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3): 336-33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25

引用本文 

吴自香, 刘彦兵, 杨宇华, 黄伟旭, 吴劲松. 应急响应人员在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的辐射防护[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3): 336-33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3.02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10-03
应急响应人员在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的辐射防护
吴自香 , 刘彦兵 , 杨宇华 , 黄伟旭 , 吴劲松     
广东省放射卫生防护所, 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目的 有效保护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的身体安全, 实施对应的应急救治措施。方法 介绍了核辐射突发事件相关的放射防护知识。结果 从辐射效应、应急工作类型、剂量控制和防护要点指导应急救援人员, 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结论 应急救援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放射防护知识, 有效防护可降低辐射伤害。
关键词元素转移    土壤    膳食摄入量    全身负荷量    

核辐射突发事件时, 各应急组织针对发生事件的情况, 按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实施应对措施。应急响应人员将迅速到达事故现场, 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拯救生命, 使核辐射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等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核辐射突发事件有多种类型与内涵, 大如核电厂严重事故, 小如单个小型放射源意外事件。不同核辐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影响范围及导致的后果差别很大。所涉及的放射性核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液体、固体、粉末或气溶胶状态, 其毒性及对健康影响也有很大区别。因此, 应急响应人员受到单辐射可能是纯外照射作用, 也可能同时受到外照射、内照射及体表放射性污染等多种辐射作用。

赶赴现场的救援人员都属于应急响应人员, 他们来自不同部门及专业。对核电厂而言, 应急响应人员大多数在厂内原本属于职业性放射工作人员, 但在参加应急响应的人员中, 可能有相当数量属于非放射工作人员, 如消防员、公安、武警、医疗、卫生、交通及物质供应、生活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 大多数可能未受过放射防护知识培训。笔者概述了应急响应人员在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基本放射防护知识。

1 辐射照射引起的健康效应

放射防护的目的就是保护我们免受或减少辐射作用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因此, 了解有关辐射健康效应知识是建立与掌握防护措施的重要基础。由辐射照射引起的健康效应有两大类, 称作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1]。

1.1 确定性效应

包含有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及放射性皮肤损伤等。其特点是在受照后较短时期内出现, 损伤严重性随受照剂量增加而增加, 而且存在一个有效的剂量阈值, 低于该阈值, 确定性效应不会发生。

1.2 随机性效应

一般包括有范围宽广的癌症和遗传效应, 这些效应要在初次受照之后许多年才可能发生。与确定性效应形成对照, 随机性效应假定不存在凡是低于它时就不会引起效应的剂量阈值, 随机性效应不会发生于每一个受照者; 但在受照者本人或其顺序几代子孙中发生这些效应中的一种的概率将随所受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从理论上来讲, 即使剂量非常小, 人们仍然会有一定机会(尽管机会非常小)遭受这样的效应。对于一个在其中的所有人都受到小辐射剂量的大群体, 就能够统计地估计出可能发生附加的随机性效应的期望数。然而, 由于与辐射无关的其他原因也能引起类似的效应, 因此不可能截然区分开蒙受该类效应者中间哪一个来自辐射照射的直接结果。

2 应急工作人员分类

在核事故或辐射应急的发生过程中及发生后, 应急人员由于承担应急任务的不同, 可能会出现所受辐射剂量与防护对策方面彼此相差很大的情况。对应急人员进行分类, 视为不同情况下实施不同的控制与防护措施的又一项重要基础。以承救生命与(或)防止严重后果, 短期恢复行动与(或)执行紧急对策以及较长期的恢复活度等工作目的将应急响应人员划分三种类型[2, 3]。

2.1 第一类工作人员

在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必须是从事救生行动的, 以防止严重的损伤或防止公众成员的潜在剂量显著的增加。采取相应行动很可能是与发生事故的工厂或设施密切相关的, 并且需要迅速执行。所以执行这些行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就是工厂的职工。按我国有关放射卫生防护法规的规定, 他们应当接受过辐射防护的培训, 并熟悉并掌握各种防护措施。在这一类应急人员中, 也可能有应召到达事故现场的应急人员。这些应急服务人员的组成主要包括消防员、医务人员、警察和其他行业的人员。从防护效能考虑, 应对这些预定应急服务人员预先进行防护培训, 准备必要的防护用具。

