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09, Vol. 18 Issue (2): 211-21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2.037

引用本文 

梁绵英, 谭光享, 杨浩贤, 杨宇华, 邹剑明, 胡世杰.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居民死因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2): 211-213.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9.02.03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9-04-14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居民死因分析
梁绵英 , 谭光享 , 杨浩贤 , 杨宇华 , 邹剑明 , 胡世杰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广东 广州 510310
摘要目的 获取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运行阶段周围人群的健康状况资料, 为核事故医学影响评价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将核电站周围20km半径范围内至少居住3a以上(含3a)并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列为调查对象。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全死因、期望寿命、恶性肿瘤、白血病等。结果 按ICD-9分类来分析前十位死因, 按顺位排列, 本调查合计死因顺位前十位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损伤与中毒、心脏病、精神病、消化系病、肺结核、新生儿病和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 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相仿。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与1991年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前结果比较表明, 20km范围内居民健康水平基本上是稳定的, 具有较良好健康水平, 未发现异常的疾病流行及变动。
关键词核电站    周围居民    死因    顺位排列    

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 但核事故的发生仍不能完全避免。国外几次重大核电站事故, 尤其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4.26.)的经验表明, 核事故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后果非常明显。为此, 核电站仍存在潜在性重大事故的可能性[1]。切尔诺贝利事故后, 核电安全和核事故应急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986年IAEA通过《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两个公约。各国纷纷立法, 建立核应急管理体系, 把核事故应急作为各国政府管理社会公众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核能事业仍处于起始阶段, 日后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获得核电站从选址至退役不同阶段, 其周围人群健康水平属基础性国情资料, 是做好核事故医学应急和取得公众认可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外多起核事故的后果, 对准确评价核事故所致健康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故此, 核事故前核电站周围人群健康调査资料显然是不可缺少的。

本调査对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运行期周围食入计划区开展了人口卫生学的调査研究, 获取了核电站运行期阶段周围公众的健康相关资料, 这对日后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可具参考作用。笔者着重就死因作初步分析, 并按ICD-9分类[3]来分析前十位死因及按顺位排列。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依据与范围

以核电厂址为中心的20km半径范围内的区域为调査区, 其中包括深圳、惠州两市所辖的7个镇。

1.2 调查对象

调査对象为在调査区域内至少居住3a以上(含3a)并有常住户口的所有居民。

1.3 调査内容

调査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资料、全死因等项目, 包括性别与年龄结构、疾病死亡率及死因分类与排序等多项内容。

1.4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采用辐射流行病学调査方法, 分阶段进行。①首先了解调査地区人口及疾病登记、统计资料。②专业人员经培训后进行预调査及现场调査。③调査数据的复核及统计分析。④人口学资料以村(居)委会为单位, 按户口本及死亡登记本进行划记统计。⑤死亡者均填写死亡登记卡, 初步死因由死者家属或知情者提供, 然后到相应的医疗机构査实。

1.5 质量保证

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可靠性, 调査工作采取统一组织与计划, 使用统一的方法或法定的调査表格及记录方式; 人口学资料复核10个村(居)委会, 重点为低年龄组人口的复査, 结果符合率为99.30%;对全死因复査了全部死亡案例, 补充遗漏死亡案例12例, 漏报率为2.68%。

2 调査结果

1997年底半径范围内人口总数为266 215人, 其中常住人口为116 328人(男55 473人, 女60 855人), 余为流动人口, 常住人口数与流动人口数之比约为1:1.29。人口统计结果显示, 调査地区1997年的人口构成与全国资料比较[2], 0~5km和5~l0km调査区内0~4岁年龄组人口略低于1994年全国抽样调査值, 而7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则高于全国水平; 0~5km、5~10km、10~15km和15~20km性别构成男性分别为43.38%、47.30%、48.02%和47.79%, 女性对应为56.62%、52.70%、51.98%和52.21%。从全人口来看, 本调査性比例为89.73(女性为100.00), 以女性居多, 而全国抽样调査值为104.96(表 1), 这可能与毗邻港澳而致男性人口移居较多有关。

