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为常见的严重创伤,随着髙速、高能量致伤因素的增多,其发生率日渐增高。对有移位的髋臼骨折采用积极的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目前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但其解剖部位深在而特殊,骨折类型复杂,手术复位及内固定难度大,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多,在髋臼骨折中,由于解剖结构复杂,相互重叠, X射线平片与常规CT检査很难全面、客观地显示骨折的严重程度及移位情况,影响了临床对骨折的分型及手术方案的确定。笔者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28例髋白骨折的螺旋CT三维重建及常规X射线平片的资料,旨在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0-65岁,平均37.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12例,高处坠落伤10例,摔伤5例,重物砸伤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所有病人均行X射线片检査和薄层螺旋CT扫描。
1.2 检查方法28例均使用GE公司Prospeed Ⅱ型螺旋CT扫描,采用1 ~2 mm层厚, 1.5 ~2的螺距,电压140 kV, 电流94 mA, 1 mm的重建间距可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选择能最佳显示病变的图像进行存储并摄片; 所有病例均去除影响骨折观察的邻近骨结构和石音。
2 结果28例中, X射线平片确诊22例,可疑诊断5例,漏诊1例,CT三维重建对28例髋臼骨折的患者均明确诊断,且均能正确分型。能精确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碎片的移位方向和程度、关节面的塌陷范围及程度,且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
3 讨论髋臼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 不仅伤情严重,而且类型复杂,移位形式多样,为严重而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其中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适当的手术径路、精确的复位、熟练的手术技巧及妥善的术后处理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而恰当的手术人路对于术中满意的显露、复位、固定尤为重要[1]。传统的X射线平片在骨折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各关节部位的结构重叠, X射线平片在骨折的分型、确定手术方案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螺旋CT三维重建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螺旋CT扫描速度快,是无间断的容积扫描,患者无须变换体位,就能获得理想的图像,容易为患者所接受。同时SSD、MPR重建图像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任意旋转,对骨折的观察更为细致和准确。而且SSD还可以应用模拟手术刀技术, 除去不需要观察的其他部分,对关节面的观察更为实用和确切。重建的髋臼三维图像,可显示骨折线的走向,主要骨折块的体积、形状及相对位移[2]。Letournel-Judet分型是目前较权威也是临床采用较多的一种, 其依据是影像学资料。依此,便可对骨折进行正确分型,进而指导手术路径,正确的骨折分型可以反映骨骼损伤的严重程度,能够作为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及预后评价的基础, 所以骨折分型的正确判断对骨科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3]。
三维重建的立体图像易于显示隐匿骨折及骨折的特征。SSD具有图像清晰、逼真、直观、立体感强的特点,深受临床医师的欢迎。它除了能从外部立体显示骨折情况外,还能通过解体关节,俯视观察关节面塌陷的准确位置和塌陷的面积,了解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而MPR可以从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斜面观察,并可随意逐层观察, 以了解骨折的每一处细节; 充分展示骨折线的走向和骨片移位的方向。MPR通过这种旋转观察可以清楚地显示骨折线的存在与否、骨折线的走行方向、碎骨片的形态、大小、移动方向和程度以及关节面的塌陷方向和程度等。从而制定相应的合适的手术方案,为精确地实施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提供良好的保障,特别是对移位不明显的裂缝骨折和局限于股骨头的塌陷骨折,能更好地显示骨折的来源和旋转情况,从而弥补X射线平片在此方面的不足[4, 5]。
髋臼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能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骨折分型,从而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决定手术路径,固定方式和预后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及高智能影像工作站的建立,螺旋CT三维重建的速度和技术将得到显著的提高,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的复杂骨折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
宋磊, 刘建, 孟国林, 等. 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骨盆及髋臼骨折中的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5: 348-350. DOI:10.3969/j.issn.1005-8478.2004.05.008 |
[2] |
何群慧, 林秉奖. 螺旋CT三维及四维重建在复杂性髋臼骨折的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9: 902. DOI:10.3969/j.issn.1005-8478.2001.09.038 |
[3] |
周康荣, 严福华, 张志勇, 等. 螺旋CT[M].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 238.
|
[4] |
吴新宝, 王满宜, 朱仕文, 等. 112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结果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02, 18: 80-84. DOI:10.3760/j:issn:1001-8050.2002.02.005 |
[5] |
Walton NP, Harish S, Roberts C, et al. AO or Schatzker?How reliable is 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3, 8: 396-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