2.2 第二类工作人员

第二类工作人员是由那些实施早期防护行动和采取保护公众而受到额外照射的应急工作人员组成, 例如疏导群众、控制路障、指挥交通的警察或其他人员, 救护人员和其他处理伤亡的医疗人员, 驾驶撤离车辆的司机和乘务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对这些工作人员也应对他们进行如何处理紧急事件的培训, 使他们了解必要的防护知识以及个人剂量计等的使用。

2.3 第三类工作人员

由承担事故后较长期恢复活动的工作人员组成。按照下达恢复工作情况, 所需要的工作人员可能来自专业人员, 也可专门聘请或雇用。较长时间恢复活动, 可能包括工厂和建筑物的修复、废物处置、场址及周围地区的去污等。这些活动虽起因于事故, 但从所需要的放射控制制度来看, 他们与正常运行无根本性差别。对需要执行的行动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 辐射照射可以依据正常职业照射防护体系加以控制。同样, 对此类工作人员事先进行培训, 并向他们提供医学监护和剂量测量服务。

3 剂量控制原则与水平 3.1 剂量控制原则

(1) 首先应做出各种可能的努力来防止严重的确定性健康效应, 而且由于剂量预测或预估存在某种不确定度, 因而应使应急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控制在低于阈值的水平。

(2) 针对不同类别的应急工作人员以及不同的照射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辐射剂量控制水平。

(3) 坚持遵守职业性照射的剂量限值, 在一定意义上说应急人员所受照射是一种预先有准备的受控的照射。按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4]规定, 应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使进行应急干预活动的工作人员的剂量保持低于职业照射的最大单一年份剂量(50mSv)。对于抢救生命等任务的第一类工作人员, 可接受更高剂量。但应使全身吸收剂量低于0.5 Gy。

3.2 剂量控制水平 3.2.1 剂量率控制水平

我国现行有关标准尚无应急照射条件下, 有关应急响应人员辐射剂量率控制值。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CNCRP)第138号报告建议[5], 对初始应急响应人员进行剂量防护, 以约0.1mSv/h的环境剂量率作为合适的初始警报水平。当环境剂量率和环境剂量分别超过0.1 mSv/h和0.1Sv时, 允许初始应急响应小组, 在不会造成严重放射损伤的场所, 执行应急救援任务。

3.2.2 剂量控制水平

为便于应急响应人员返回行动, 有必要提供剂量参考依据。根据文献[3], 提出应急响应人员返回剂量导则预置值(详见表 1)。此导则假定吸入放射性碘致甲状腺剂量已被有效阻断。执行时, 该导则中的剂量根据响应人员个人剂量计的累积读数。应注意, 没有适当的防护服时, 高剂量地区的皮肤剂量也可以成为主要照射途径, 而引起确定性效应。返回导则不是限值, 应用时应进行判断。应急人员遵守可利用的辐射防护规程, 做一切合理的努力, 争取不超过返回剂量导则。

表 1 应急响应人员返回剂量导则预置值(根据累积外照射剂量数据)
4 内照射防护 4.1 与辐射相关的内照射途径

① 吸入烟羽中的放射性核素。②吸入再悬浮的放射性核素。③食入污染的食物和水。④食入来自被污染物中的放射性核素。⑤通过皮肤及伤口的吸收。

4.2 防止吸入放射性核素

① 通常应佩戴口罩、面具等。亦可根据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情况, 佩带适用滤膜的呼吸器。②对于空气中同时存在有毒气体或放射性核素浓度较高的现场, 可采用呼吸面罩和压缩空气罐(6个大气压)的呼吸器, 一瓶压缩空气可使用1~2h, 压缩空气罐使用后通过空气泵充气, 可重复使用。空气泵可以采用电源供电或采用燃油作为动力, 便于野外操作。

