙玉玉, 欧分粮. 江苏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1): 72-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0.01.00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8-24
江苏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孙玉玉 , 欧分粮     
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 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目的 确保辐射安全, 完善辐射事故应急机制。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核应急预案, 总结分析江苏省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 制订具体的核应急措施并提出建立核应急工作体系。结论 完善的应急机制和健全的应急工作体系是防止事故发生、减少辐射损害, 确保辐射安全的根本。
关键词辐射事故    应急    分析    

核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广泛, 按照2010年产值1 000亿元的总体目标, 产业化进程还将不断加快[1]。江苏是核技术应用大省, 又是四大产业化发展区域之一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一部分, 全省现有核技术应用单位4 000余家, 其中放射源单位近千家, 覆盖工业、医疗、科研等众多领域; 在用放射源7 500多枚, 居全国第三, 且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辖市。其中, 南京、无锡、苏州三地涉源单位数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在用放射源占三分之二以上, 存在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从2004年开展“清查放射源”专项行动以来, 全省共发生辐射事故20余起, 目前仍有9起事故中丢失或失控的放射源未找回。严峻的辐射安全现实警示着我们, 必须进一步提升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和应急监测能力, 按照国家核应急预案[2]要求,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工作体系[3]

1 现状调查 1.1 加强应急人员和装备建设

机构人员方面, 已有11个省辖市建立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处和辐射环境监测站, 同时通过近几年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加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以及对外交流, 省辐射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到90%以上, 省、市、县持证上岗的辐射安全监管和监测人员435名, 为从优选拔、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应急队伍奠定了基础。仪器设备方面, “十一五”以来, 争取各类资金近2 000万元, 省站配置了先进的核与辐射应急车、电磁监测车和放射源找寻系统, 以及成套的个人安全防护装备、应急采样设备, 开发了核与辐射办公自动化、辐射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监测能力(见下表)。13个省辖市均具备了基本的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和防护应急能力, 南京、无锡、徐州等地还配备了辐射应急监测车, 使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的开展有了硬件支持。

1.2 建立应急预案体系

近两年来, 省和省辖市政府相继出台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成立了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初步建立起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构成了国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环保部门在检查中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 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全行业的应急预案体系。在此基础上, 抓紧建立配套的应急工作程序, 省辐射站制订了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实施程序, 对应急组织、应急准备、快速响应和现场处置等方面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 并按季度排定应急值班表, 对重大节假日实行单独排班, 切实将应急职责落实到人。

1.3 建立应急工作机制

首先是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工作机制。《江苏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了省、市、县分级响应的原则; 《关于进一步明确市、县(市)环保部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市、县(市)负责辖区内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调查处理等工作。其次是目标分解与考核引导机制。省环保部门连续两年将辐射事故应急纳入省辖市年度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目标体系, 2007年考核应急预案、应急专家库、应急演习、事故报告“四项指标”, 2008年加大考核力度, 增加召开专家联席会议、组织应急培训的要求。最后是信息通报、联合执法、联席会议三大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与公安、卫生等七部门签定《江苏省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协作规定》, 切实加强日常监督、事故调查、污染纠纷等方面的协作, 共同做好辐射污染防治和事故应急工作。

1.4 形成应急响应能力

应急人员、车辆、仪器等资源能否得到优化配置和整合使用, 关系到应急响应行动的成败。对此, 一方面, 层层组织应急培训, 采取省对市、市对县模式, 以专家授课、集中培训为主要方式, 帮助应急人员掌握基本的辐射应急知识和监测技术。另一方面, 省、市多次开展放射源搜寻等专项、综合演习, 检验应急能力, 积累实战经验。同时定期做好应急仪器装备的检查、测试和维护工作。2008年初, 省辐射站针对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车等应急装备制订了专项操作规程, 并纳入辐射环境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日常管理, 每月进行检查, 确保应急装备状态良好, 可随时投入使用。

2 问题分析 2.1 应急预案体系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应急工作程序越全面、越具可操作性, 应急响应和保障工作就越能达到快速、高效的目的。但是, 在我省现有的辐射事故应急体系中, 应急预案出台较早, 而应急响应实施程序刚刚制订, 均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修订完善。

2.2 应急认识和应急能力存在不足

应急人员普遍比较年轻, 且经验不足, 对潜在的事故风险缺乏足够认识, 对事故的处置缺乏过硬的现场调查和应变能力。另外, 大部分省辖市缺乏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车、仪器和装备, 应急处置机制尚待完善。

