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加, 人们外出的机会越来越多, 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而颈部外伤特别是齿状突骨折也呈上升趋势。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 发生率约占颈椎骨折的10% ~ 14%[1]。它严重危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 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手术, 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近5年齿状突骨折32例。男20例, 女12例, 年龄12 ~ 67岁, 平均39岁。损伤原因:车祸22例, 坠落物砸伤4例, 高处跃落伤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 局部压痛, 颈部强直呈强迫体位, 四肢无力、麻木, 严重者呼吸困难及四肢瘫痪。
1.2 扫描方法CT扫描采用美国菲利浦螺旋CT机, 型号TOMOS ANM/EG。受检者仰卧, 务必把头颅及颈部摆正, 否则影响扫描效果。定位线与C2、C3椎体下缘平行, 扫描范围上至鞍底, 下至C3下缘, 层厚、层距均为2mm。将薄层扫描CT原始图像经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处理, 获得满意的冠状面, 矢状面或任意斜面图像, 摄片采取骨窗及软组织窗。2结果本组32例, 尖部骨折5例, 基底部骨折20例, 枢椎体部骨折7例。其中, 齿状突骨折伴颅内血肿或挫伤4例, 伴全身其他复合伤4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椎后弓骨折6例, 寰椎异常旋转伴寰椎或枢椎骨折3例, 齿状突左右或前后移位超过3㎜者20例, 其中齿状突向前移位最多见。通过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述(MPR), 可清晰显示骨折类型, 骨折线, 移位旋转、脱位、脊髓压迫, 脊髓旁软组织影等, 见图 1到图 5。
枢椎上接寰椎, 下连第3颈椎, 无典型椎体只是与第3颈椎体连接部呈椎体形态, 其上部为骨性柱状突起, 形若牙齿状, 故称齿状突, 长约1.5cm[2]。齿状突骨折及其骨折后的病理变化与外力形式, 大小和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 横韧带和翼状韧带分别从齿状突的顶部和尾部的两侧呈扇形分散, 前面与寰枕前膜混合一起, 翼状韧带的后面附着在枕骨大孔的前缘及枕骨髁部; 横韧带的两端附着在寰椎两侧作者单位: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 河北邢台054000作者简介:罗长青, 男, 主管技师, 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块内侧缘并自齿状突后面绕过, 二者被一个小滑液襄分开并形成关节[2]。生物力学实验中的研究表明, 将水平剪切与轴向压缩力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主要原因[3]。Ander- sont和D' Alonzo。将齿状突骨折分3型: Ⅰ型(齿状突尖端骨折), 约占4%, 为稳定性创伤。Ⅱ型(齿状突基底部横行骨折), 约占65%, 为不稳定性骨折。Ⅲ型(通过齿状突基底部并延入枢椎椎体骨折), 约占31%[4]。
3.2 CT多平面重建(MPR)的应用价值X射线平片可根据骨折线、局部成角, 椎前软组织肿胀等X射线征象, 而作出齿状突骨折诊断。但由于寰枢椎解剖关系复杂及X射线影像重叠, 易漏诊从而延误治疗[5]。薄层CT扫描轴面及矢状面, 冠状面、任意斜面的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齿状突的骨折状况, 骨折类型, 骨折程度; 能清晰显示移位状况, 椎体旋转、脱位; 能清晰显示椎管有无狭窄, 脊髓压迫, 脊髓旁软组织影等, 为临床医师手术及选择治疗方法, 提供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3 齿状突骨折的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 证实车祸是目前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最主要原因。当外力突然作用头部屈曲时, 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和横韧带构成的牢固解剖结构向前冲击, 齿状突即可与椎体分离造成骨折。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项疼痛, 活动受限, 四肢无力, 枕部感觉减退, 严重者呼吸困难, 四肢瘫痪。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首先要弄清外伤史, 其次要认真仔细地为病人做好体格检查。当初次X射线检查没有显示清晰的解剖关系或明确的骨折征象, 而临床仍有怀疑时, 应果断进行CT检查,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齿状突骨折有其特异性, 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最得力手段。
总之, 及时准确地发现齿状突骨折, 及时治疗, 及时手术有利于患者康复。否则, 误诊, 漏诊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
[1] |
于四堂, 吴广良. CT多层面重建对齿状突骨折的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19(8): 766-767. DOI:10.3969/j.issn.1002-1671.2003.08.033 |
[2] |
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558-560.
|
[3] |
袁文. 齿状突骨折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8, 8(1): 47-49. |
[4] |
Anderson L D, D' Alonzo R T. F 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processof theaxis[J]. J Bone Joint Snrg Am, 1974, 56: 1663-1674. DOI:10.2106/00004623-197456080-00017 |
[5] |
曹登攀, 徐洪恩. 薄层C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价值[J]. 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5): 709. DOI:10.3969/j.issn.1008-7664.2007.05.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