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4): 488-48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4.020

引用本文 

王忠立, 路建超, 屈蒙, 康志东, 刘红英, 张晓宇. 某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4): 488-48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4.02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7-10
某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王忠立 , 路建超 , 屈蒙 , 康志东 , 刘红英 , 张晓宇     
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陕西 宝鸡 721006
摘要目的 对某烟厂易地技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识别职业病有害因素, 并评估其危害程度, 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和管理措施, 以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检查表分析法、职业卫生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 该项目选址、总平面设计布局、采光、照明、通风、辅助用室等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具备较完善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烟草尘、煤尘、生产性噪声、微波辐射、电离辐射(β、γ射线)及工频电场, 除个别作业点超标外, 绝大多数作业点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易地技术改造项目    职业病危害因素    控制效果    评价    

某卷烟厂由于原有厂区面积不足, 工艺设备陈旧落后等因素, 决定进行易地技术改造, 改造后新厂区占地500余亩, 生产规模为年产各类香烟300亿支(60万箱)。

1 评价依据、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现行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企业的相关基础资料。

1.2 评价对象与内容

主要针对该项目试运行期间各生产车间(联合工房和动力中心)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对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1.3 评价方法

根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检查表分析法、职业卫生检测法、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1.4 质量控制

按照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规范》、《作业指导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监控体系文件》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等的要求, 对本项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2 检测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产车间简易生产工艺过程

整个卷烟生产过程为半封闭式自动化作业方式; 而污水处理采用厌氧生化法。卷烟生产主要工艺流程为:原料开箱后进行微波回软, 然后经加料、加香及切丝等工艺程序, 最后通过风力送丝到卷接包车间制成成品烟, 封箱出库。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本次评价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产生的途径见表 1

表 1 某卷烟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和存在的环节
2.3 检测结果

按照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1, 2], 在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下进行连续3天采样。对CO、CO2、SO2、H2S等毒物进行定点采样。烟草尘、煤尘等粉尘采用工人在工作时间佩戴个体采样器进行采样。生产性噪声每个点在不同时段检测, 1次/d。微波辐射、90Sr放射性同位素及工频电场的检测, 分别重复测量3次, 取最高值。

2.3.1 毒物检测结果与评价

共检测CO、CO2、SO2及H2S四种毒物23个作业点, 经现场及实验室检测, 制丝车间二氧化碳膨胀间二楼浸渍器下盖作业点CO2浓度超标, 主要是由于浸渍器盖封闭不严或通风不良等原因造成; 污泥脱水室压滤作业点H2S浓度超标, 主要是由于压滤机敞开式运转, 室内通风不良等原因造成。其他作业点毒物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结果见表 2

表 2 某卷烟厂毒物检测结果
2.3.2 粉尘检测结果与评价

共对37个作业点进行了粉尘检测, 除制丝车间大线翻梗、大线切片、试验线光电除杂、除尘室4个作业点粉尘浓度超标外; 其他作业点粉尘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结果见表 3

表 3 某卷烟厂粉尘检测结果
2.3.3 噪声检测结果与评价

共对77个作业点的噪声进行了检测, 65个作业点合格。结果见表 4

表 4 某卷烟厂生产性噪声检测结果
2.3.4 微波检测结果与评价

共检测了6台设备、49个检测点的微波漏能, 检测点测量值范围为0.4~74.5μW/cm2, 全部符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中规定的接触限值100μW/cm2

2.3.5 电离辐射检测结果与评价

共对15个90Sr放射性同位素源(标定活度:1.10 ×109Bq)周围75个点的β射线及其子体产生的γ射线水平分别进行了检测, β射线测量值范围为0.07 ~17.33Bq/cm2, γ射线测量值范围为0.07~10.40μGy/h。其周围β射线、γ射线辐射水平均符合国家相关放射卫生标准中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β射线40 Bq/cm2, γ射线25μGy/h。但个别检测点射线辐射水平明显比本底偏高, 需加强防护。

2.3.6 工频电场检测结果与评价

共选择了28个配电装置进行了工频电场检测, 检测点测量值范围为205~780V/m, 远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接触限值(5kV/m), 合格率100%。

2.3.7 照明检测结果与评价

共检测了20个照明检测点进行检测, 卷接包车间2个点全部合格; 制丝车间18个点, 其中3个点不合格。结果见表 5

表 5 某卷烟厂照明检测结果1)
3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评价 3.1 选址与总平面布置