表 1 1997年调查区域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3 全死因分析 3.1 死亡率

1993~1997年0~10km调査区居民死亡总数为460例, 其中男性182例, 女性278例, 合计死亡专率6.52‰, 男性和女性死亡专率分别为5.58‰和7.32‰。

其恶性肿瘤和白血病死亡率, 不同调查区域内居民恶性肿瘤年平均死亡率有所差别, 最高为0-5km范围(145.31×10-5), 最低为10~15km范围(83.50×10-5), 20km范围内总平均为88.57×10-5, 从结果来看, 随着离核电站距离的接近, 癌症的危险有增加的趋势, 但经一致性检验, 各调査区域癌症危险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与1991年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前同一地区调查结果(80.57×10-5)相比, 稍有增加, 但均低于广东省恶性肿瘤死亡率和全国县级单位相应水平(另文分析)[6]

3.2 死因顺位(表 2~表 4)

按ICD-9分类来分析本调査0~10 km范围前十位死因, 结果前十位死因占死亡总数的比例稍大于全国1997年部分县的统计结果[2]。不论是男女合计或男性、女性, 前十位死因占死亡总数均在95.66%以上, 而全国调査则在92.17%以下。按顺位排列, 本调査合计死因顺位前十位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损伤与中毒、心脏病、精神病、消化系病、肺结核、新生儿病和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 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相仿, 前三位占总死亡率的52.83%, 其中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由全国同期顺位第2位和第3位分别上升为第1位和第2位。在恶性肿瘤死亡案例中, 本调査与1991年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前同一地区调査结果[4]相比, 稍有增加, 但均低于同期广东省恶性肿瘤死亡率和全国县级单位相应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病死亡的死因排位有所上升, 无论是合计死亡还是男性、女性, 本调査的顺位均在6~8位, 而全国调查却在前十位死因之外。

表 2 大鹏、南澳镇主要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构成(男女合计)

表 3 大鹏、南澳镇男性主要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构成

表 4 大鹏、南澳镇女性主要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构成
3.3 期望寿命

1993~1997年0~10km和10~20 km范围全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分别为75.69岁(男性72.46岁, 女性76.92岁)和73.02岁(男性70.56岁, 女性73.74岁), 但髙于或相当于全国[2]73.82岁(男性72.07岁, 女性75.66岁)平均水平[7]

4 结论

(1) 大亚湾核电站0~10km和10~20km范围全人口期望寿命分别为75.69岁和73.02岁, 略低于或相当于同期深圳市居民75.17岁水平, 但高于或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73.82岁), 与当地较髙经济及医疗卫生水平相一致。此外, 在年龄构成中, 大于或等于75岁的老年居民占10.15%(表 1), 而全国仅为6.36%。期望寿命是综合指标, 显示受调查群体具有较良好健康水平。

(2) 前十位死因占死亡总数均在95.66%以上, 而全国调査则在92.17%以下。死因顺位前十位, 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相仿。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病死亡的死因排位, 无论是合计死亡还是男性、女性, 本调查的顺位均在6~8位, 而全国调查却在前十位死因之外。

(3) 综观调査结果比较表明, 20km范围内居民具有较良好, 稳定的健康水平。

本次调查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 人口学资料符合率达99.3%, 结果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出调查地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是可信的。调査所得资料可归属于我国核能事业发展中有关公众健康方面的一项国情资料, 利于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

参考文献
[1]
郭力生. 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处理[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2: 1-32.
[2]
中国卫生年鉴编委会. 中国卫生年鉴[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61-426.
[3]
GB/T14396-1993, 疾病分类与代码.
[4]
广东核电站周围居民健康调查组.广东核电站反应堆首次装料阶段环境影响专题报告[Z].公众健康状况调查, 1991: 6.
[5]
深圳市卫生局.1997年深圳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Z].内部资料, 1998.
[6]
邹剑明, 杨浩贤, 梁绵英. 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1993-1997年)[J]. 中国职业医学, 2004, 31(2).
[7]
梁绵英, 谭光享, 杨浩贤, 等.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居民期望寿命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3): 303-30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