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造影X射线摄片常因其解剖结构复杂, 贯穿部位厚薄不一, 使曝光条件不易掌握, 造成影像模糊。而数字成像(DSI)具有电视透视、即摄即显、图像贮存、图像后处理及多幅画面记录等功能。根据需要突出感兴趣区的信息, 从而使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更清楚直观, 为临床提供更加确切的诊断依据。笔者就DSI在欧乃派克脊髓造影取得的满意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 我们使用PhilipsD-88 DSI系统检查60例, 其中男48例, 女12例; 年龄18 ~ 65岁。患者采取侧卧位, 头高15°。行腰椎L5 ~ S1间隙穿刺, 放出脑脊液5ml后于蛛网膜下腔内匀速注入浓度为180mgI/mL欧乃派克15ml, 推入造影剂, 用力均匀、速度适中。然后令其俯卧位。根据病变部位的需要, 在电视追踪下控制造影剂流速, 常规依次俯卧、侧卧、仰卧, 左、右斜位摄片。利用DSI多种功能连续观察造影剂充盈椎管的情况, 选择最佳图像复制在视频胶片上。拟定影像质量评价标准分为四级。甲:脊髓蛛网膜下腔造影剂充盈均匀, 对比度高, 脊髓或马尾神经、神经根袖均能清晰显示; 乙:脊髓蛛网膜下腔造影剂充盈均匀, 对比度尚清晰, 脊髓或马尾能显示, 但神经根袖仅部分清楚; 丙:脊髓蛛网膜下腔造影剂充盈尚均匀, 显影较淡, 但尚可辨认; 丁:上述结构显影浅淡, 不能作出诊断, 即为废片。本组60例造影片, 用XMD -5型黑白透射密度计测试, 均达甲级片标准。其中发现椎间盘突出症26例, 椎管狭窄16例, 黄韧带肥厚9例, 椎管内肿瘤9例。经手术证实54例, 诊断符合率为90.3%。
2 讨论脊髓造影是诊断椎管内与鉴别椎管外病变重要手段之一, 1931年Scandinavia即使用碘水(Abrodil)做脊髓造影, 但注射后会引起头痛。而今非离子型造影剂因其独特的优点被指定为脊髓造影剂, 加之DSI系统具有的独特优势, 因此使脊髓造影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2.1 影像清晰由于脊髓周围对比较差, 加之椎管贯穿于躯体, 其部位厚薄不一, 致使曝光量不易掌握.甚至在造影摄片时出现曝光不足或过深, 给定性诊断造成困难; 而数字图像的后处理, 可以有效地将摄入图像的黑化度太深或太浅进行修正, 改善图像质量, 提高兴趣区信息显示率, 达到符合诊断要求为止。特别是应用图像后处理的窗宽、窗位及边缘增强功能, 对椎管充盈缺损可更加明确其范围, 从而便于发现椎管内微小的异常变化。又因其曝光时间短, 利用10 ~ 20ms强脉冲式射线, 避免了患者在摄片时不能屏气所致的活动性伪影及影像模糊, 有利于瞬间捕捉病变。DSI系统的显示器矩阵为1 024 × 1 024, 所以图像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应用多幅照相机记录处理后的图像并显示在一张视频胶片上, 使图像呈多幅画面, 便于直观系列对比。
2.2 动态观察以往仅用一张X射线照片评价碘柱流动顺利与否是很困难的。迄今, 本组病例利用DSI连续采集系统, 可每秒记录1 ~ 8帧图像, 使碘柱运动的瞬间或是碘柱在一次流动中能被数次摄影, 且可立即照相储存, 动态收集脊髓造影中碘柱的瞬间变化。如在椎管阻塞时, 造影剂容易集中于梗阻处, 多能获得高对比度的影像; 但在椎管通畅时, 传统X射线脊髓造影由于摄片曝光的延时影响, 很难一次摄入所需图像, 往往需重复检查。加之造影剂流动快, 且非离子型造影剂与脑脊液等渗、易扩散, 除腰和下胸段外, 会因突然、大幅度改变体位或长时间操作致显影密度较淡。而使用DSI装置对其通畅程度的诊断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此种价值是普通X射线检查所无法比拟的。即过去只能凭医生经验来判断其异常情况, 而今更使脊髓造影贴近于科学。
2.3 病人反应欧乃派克为非离子型水溶性造影剂, 副作用少而轻, 如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不需特殊治疗, 很快自愈, 所以使用欧乃派克行背脊髓造影时, 用量最好在15ml以下, 头部适当放低以避免造影剂进入颅内, 而引起副作用。
2.4 经济实用, 长期存贮DSI系统摄片时间短, 操作方便, 且可连续采集, 从而缩短了操作时间, 避免了患者过多的X射线辐射。又因其图像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减少了患者重复检查。利用DSI图像处理系统, 对图像进行修正和删除, 可从中挑选最佳画面, 从而大幅度减少胶片耗损。因碘柱弥散较快, 使CT和MRI无能为力, 而X射线电影和录像费用高, 操作麻烦。DSI造影摄片, 无需经暗室冲洗, 立即就可观察到图像, 同时将影像信息用微机贮存, 可经数字磁带机翻录, 便于携带、会诊及交流。