4.3 防止食入放射性核素

① 事故现场严禁进食。②事故现场限制饮水, 必要时应饮来自应急响应组织自备清洁水。③不宜吸烟。

4.4 防止皮肤、伤口污染吸收放射性核素 4.4.1 防护装备

防护服、防护靴、棉手套或塑料手套及橡胶手套等。

防护服、防护靴和手套等, 可用于防止救援人员的放射性污染, 一般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 帽子、上衣和裤子成联体结构。根据核辐射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 可选择不同类型的防护服(重型防护服、轻型防护服和一次性防护服等)和手套等。

4.4.2 防护服穿、脱顺序 4.2.2.1 穿衣顺序

鞋套裤子防护服用带子绑住防护服开口在防护服外加标签手术帽和口罩内层手套密闭的手套和有带子的防护服袖剂量计外层手套。

4.2.2.2 脱衣顺序

从防护服去除带子外手套解除内层手套的带子剂量计防护服脱裤至膝盖下坐在放在边界线清洁侧处的椅子上脱下裤子 防溅物口罩鞋的遮盖物内层手套。

4.4.3 及时消除体表或伤口放射性污染

从污染区出来的人员, 首先要进行个人暴露体表及穿着的衣物表面是否存在放射性污染的检查测量, 对手、脸、头发、鞋要给以特别注意, 其次是臀部、膝、袖口等处。若存在污染, ,去污方法与程序是:脱去受污染外衣; 优先处理伤口污染, 可用蒸溜水或无菌清水冲洗伤口; 用湿毛巾, 肥皂水擦洗无伤口的污染局部; 然后进行淋浴。若污染较严重, 特别是存在伤口严重污染时, 在现场进行上述简易去污后, 即后送到专门的救治机构。

5 外照射防护 5.1 与辐射相关的外照射来源与途径[6]

① 来自核设施或辐射源的外照射。②来自烟羽中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外照射。③沉积于地面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外照射。④沉积于衣服和体表上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外照射。

5.2 通用防护方法

① 时间防护:减少在放射性环境中消耗的时间, 必要时可采取多人轮换作业方式。②距离防护:保持与放射源最大距离。③屏蔽防护:只要存在可能, 就要充分利用防护装置或器具进行屏蔽防护。④消除体表污染:尽快消除或减少沉积于体表放射性物质。

5.3 佩戴个人剂量计

应急响应人员在事故现场进行救护工作时, 不可能为了减少外照射剂量穿着厚重的、高原子系数材料的防护服, 而现实可行的外照射防护藉助一些剂量仪表对事故现场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 了解外照射辐射水平,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避开高辐射区或尽量缩短停留的时间, 从而保证救援人员的受照剂量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个人防护装备包括自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累积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等。

5.3.1 常规个人剂量计

一般都可用于事件个人剂量测量。为尽快估算出事件受照剂量, 要求个人剂量计量程范围应尽可能的宽; 剂量值不确定度 < 25%;剂量率依赖性和组织等效性好; 使用方便, 操作简易。直读式剂量计(如个人剂量笔)适用于γ射线外照射剂量的测量。

5.3.2 专用剂量计

需佩戴在可能受到高剂量照射的人员身上, 如工作在可能接受大剂量照射或发生突发事件区域内的人员。这种剂量计应至少能测10Gy的γ照射剂量, 最好能提供辐射源方位资料; 还应依据实际可能受照情况配发由活化箔、裂变箔等组成的专用中子剂量计, 由此可推导出入射人体的中子注量和能谱, 进而估计事件时人员受照的中子剂量。

5.3.3 报警剂量计必须佩戴在应急救援人员身上

这种剂量计的可靠性要比其准确性更重要。这有助于对应急人员实施剂量监督, 避免或减少超过应急照射控制水平的剂量照射, 防止出现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6 医学防护 6.1 药物防护 6.1.1 甲状腺防护药物