2.3 应急演练的实战性、真实性不够

无论是省还是省辖市组织的应急演练, 往往局限在环保部门的少部分应急人员, 并且多数事先排好演练脚本, 还未实现制度化, 特别是还没有开展公安、卫生等部门及有关专家参与的综合实战演练。

2.4 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还不完善

不同的辐射事故背景下, 有着不同的应急响应和应急监测要求。现有辐射应急实施程序侧重对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响应级别、后勤保障等作出规定, 而对辐射应急情况下的行动措施、监测原则、方法和结果评价等, 还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定。省辐射站自行研发的国内先进的应急监测技术目前还在测试、消化当中, 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 对策建议

核与辐射安全无小事, 应急工作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未来辐射事故应急工作越来越具有反核恐怖袭击的特点, 应重点落实“五个强化”, 逐步建立“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妥当”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体系。

3.1 强化事故预警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苏州、常州、南通三地开展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在全省范围内选取百枚重点放射源(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 利用GPS定位系统和射线探测设备对其周围环境进行24h连续自动监测。监测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回环保部门自动监控中心, 数据处理系统即时显示出每枚放射源的辐射剂量及放射源在线状况。放射源在使用、转移或维修过程中如发生射线泄露或丢失等异常情况, 系统能即时发出报警, 并将异常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 可由环保部门运用应急监测车进行巡测、复测。

3.2 强化应急演练和培训

先进的应急系统和精良的应急装备, 并不等于良好的综合应急响应能力, 必须常学常练、实战实练。要着眼于常态化, 省级、市级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 并对各省辖市的应急响应情况进行考核; 着眼于实战化, 事前不通知、不排练, 事后要形成总结报告, 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 检验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 并加以完善。同时, 要将应急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训计划, 定期组织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应急培训, 对省、市环保部门应急小组负责人进行综合培训, 对从事具体应急监测、处置工作的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企业的应急管理和操作人员组织集中培训, 使各类应急人员清楚各自的岗位职责, 掌握所需的应急知识与技能。

3.3 强化应急联动

应急联动环节最重要的是, 明确担负不同响应职责的行动小组、作为协作单位的相关部门、作为技术支持的应急专家组等的权限和责任, 建立为调动应急人员和进行应急通知与报告所建立的权责关系与通信渠道。应急期间, “联动”须先“联络”, 确保联络渠道明确、固定, 联络用语规范并严格执行记录制度, 对外渠道和口径统一。在环保系统内, 建立辐射事故应急联络员制度, 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 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组织网络; 应急情况下, 值班人员响应, 其余人员待命, 必要时给予支援, 做好事故应急响应的衔接工作。在对外协调上,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向媒体发布信息, 各有关单位按照全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密切配合。

3.4 强化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是对事故发生地进行污染水平监测和采样, 属于非常规监测, 对仪器选型、方法选择、点位布设、数据分析以及应遵循的监测原则有着特殊的要求。及时、高效的应急监测能够为科学决策、妥善处置事故提供可靠保障。因此, 首先要夯实应急监测基础:一是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 编制配套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推动应急监测标准化、程序化; 二是建立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确保应急监测数据获取及时、结果可靠; 三是开展全省辐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 有针对性地强化各级辐射站和监察队伍的应急能力建设, 包括应急监测车辆、便携仪器和个人防护装备, 并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其次, 由于不同情况下的辐射事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前的调查, 借助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确定污染源特征, 划定监测范围。再根据调查结果制订不同的应急监测方案和防护措施, 明确监测项目、监测点位, 对射线泄露事故应确认泄露物质、污染范围。如果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 还要加密监测, 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3.5 强化分析评价

事故发生后, 一方面, 在做好应急监测工作的同时, 要综合分析应急监测、采样数据, 预测事故形势及发展趋势, 同时研判现有应急行动措施的有效性, 以便随时调整应急行动方案。另一方面, 要建立事故分析评价体系。整理汇编辐射事故典型案例, 运用层次分析法, 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深度分析典型案例发生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深入排查隐患,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改进监管工作, 杜绝事故多发态势。

参考文献
[1]
陈殿华. 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的产业化发展[J]. 发展, 2007(9): 43.
[2]
国务院文件, 国家核应急预案[S].2005.
[3]
潘自强. 核能发展与事故应急[J]. 辐射防护, 2007, 27(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