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京军区第85医院, 上海 200052
核与放射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作用方式的多样性、救援处置的复杂性等特点, 一旦发生, 除了造成人员直接伤亡外, 还会引起严重的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核与放射事件以及核恐怖受到了高度重视。为了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上海赛区的安全稳定, 我中心奉命组建“三防”医学支援队, 承担核医学应急救援保障工作。通过前后两年多时间的充分准备, 2008年6月, “三防”医学支援队赴上海现场备勤, 圆满完成了所担负的安全保卫任务。现将组织实施过程及其体会报告如下。
1 充分调研, 制定切实可行的核应急预案南京战区地处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较为快速的东南沿海, 原子能被广泛应用到了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实践。我中心下属的军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监测中心结合常年开展的放射防护监督工作, 多方协调, 军地联动, 摸清了战区内放射源、放射设备、涉源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等基本底数。目前东南沿海的放射工作场所上千个, 包括开放性场所、工业探伤、辐照加工、放射诊疗、核电站等, 约有20%为高危的放射装置, 其余80%为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制造“脏弹”、破坏核装置、袭击核电站等核设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恐怖组织可能实施核袭击的三大领域。根据目前我们对战区内投入营运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性物质、放射源的调查和风险分析, 结合军队奥运会安保职能任务, 分析现阶段最大的放射风险源主要来自131I、125I、18F等流通或运输情况下液态放射性物质以及60Co、90Sr、192Ir、137Cs等闲置或使用过程中的固态放射源, 尤其是闲置放射源和液态的放射性物质, 可能被恐怖分子或极端分子用于制造“脏弹”, 通过常规炸药爆炸或特殊装置将放射性物质以液态或固态微粒形式散布在空气中, 其致伤作用与核武器杀伤作用的放射性沾染相类似。在充分调研基础上, 我们把放射源被盗后用于核恐怖、核讹诈确定为奥运安保防范的工作重点, 同时把γ射线和β射线两类射线的侦检能力建设作为比赛现场巡查的突破口。为防范核恐怖事件的发生, 确保奥运会场馆安全, 控制或减缓核恐怖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 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以及上级赋予我部参加奥运会安全保障的职能任务, 制定了《北京奥运会上海赛区核恐怖事件医学应急救援预案》、《现场应急人员个人防护方案》、《外照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内照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在军区奥运安保指挥小组和军区前进指挥所的统一指挥下, 主要承担上海赛区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核与放射性物质恐怖袭击的人员防护、伤员洗消、救治指导等任务。
2 充分准备, 积极筹措物资器材按照拟制的核应急预案以及通信保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等配套预案, 参加救援人员由指挥、侦检、医疗、洗消、通讯保障等部分组成。所需的物资、装备, 部分来源于国家奥组委专项, 通用保障物资器材除全军、军区部分下拨外, 大部分由疾控中心自行筹措。中心组成了物资保障组, 专门负责物资器材的筹备工作, 防原医学分队配合提出专业需求。除了通讯工具、个人装具、急救车辆外, 主要围绕防护、侦检、分类、洗消、救护、后送等物资器材进行细致的准备, 鉴于上海体育场等比赛场馆保障任务的需求, 积极协调上海地区驻军的医疗卫生资源, 与防化部队资源整合, 共享核侦察、洗消、后送等装备。尽可能地调动辖区内战勤储备, 确保口服碘片等特需药材的有效储备和及时调用。
3 加强综合演练, 努力提高现场处置能力 3.1 针对预案, 模块训练与综合演练相结合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是及时控制危险源; 抢救受害人员; 指导人员防护, 组织群众疏散撤离; 排除现场灾害, 消除危害后果。辐射事故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其中人员伤亡数量是事故等级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 实施应急救援任务必须以人为本, 把抢救伤员的生命放在首位。
为了确保核事故应急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我们严格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奥运安保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纲目》组训, 一方面对应急预案的系统性与实用性、应急组织的统一性与协同性、应急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等问题进行反复研究、探讨, 同时重点对专业技能、现场指挥、紧急出动、情况处置等进行了针对性训练, 做到分工明确, 职责落实。通过反复训练, 使队员了解、掌握了核应急预案, 还检验了预案的科学性、完整性, 对不足部分及时进行了修改、完善。针对核事故应急救援特点, 强化个人防护技能培训, 结合平时卫勤演练, 加入应急能力演习内容, 增加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战救五项技术训练、考核, 提高了救援人员综合应急处置能力[1]。