该项目建在某市开发区, 周围基本上均为工业区, 且远离市区, 符合相关规定。

3.2 生产工艺布局

联合工房内卷烟设备从东至西按工艺过程依次设置。整个工艺过程全面实现自动化, 物流组织合理, 工艺布置不交错。基本上采用了密封设备和输送皮带, 有效地防止了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3.3 建筑卫生学要求

采用中央(岗位送风)空调系统, 使车间内温度冬季控制在22度左右, 夏季控制在30度以下。厂房四周设有大面积玻璃窗, 自然光线好, 各生产车间照明灯具根据厂房大小设置选用了各种白炽日光灯具, 各单元设备之间保留有足够的空间利于采光。

3.4 防护设施设备及运行情况

联合工房设置集中除尘系统(带有自动清灰系统), 输送设备均需装设罩壳和托盘, 对物料落差较大、粉尘散逸较多的作业点, 采用封闭式作业。二氧化碳膨胀间设平时机械排风系统及紧急事故排风系统; 污水处理站各个工作间均设有机械通风系统, 各车间尽量选用了噪声小的设备, 设置消声器、密闭窗、隔音门, 房顶和墙面挂复合吸声板作吸声处理, 将一些噪声大的除尘、泵等设备设置在单独的辅助用房内, 墙体采用全封闭式。卷包车间放射源均密封于铅罐内, 微波回软机周围有铜网防护。

3.5 应急救援与个人防护措施

职业病防治应急预案比较齐全, 配备了应急防毒面具、CO2气体在线检测报警设备及紧急事故排风系统等, 设有应急撤离通道。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发放、更换、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该企业《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执行。

3.6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辅助卫生设施及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概算

该项目设有专门的职业卫生管理组织部门(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 并配备1名专职职业卫生主管人员, 各车间配备安全员兼职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厂区设有更衣室、浴室、食堂、医务室、休息室及卫生间等一系列卫生、生活辅助用室。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投入共计5 066.35万元, 其中防尘防毒、防电离辐射和微波辐射共279.03万元, 防噪46万元, 防暑降温4 728.72万元, 其余22.6万元。

3.7 职业健康监护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3], 2008年建设单位共对114名接触粉尘、毒物、噪声、微波等有害工种作业人员进行了职业病健康检查。本次体检异常人数64人, 异常率56.1%;既往疑似职业病例8人, 其中听力异常者6人, 无尘肺0+2人。根据放射工作人员相关管理办法[4], 2006年对119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体检。本次体检染色体畸变异常人数10人, 异常率8.4%, 无疑似放射病患者确诊放射病患者及放射工作职业禁忌证人员。2009年1~2月对97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 收回个人剂量计90个, 监测率92.78%。根据2个月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初步推算表明, 该建设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即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20mSv[5]

4 评价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次评价中共检测了粉尘(烟草尘、煤尘)、毒物(CO、CO2、H2S、SO2)、物理因素(噪声、微波、工频电磁场、电离辐射β、γ射线)等三大类、10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总合格率为95.47%。其中毒物(H2S、CO2)2个作业点浓度超标, 粉尘4个作业点浓度超标, 噪声12个点强度超标。其余作业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国家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该技改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生产生活辅助卫生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措施、建筑卫生学要求、防护设施设备运行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等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家职业卫生申报制度变更后, 未及时向所在地安全监督部门申报;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设置不足:噪声等个人防护用品未列入发放标准。污水处理站气浮池间和污泥脱水间均建在室内, 不利于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扩散, 未设置在线硫化氢检测-报警连锁装置等事故应急设备:无射线防护服、微波防护服等辐射防护应急设备, 应急救援预案一直没有进行过演练。

4.2 建议

每年对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至少演练一次, 重点是二氧化碳膨胀间和污水处理站, 并在污水处理站设置在线硫化氢检测-报警连锁装置。加快建立完善的职业病防治体系, 及时向当地安全监督部门申报。增设警示标识, 为噪声作业人员配发耳塞耳罩, 并定期更换。配备一定数量的射线和微波防护服等应急设备。按新的职业病危害岗位重新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名单(含临时工), 并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规定的体检周期、项目及范围开展的要求进行健康监护。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及法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GBZ159 -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
GBZ/T160 -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规范[S].
[3]
卫生部令第23号,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S].
[4]
卫生部令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
[5]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