稳定性碘片。服用稳定性碘是减少甲状腺对吸入或食入的放射性碘吸收而致损伤的一种有效防护措施, 当事故现场存在放射性碘污染可能被摄入时, 每个应急响应人员按照上级指示服用稳定性碘片, 剂量l00mg/片的稳定性碘的风险很小, 能保护甲状腺几天, 如果放射性碘污染将持续几天, 应服第二片。持续照射情况下, 可每日一片, 连续服用不应超过10次。服用稳定性碘不能替代其他呼吸器官防护措施。

注意:可防止的剂量大于100mGy情况下服稳定性碘是正当的。应在预计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开始前4h服用, 或在放射性碘进人体内时立即服用, 最迟应在放射性碘进人体内6h之内服用稳定性碘。但在放射性碘持续或多次进人体内的情况下, 服用稳定性碘的时间可不受上述限制。

6.1.2 急性放射损伤早期防治药物

尼尔雌醇片和茜草双酯片。对于从事抢救生命与(或)防止严重后果而接受较大剂量的第一类应急响应人员, 为减轻可能发生的急性放射损伤, 有效而适宜的方法是尽早服用抗放药物。

6.1.2.1 尼尔雌醇片

每片5mg, 照前2天内用于预防或照后1天内用于治疗, 一次口服30mg; 亦可在照前2天至照后即刻服用20mg, 照后1天内再服10mg。

6.1.2.2 茜草双酯片

每片100mg照后早期使用, 每次服用300mg, 每隔2~3天一次, 3~5次为宜。

6.2 心理防护

通常, 伴随着任何一次事故, 不管是否已经或并没有受到实际辐射作用, 都会有精神上的疲损和焦虑。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在核辐射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应急救援工作是带有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项挑战工作, 要求参与救援的人员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和承受能力, 在面对较强放射性污染时, 应急响应人员也会有被污染的可能。因此, 在封闭隔离的工作环境下, 应急响应人员虽易产生不安、多疑、无奈和无助的不良情绪反应。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长期处于一种应急状态时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导致内分泌紊乱, 机体免疫力下降, 从而增加感染疾病的危险。而以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面对工作, 机体就可充分调动免疫系统活性, 增强抗病能力[2, 7]。

要提高心理应急适应能力, 减少应急损伤, 保持身心健康, 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应急准备阶段学习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 调整好心态, 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二是在工作中建立合作型工作团队, 加强沟通, 互相帮助。三是应将自己的认知调整到非常时期、突发事件、特殊环境的前提下, 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在个人不能有效调整自己情绪时, 寻求他人帮助, 有效沟通, 可缓解不良情绪, 是获得心理支持, 提高心理防护能力的重要途径。

7 应急响应人员基本防护要点

总结上述各种防护内容, 将应急响应人员基本防护要点归纳如表 2

表 2 应急响应人员基本防护要点[3]

虽然核辐射突发事件的概率很小; 但是, 由于该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其对应急响应人员及公众的影响等自身的特点, 使得我们必须对该类事件的应急救援中应急响应人员的辐射防护加以重视。因此, 要建立必要的培训机制, 为可能参与应急救援的应急响应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同时配备必要的辐射检测仪表并进行相应的医学应急处置培训, 使得在事件发生时尽可能使应急响应人员可能遭受的辐射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李德平译.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60号出版物,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1990年建议书[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3.
[2]
国防科工委, 国家环保局, 卫生部文件.核或核辐射应急的干预原则与干预水平[S].2002.
[3]
刘长安、刘英、苏旭.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小分队行动导则[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 108-116.
[4]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5]
苏旭, 刘英. 核辐射恐怖事件医学应对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6-60.
[6]
郭力生, 葛忠良. 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2: 40-64.
[7]
尹忠伟, 谢怀江, 杨成君, 等. 核与放射事件救援人员的心理效应与干预[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2): 196-19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