平常的准备多注重各任务单元模块化功能训练, 缺乏合编合练; 军区组织的“南奥安一号”演习, 充分暴露了参演部队指挥关系不明、联络通讯不畅、处置程序不清、应急救援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军政领导充分发扬军事民主, 逐级组织演习复盘检讨, 参演官兵认真反思, 献计献策, 针对自身防护条件下夜间综合训练的新课题, 军区前指提出了“六个改进”:情况任务要熟悉、明确; 进点展开要快速有序; 组织指挥要向下靠前; 处置动作要科学、妥当; 协调配合要积极主动; 通讯手段要运用得当。为提高安保部队的联合协作能力, 进一步实时情报信息互通机制, 在以后的日常训练和“南奥安二、三、四号”等演习中, 各部队思想上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到处置恐怖事件的复杂性、特殊性、艰巨性, 认真落领会指挥组意图, 边训、边改、边练, 各任务部队在不同类型场馆组织了多次实兵实装现地综合演练, 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及联合行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突出现场救援的“以人为本、以控为先、以检为要、简化指挥”, 实现了应急处置“快”、“准”、“稳”的基本要求。
3.2 相互协同, 不断提高综合应急处理能力北京奥运会上海赛区安保期间, 南京军区在全军奥运安保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协调和部署下, 按照“就近用兵”的原则, 动用陆军、海军和空军的部分兵力参加奥运安保工作, 包括陆军航空兵、工兵、防化、卫勤等专业部(分)队, 动用直升机、防化、工程、通讯保障等武器装备, 确保奥运会安全。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专业背景不同、执行的任务不同、隶属关系不同, 如何在短期内实现合编合力?核应急分队广泛开展军事民主, 刻苦训练, 通过组内协同、组间协同、分队间协同、军警协同、军地协同的“五协同”, 解决了人员的分工与合作、特需应急物资的储备与供应等重难点问题, 使得侦、检、消、防、治、送的能力融为一体, 部队遂行核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2]。
3.3 多层巡检, 确保比赛现场万无一失根据风险分析和危害评价, 鉴于核损伤疾病病情发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性, 按照国家环保部的统一部署, 军地协同, 狠抓落实, 进一步规范了放射源的购买、转让、运输等许可程序, 加强核电站内部的安全管理, 从源头上控制放射源流动, 杜绝核材料的非法转移, 严防核材料丢失。同时重点把握放射性物理计量侦察能力, 排除核讹诈可能, 缩小影响范围, 尽量不要采取人员撤离等极端措施, 避免导致不必要的社会心理恐慌。所有比赛项目场地在使用之前, 安保部队都携带侦检装备对场所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安全检查和排查, 在排除可疑物体和各种安全隐患, 确保万无一失之后, 交付地方警力控制。奥运会期间, 按照军区统一部署, 在上海体育馆等重要目标周边, 部署了先进的核生化安全检查、监测设备和专业人员, 设置了“排查封馆、入场安检、馆内巡测、定点监测”四道防线, 具备了及时发现核生化物质、实施先期处置的能力。同时防化、工程、医疗卫生和陆军航空兵部队还在场馆周边进行24h待命, 比赛前两小时到赛后一小时时间段内处于一级备勤状态, 一旦发生核化生情况, 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4 普及教育, 全面提升公众和安保人员应激能力社会心理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心理应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核恐怖事件发生后, 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 不仅影响人体身心健康, 还会导致生活秩序混乱甚至社会动荡。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论公众或者是参与救援的人员, 都对核损伤普遍存在一种神秘感和特有的恐惧心理。因此, 对公众和安保人员普及有关核科学技术和放射防护知识, 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现核危机时公众和安保人员的恐怖情绪, 增强公众在危机发生时的承受能力, 提高安保人员适应及作业能力。我们充分发挥专家组作用, 通过视屏讲座、板报墙板等多种形式, 重点对参加安保人员广泛开展教育、培训, 破除对核恐怖事件的神秘感, 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官兵核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安保官兵应对核化生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 降低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另外, 与媒体密切配合, 通过新闻、电视等手段展示我们“三防”医学应急救援训练的成果, 一方面普及了遇到恐怖袭击时自我防护、快速疏散、自救互救等常识,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公众应对各类恐怖袭击的决心和信心[3]。
5 结论在全军奥运安保工作协调小组和军区奥运安保前进指挥所统一领导下, 通过全体官兵的努力, 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职责明确、反应快速的核医学救援队伍, 确保了上海赛区的安全稳定。所取得的经验、成果, 对未来参加大型活动的核应急保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
国务院文件.国家核应急预案[S]. 2005.
|
[2] |
刘长安, 刘英, 耿秀生.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小分队行动导则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2): 135-137.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2.004 |
[3] |
黎原, 曹德民, 崔克范. 应急预案的制订与应急体系的完善[J]. 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3): 100-101. DOI:10.3969/j.issn.1673-6567.2007.03.108 |
[4] |
李长芹, 李培进. 国际反恐卫勤保障研究[J]. 人民军医, 2007, 50(9): 513. DOI:10.3969/j.issn.1000-9736.2007.09.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